分享

王阳明独特的书法风格

 北人3zxnxrlza7 2017-04-19

王王阳明成亲后,暂住在诸养和的官邸里。官邸内有数箱纸,王阳明每日用这些纸练习书法。翌年十二月,当王阳明启程回余姚时,盛纸的箱子都已经空了,可见王阳明练习书法的刻苦程度,在此期间,王阳明的书法大有长进。

根据《阳明先生年谱》的记载:“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

王阳明练字,并不是简单描摹字形,而是要掌握写出这一字形的方法,所以必须拟形于心,凝思静虑。

王阳明的书法意趣不同于唐代书法家。他学习书法的精神和宋代画家学习绘画的精神是相通的。

范宽是北宋著名画家,为宋代水墨画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范宽虽然是山水画名家,但他画山水却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景象。据说范宽为画山水,终日静坐于山林中,观察周围的一切,寻求自然的意趣。哪怕是降雪之日,或者是月夜,他也会去林中徘徊,仔细观察,静静沉思,然后回到住处,将自己的所见所感渲之于纸。

宋代画家高克明也经常徒步郊外寻找山林之趣,或者终日静坐山林,观察周围景致,然后回到家中,排除一切欲念,在安静的屋子里沉思。

这些画家在绘画时,都注重静思澄虑、潜心熟虑和去欲脱尘等心法的运用。他们的画作不是表现物之形,而是探求物之理。为了表现物之理,画家必须看清物之所以能够成为物的本质,也必须去感受宇宙之心和天地之理的脉动。他们通过物象来表现物之心,描绘物之理。

对这些画家来说,画山水就要穷尽山水之理和山水之性,主观性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画家画的是“胸中的丘壑”,而不是山水的自然形态。说得极端一点,自然山水只是画家在内心创立理想形象的一个诱因,是单纯的素材,没有其他的意义。

王阳明学习书法的态度和上述画家的精神是相通的,这表明他具有成为一流书法家的潜质。

北宋大儒程颢的思想是象山心学之源,其弟程颐的思想是朱子理学之源。阳明思想受程颢的影响颇深,他在书信中,屡次引用程颢之语,来阐述自己的思想。程颢曾说:“某写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二程遗书·明道先生语》)

在程颢看来,书法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心法,这种心法同时也是做学问的根本。王阳明读过这句话后,颇有感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以上所述选自《阳明先生年谱》。《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中的记载略有不同:“夫既不要字好,所学何事?只不要字好一念,亦是不敬。”

众人听之,都由衷敬服。王阳明觉得刻意求字好之心,或者不求字好之心,都违背了“敬”。“敬”是一种心的修行,是一种心法。宋儒在做学问时,对“敬”都非常重视。

王阳明曾如此解释《大学》中的“格物”:“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王阳明在此阐述了心学“格心穷理”的“格物”说,对朱熹“格物穷理”的“格物”说提出批判。王阳明为了解释自己的“格物”说,特意引用学习书法的一段故事,其目的还是为了阐明自己的主旨。

 

谈到书风,世人都会想到“晋书重韵,唐书重法,宋书重意”的说法。那么明代书法看重的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明代书风应该是重情。这是受时代风潮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书风。

日本现存有一件王阳明书法的真迹。正德八年(1513年),日本遣明正使了庵桂悟归国,王阳明特意为他写了一篇送别序。内藤湖南对此评价说:“王阳明此书,先学元代赵孟,再学王羲之,晚年又融合了北宋黄庭坚的书风,终成明代一大书法名家。王阳明与同时代文徵明的书风有些相似,但情有余而巧不及。”

在保存下来的王阳明的真迹中,有两幅是家书。其中一封是对两个弟弟的谆谆教导,内容是关于日常生活的心得。另外一封是王阳明在去世前一年,写给养子的家书。嘉靖六年(1527年),王阳明受朝廷之命前往广西思恩和田州讨伐叛贼,在赴广西途中,他给养子正宪写了这封信,内容是关于日常行为的训诫。

第一封家书的书法流畅清丽,不重技巧,率直而作,从中可以窥见王阳明的俊敏之气,笔者认为这封家书应该是他四十岁左右时所写。

正德九年(1514年),王阳明四十三岁,他送给妻子的外甥诸伯生一幅书法作品。这幅作品的书风和前面两封家书的风格极其相似,是用他晚年圆熟的字体写成。字体遒劲苍秀,透出典雅之气。

除此之外,王阳明的书法作品还有《何陋轩记》《客座私祝》和《矫亭说》等。正德三年,王阳明三十七岁,他因为得罪宦官,被流放到荒蛮之地贵州龙场,这才有了后来的“龙场顿悟”。《何陋轩记》是他顿悟之后写的作品。虽然龙场的生活非常艰苦,但他在文中却感叹此处“何陋之有”。这幅作品的字体有黄庭坚之风、文徵明之韵,气势蓬勃,充满霸气,笔锋自然,毫无滞拙之态。

《客座私祝》是王阳明在出征思恩和田州的前夕所作,记录了他对弟子日常生活上的训诫。全文由楷书大字写成,笔锋遒劲,字体宏毅,表现出王阳明所特有的书风。

《矫亭说》是王阳明书法作品中的逸秀之作。当时,王阳明父亲的好友方时举建造了一座亭子,命名为“矫”,特意向龙山公求文,王阳明就代替父亲写了这幅作品。整幅作品的字体细长流畅,书风雄健直达、神采苍秀。清代学者王育将其与朱熹的书法比较后说:“朱熹的书法骨劲老练,有苍松怪石壁立千仞之势。王阳明的书法骨挺神骏,有鹰击长空之态。二者的书法骨格清奇,实乃二人功业德行使然。”

陈瑚评价《矫亭说》之书风说:“今阅其手迹,笔墨飞腾,似有龙凤翔举之势,亦可窥见内心之精明。”

钱大昕评曰:“笔势纵逸,酷似李北海。平生所见真迹,此为最上。”李北海,又名李邕,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前辈。他最初模仿王羲之,后来从王羲之的书法中脱离出来,形成了自己的书风。

总而言之,王阳明的书风雄健奔放,流丽清奇,既继承了其远祖王羲之的书风,又融合了李北海、黄庭坚和文徵明等人的书风,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