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唐初到清末,《道德经》的思想流传以及对心学的影响

 伟天英 2017-04-20

《道德经》在唐代。

中国历代皇帝开国,往往喜欢给自己一个高贵的门第,比如总是和黄帝扯上关系。到了唐代,受刚过去的魏晋讲究门阀的风气影响,更是如此。但是唐代皇帝只是北方贵族,门第还赶不上中原贵族。怎么办呢?

于是,高祖李渊,就硬是把自己的血统和老子扯上关系,老子成了李唐的先祖,高宗李治则封老子为太圣元皇帝。唐玄宗则专门制定老子标准像,颁布全国,并将《道德经》纳入科举考试。而且自己还亲自撰写了《道德经》注、疏。

因此,道家和道教,在唐代都大盛。

从唐初到清末,《道德经》的思想流传以及对心学的影响

但是《道德经》在唐代,除了一如既往地重视其政治社会思想的挖掘以外,另一个典型倾向,则是对其心学的开创,不是养生、长生不老一类,而是修身。

唐初年道士成玄英,抓住“老子化胡说”这个立论基础,用佛学思想解释《道德经》,讲经文中的一切都说成是修身养性。

唐玄宗则破除民间道教对老子的神仙化倾向,对于读不懂的内容,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抹去了《道德经》的宗教色彩,重点强调政治、和修身。道家强调的修身,和儒家明显不同,道教强调用内心的“虚静”为人之本性,外力干扰形成各种贪欲,皆为祸乱之本。这是唐玄宗的贡献。可惜他自己后来在这方面犯了大错。

唐朝末年,又有一位杜光庭,写了《道德真经广圣意》,就是说接着唐玄宗进行进一步解读。

杜光庭说,历代注解,大多有一个特点,就是用“得意忘言”的方法,来解说《道德经》,这样一来就把自己的问题和东西塞进《道德经》,当然,杜光庭自己也是如此,他把儒释道三家的观点都塞进去进行解读,重点仍然是政治思想和修身养性。

从唐初到清末,《道德经》的思想流传以及对心学的影响

《道德经》在宋元明清。

第一个特点是注释者很多,儒士官僚、皇帝、道士、佛教徒,都有,注本也十分丰富。

注解的重点,仍然是以政治和修身养性为主。其中几个皇帝的注本很有意思,一个是宋徽宗、一个是明太祖、还有一个是顺治皇帝。

明太祖注解《道德经》,据说主要是因为杀了好多贪官,仍然止不住贪污腐败现象,忽然想起《道德经》里面有句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为此而到《道德经》里面找答案。

顺治皇帝,也很有意思,他认为《道德经》是给天子写的书,一般人的没有这个地位,无法体悟其中的要妙,只有他这种皇帝身份的人才能读懂。

第二,就儒学士大夫注解《道德经》而言,由于宋明时代,儒学地位稳固,对道家和佛家的排斥很厉害,但是,这并不排斥很多宋明理学家都受其思想的影响。

宋代禅宗最为繁盛,而禅宗作为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受老庄影响最大。朱熹就说过,佛教理论大多很粗浅,加上老庄思想,才变得深刻。

因此,很多士大夫都修习禅宗,也学习老庄。如小程程颐就揭他哥哥程颢的老底,说他哥哥浸淫《道德经》几十年,难怪程颢的诗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悦,将为偷闲学少年。”很有道家意向。

王阳明35岁悟道以前,也花费大把时间研习老庄和佛学,所以,宋明儒学,尤其是陆王心学一路,显然是有道家老庄的影响的。

从唐初到清末,《道德经》的思想流传以及对心学的影响

第三,在受《道德经》影响,而又排斥《道德经》的学者大儒以外,还有一些真诚地尊奉老子的学者的注释,值得注意,如:

王安石注《道德经》,原书已经失传,但是其大概的思想是,一方面反对无为而治;另一方面对《道德经》权术的思想很重视,显然属于法家的路子。

苏轼的弟弟苏辙写的《老子解》,算是一本比较契合近代人的著名注疏,后世一直流传,大家有兴趣可以参看。

朱熹,抱着批判的态度研究《道德经》,颇下功夫,没有完整的著述,但是有很多语录体的点评,也值得重视。

宋元之际的吴澄,著《道德真经注》,有很多新意发挥,在元明时代影响很大。

薛蕙的《老子集解》,把老子推崇为高于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根基,也值得一看。

明代的道士王一清,以道士身份,关注社会政治,从这个角度解读《道德经》,也很有特色。

从唐初到清末,《道德经》的思想流传以及对心学的影响

清代的注疏更多,但是清代的特点是以考据为主,不大有义理发挥。

比较著名的,王夫之的《老子解》,是从批判阳明心学的角度出发,把《道德经》归为三害之一。

到了清晚期,魏源,又把《道德经》看成是救世之书,面对西方列强挑战,中国如何经世致用?该读《道德经》。

以上是先秦直至清末,《道德经》思想流传的梗概。(错过先秦至魏晋时期《道德经》的思想流传的朋友可以看上一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