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学笔记】寻着辽塔走边关之易县

 hdzyf 2017-04-20

在涞源度过一夜,2月19日我们要启程向东,前往易县,涞水和高碑店等地探寻辽塔的踪迹。
先放张早餐图。

伴着晨光,我们的车子行驶在涞源的大道上。
涞源县位于太行山、燕山、恒山三山交汇处,是拒马源、涞水源、易水源三源发祥地,其名取涞水源头之意。
车子刚过拒马河大桥,便见窗外有烟笼寒水,长桥浮岸之景,自是一派江南烟雨风光。
一看地图,不想竟是涞源某个度假山庄。
这水,想是与拒马河相连,要么也不会叫拒马河大桥了。
据《涞水县志》载“晋刘琨守此以拒石勒”,此河因拒兵马而得拒马之名。


不多时,我们已经上了张石高速,向着易县一路狂奔。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提到易县,就会想到壮士荆轲和他那首著名的《易水歌》。
我们这次的目的地看起来似乎与这位千年前的壮士有关。
不知走了多远,视野里渐渐出现了远处立于山顶的宝塔。
说是山,实际是丘陵,爬上山顶花不了几分钟。
山前的广场立着“荆轲公园”的大牌坊,这里似乎是当地居民娱乐的场所,小摊小贩和儿童的电瓶玩具有序分布在广场上,十分热闹。
我们下了车,穿过热闹的广场,步行上山。

沿途有不少咏荆轲的石刻。
陶渊明的,柳宗元的,还有很多现代文学家书法家的。
山间还有一块国宝牌,上面写有该塔是为纪念荆轲所建,算是解了我们先前对它命名的疑惑,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
辽代当初建圣塔院寺的时候并未以荆轲之名命名此塔,后世修葺多次,好像是因为荆轲的衣冠冢在附近,才渐渐得了荆轲之名,所以此塔究竟是否为荆轲所建难以判断,不过荆轲确实是易县的代表和形象大使。

上到山顶的平台上,荆轲塔的全貌也清晰起来。
可能因为阴天,塔上的“旗帜”特别靓丽~
我们到来的时候,这里刚好也有一波人在观看,算是这几日人最多的一个景点了。
先放张荆轲塔。
其塔高25.36米,须弥座八角十三层,塔门东南向,砖木结构,实心。

大家集中在一角听老师讲解,我们又开始了边绕塔边听~
这座塔束腰上的仰莲保存相当完好,层次鲜明,还有花蕊。
据说塔上的壼门狮子和窗户是在明代时候堵起来的,从色彩上看,砖红色比较有异于塔原有的砖石色彩。
除了这些明代的砖,其他基本都保留了辽代的结构。
塔身上的勾栏和斗栱,看起来也保存的比较完整。

往上看一点,八角灵塔还有被明朝人填了的门窗,岁月痕迹浓重。
残存下来发黑的色彩,仿佛经历过什么灾难似的…

放些塔上的细节,仰莲,壼门,勾栏和斗栱,还有有点残破的须弥座和仿木结构的雕花栏。

仰望宝塔,椽子什么的破损不少,但斗栱的样子依稀可见辽风。

绕塔的时候顺便拍了下周围的山峦,丘陵,荆轲的衣冠冢就埋在这片土地之下。

没有下去,但下方的那块好像是“古义士荆轲里”的碑。


努力拉近塔刹,如月星辰看起来有点现代

刚才就有些奇怪为什么塔上只有一面“旗帜”,走近后才发现“旗帜”是断了线的风筝,虽然有点诡异,但当成旗帜看的话还挺有感觉~
这塔和昨日的南安寺塔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阑额处的如意倒云头。

转角的花砖,莲花初绽,朝气蓬勃~

残破的斗栱依旧可见粗犷之风。

再放些塔的细节。


看塔的过程中特别想吐槽,到底是谁没事闲着往塔身上刻名字再放些荆轲塔的随拍~


无意中仰头发现塔顶还有狗尾巴草,真是顽强的生命。

塔的正前方留有义士等碑。

重修塔的石刻。

绕塔一周后发现了与下方介绍不太一样的地方。
介绍中说塔八隅有风铎,但转了一圈却未见其踪,只看到套兽,还有很多如上图最后一张那样被损毁了。
据老师说这个套兽起着保护作用,一旦丢了,椽子什么的也会跟着坏掉,想来那些曾经传音千里的风铎也便随着损坏移走了吧…

听老师说起了砖石问题,我们又绕回到塔的北面。
阳光的角度刚好~

檐子似乎是明朝时候装的。
PS:这个门好细节,刚发现还有门钉和铺首~
老师给我们辨别了下砖石的年代…
从图中看,勾栏处的砖石一点沙眼都没有,应该是辽代的,往下一点可能是明的,最下面的砖封了大水泥一看就是现代的…
分辨方法,一是砖的大小,一是上面沙眼的大小…
这么想想,感觉是工程一代不如一代…


这个感觉应该是里头是辽代的,外面是现代的…

塔基本参观完,等着大家都下去,来张空无一人的荆轲塔~


下去的时候发现了这个不错的逆光角度。

我们还在山顶上玩,大家已经快下到了底儿,一路下来就顺便拍下。荆轲这个像真的很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




雕像两边的诗词书法~

下到山下的时候发现白老师正兴致高涨地请大家吃糖葫芦~~
最后大家手握糖葫芦在山下合了影,饶有情趣~

拿着糖葫芦美美地往车上返,本来我想着压扁的应该没有胡儿,结果吃到吐出N个儿籽儿的时候听说正常版没有胡儿,竟然被外表骗了…
离开前,终于看到了传说的圣塔院寺。
因为圣塔院寺如今只保留下来遗迹,所以从远处所见的只有外面的玻璃大棚,估计是为了保护搭建起来的。
我们没有再过去参观遗迹,启程向涞水去了。


撰文:lehoshi






关于历史讲坛

微信ID:onhistory



三年的时间

近百次游学活动

集结了数千人行走的力量

跨越全国五百多个历史文化景点

在这里,和历史讲坛在一起

与历史来一次亲密接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