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2017-04-20 | 阅:  转:  |  分享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
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
外集》十卷,《师说》等等。韩愈一生经历大致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4岁以前。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
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究心古训,并关心政治,自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
,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与凤翔邢尚书书》),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第二阶段,25至35
岁。先登进士第。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
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山石》等。第三阶段,36至
49岁。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山阳令。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
。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这一阶段重要
诗文,有《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送穷文》、《进学解》、《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谒衡岳庙
遂宿岳寺题门楼》、《南山诗》、《秋怀诗》11首、《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石鼓歌》等。第四阶段,50至57岁病故。先从裴度征讨
淮西吴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淮西平定后,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宪宗迎佛骨入
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为兵部侍郎时,镇
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最后这一阶段,政治上较有作为。重要诗文有《平淮西碑》、《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左迁至
蓝关示侄孙湘》、《泷吏》等。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
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
江西宜春,任袁州刺史。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
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文学创作理论上: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
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
家作品。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
下者皆宜”(《答李翊书》)。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
,以奇诡为善。韩愈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听颖师弹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大凡
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
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事业无穷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人非生而
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
人修。圣人无常师。《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
献花(0)
+1
(本文系光头强学IT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