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汉唐宋元明清,看古人如何品茶
2017-04-21 | 阅:  转:  |  分享 
  
人谓百花好,我称茶独王。一杯清肺腑,入梦亦留香。中国几千年饮茶史,底蕴深厚,长盛不衰。我们来探古寻幽,看古人是怎么喝茶的?一、茶最早以为药“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到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茶叶已作为饮料饮用。二、汉代没有太多史料记载,但公元前59年,王褒在
《僮约》中有:“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烹茶净具,已而盖藏”,反映了当时煮茶、买茶的情景。三、三国时期张揖《广雅》说:当时饮茶方法是
"煮",是将"采叶作饼"的饼茶,烤炙之后捣成粉末,掺和葱、姜、橘子等调料,再放到锅里烹煮。煮出的茶成粥状,饮时连佐料一起喝下。明确
指出茶叶是作为醒酒的饮料饮用的。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唐代。四、唐代唐朝人喝茶全是煮: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罗
把茶末过滤一下,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唐朝,上流社会鄙视拒绝瓷器,喝茶用铜碗、银碗或者金碗,
甚至用铁碗。五、宋代宋朝人喝茶,比唐朝有所改进,他们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一边冲一边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
这叫“点茶”。点好的茶汤上面还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好像卡布奇诺咖啡。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流行一种“
斗茶”的生活情趣,斗茶包括: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宋人认为金属茶碗有腥味儿,影响茶汤的口感和成色,只有瓷碗才是压倒一切的理想茶具
。斗茶喜用白茶,为黑白分明,宋人爱用建窑小黑碗,胎厚、古朴,看似笨重,但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斗茶和
质朴的茶具令宋代茶文化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六、元代元代喝茶风尚不是很浓,基本沿袭宋代的旧俗,对喝酒倒是十分热衷。七、明代茶事
发展到明代则达到了一个高峰。煮茶保留了药用的遗风,但损害了茶的本色清香,明代开始采用嫩叶冲泡的方式,比较简单,与今天喝茶比较类似。
加微信号eekk88有你看不到的。采用炒焙之法,制成青绿茶,青绿茶由于饮用时需要较长时间的浸泡,以使茶的色、香、味尽现,于是有盖
的茶具便应运而生。八、清代清代茶反而退回到初始的功用层面上。满族从关外带来的饮食习惯牛羊肉、奶制品,喝茶喜饮去油腻、助消化的浓茶、
酽茶。这茶得用滚开的水沏,而且茶还得闷一会再喝,掀开盖得见颜色,还要讲究个酽。这就像现在还有很多北京人喜欢以茶解酒,茶不酽当然影响
"功效了".老北京说起喝茶,一律都是香片,其实就是茉莉花茶。中国人喝茶,揉合了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了奇特的茶文化,遍传全球。一
壶茶,静雅之处,或自斟自饮,或二三老友意趣盎然。
献花(0)
+1
(本文系小不点kitty...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