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窑火今依燃

 南山五彦 2017-04-22

窑火今依燃——探访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

文/图 孟樑 王东启 三秦品茗公社

DSC_0008

王学武先生的“中国梦”

 

从事历史研究、改写、续写和补充相关内容,是人类历史能够通过各种载体而得以记录和传承的必要条件,是每一代人所肩负的文化责任。特别是对文化史和艺术史的解读、延续和再现,使我们得以对地域性文化的历史和现状进行重新审视,对剖析那个时代文化的整体构成具有关键作用。揭秘并发现历史时期的人类文化史的脉络与痕迹,也是对人类文明史的贡献,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的建立和对柴窑文化的研究辨析、揭秘,用事实说话让柴窑大白于天下,就是王学武先生的“中国梦”,是他一辈子的理想和信念;“一生只做一件事”是他的座右铭,是他这一代文化人的信仰体现

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坐落于西安市曲江新区大唐不夜城开元广场东侧的唐城墙遗址上馆内陈列着先生为研究柴窑而收集的史料文献、瓷片标本和完整器物。文献展示的内容是从古至今关于柴窑的相关记载。谦虚,仁厚和对柴窑研究的执着是我们对他的第一印象。聆听先生侃侃而谈,得知他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兴趣始于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大建设时期。随着基建而出土的大批瓷片使先生开始关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的千年之迷——柴窑。

多年来的研究使他更加坚信“柴窑出北地”,也就是现在的陕西铜川耀州的前身。这句话出自于曹昭著《格古要论》,成书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被称为中国古董鉴定类书籍的鼻祖。通过对《格古要论》的详细研读,先生提出论证柴窑与否的基本条件如下:

柴窑出北地(柴窑的产地);柴世宗时烧者(为什么称柴窑);天青色(柴窑的色泽);滋润细媚(柴窑的釉水);有细纹(柴窑的装饰);多足出黄土(柴窑的支烧工艺);近世少见(说明柴窑在明代已稀少),同时还要符合曹昭以后的明清文献的记载和论述。后来的高濂在《雅尚遵生八笺》(明万历十九年)中比喻柴窑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其它古文献中也多次记载柴窑是“诸窑之冠”。所以先生认为柴窑在当时具有一流的烧造技术,存在于晚唐“秘色瓷”和北宋晚期“汝窑瓷”之间。宋代窑神碑对柴窑的描述是:“器范一国,利用周世。虽有智者,无以过也,述之而已。兹天下后世之赖也。”亦成为相似于法门寺地宫中出土最有价值的两通碑石中的《物帐碑》的佐证。

DSC_0015

史料文献介绍

DSC_0022

历史碑刻记载

QQ图片20161221185932

详实讲解

DSC_0166

瓷片标本

DSC_0090

瓷片标本

DSC_0138

瓷片标本

DSC_0107

瓷片标本

DSC_0133

瓷片标本

DSC_0178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多年来王学武先生对柴窑的研究中,秉承“以史证物,以物证史”的考古鉴定原则,以文献、地名、窑址、实物和科学检测相互对照的方法,以期解开柴窑这个历史谜团。他认为只有这样,中国陶瓷史上唯一用皇帝姓氏命名的柴窑,才能准确清晰的展现在世人面前;才能填补中国陶瓷史上的空白。

  
  在研究中王学武先生综合运用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鉴定学、金石学、标型学甚至地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对柴窑瓷器(标本)进行追踪、搜集,研究,发现了大量的证据证明柴窑就在陕西耀州。如《格古要论》记载“柴窑,出北地”;对照郭沫若先生绘制的中国地图,找到“北地”;从多个历史碑刻中寻找“北地”等,进一步证实“北地”是指五代时期的北地郡,即是宋代耀州所在地,正是出青瓷的地方。还有从收集的瓷器实物特征一一对应了“柴窑烧者,青如天,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的描述。

我们走出博物馆时,虽已华灯初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恋却依然荡漾在我们这些探访者的心中。衷心祝愿先生的研究在新的开年之际取得更大成果,为中国陶瓷文化增光添彩!

  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成果:

 馆内收藏的柴窑实物、古籍史料、金石碑拓、历史地图等,每一项都是重要发现和证据。据统计全国70%的柴窑实物在该馆。其中被誉为中华天青第一壶“五代天青双龙双凤壶”、“五代天青三朵牡丹纹剔刻花双流壶“五代天青金釦柳条钵”、“中华天青第一杯”等为镇馆之宝。具有很高史料文献价值的“北地”历史沿革地图18张,“北地”石刻碑拓证明30张,“世世代代传承”记载古代年号17个,大量记载“北地郡”、“北地”的传承县志10余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