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针灸疗法具体的方法与操作技术颇为复杂,但其基本的治疗原理与经络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经络沟通人体各脏腑组织,故此,脏腑与组织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就具有了紧密的联系。如果内脏产生了疾病,经络在相应的部位会有所反映,医生就可以根据经脉的循行部位与相应的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来进行辨别诊治。 > 我们已经知道,经络能够通行气血,沟通上下内外,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感应传导信息,协调阴阳,同时又是病邪入侵和疾病传变的通道。在正常情况下,气血在经络中循环往复的运行是维持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出现疾病,都必然会表现为气血的运行受到干扰或失调,由于经络有其循行路线与对应的脏腑器官,故此针灸疗法就是通过针刺与艾灸,刺激某些穴位,通过经气的传导作用和脏腑的反应来调整人体气血和脏腑机能,使之恢复正常,这样,疾病也就痊愈了。所以针灸的治疗原理就是“通其血脉,调其血气”。 由于针刺的原理在于调气血,故此施行针刺治疗时,格外强调针刺“得气”与疗效的关系。如果针刺之后,病人没有感到酸麻肿胀等感觉,或者医生没有感到针下沉紧涩滞的感觉时,说明没有得气,需要重新来过。如果下针之后,感到气至,一次就可以了。由于“得气”与否事关疗效,所以要求医生要全神贯注,注意候气、得气、守气及运针手法,强调静志候气是针刺手法的关键。 针灸疗法有“补法”和“泻法”之分。“补法”可以使人体的机能增强,“泻法”可以使病邪从体内排除。这也正是针灸疗法的基本原则。至于如何达到补与泻的效果,与针刺时的针灸手法有关,如进针缓慢而出针迅速是补,进针迅速而出针缓慢为泻。《内经》中总结了不少补泻的手法,如“呼吸”、“迎随”、“徐疾开合”等。 为了取得良好的疗效,针刺的时机也很重要,强调“因时施治”,主要包括“因季而刺”和“因月而刺”。前者主要是针对不同的季节人体易发不同病的规律;后者主要针对月球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而设,在月廓圆的时候经脉气血充盛,月廓缺的时候经脉气血较弱,故此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针刺手法与时机。 在针灸时选取合适的穴位至关重要,中医讲究“循经所过,主治所及”,也就是说哪一经的病就在哪一经来选择穴位。比如说属于肺经的疾病,主要就在手太阴经上来取。循经取穴只是基本的取穴原则,在面对变化多端的疾病时,由于经络循行有交叉纵横、错综分布的现象,所以要有所变通,灵活运用。比如说如果病人得了肝病,按照常理来说,是在足厥阴肝经上选取,但如果发现引发肝病的原因是肾病所引起,这种情况下不能单独治肝而要考虑治疗肾病,这便可能要在足少阴肾经上取穴了。自然,这里列举的例子都是为了说明问题而已,针灸临床中遇到的问题要复杂得多,但基本道理是一样的。针灸学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各种取穴方法如三部取穴、十二经表里配穴、阴阳配穴等,都以经络的循行为依据而灵活运用的总结。 针灸疗法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创新,比如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针刺麻醉,以及电针、耳针、头针、穴位注射等治疗方法,同样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起来针灸疗法的应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