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姑苏记忆 2017-04-22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湖石小品——“三苏苑”)

东坡公园基本转完了,最后返回到公园的主入(出)口。以下片子有进门时拍的,有出门时拍的,单独来一集。

前面说过在主入口外有一座重檐牌坊,上书“舣舟亭”(参见《常州两日(八,东坡公园:舣舟亭、竹亭和东坡古渡)》)。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

牌坊之后就是公园的砖雕大门。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

精美的砖雕衬着“东坡园”三个鎏金大字。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

门背后有一座门亭,两侧有廊连着旁边的小门。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

迎面墙下配以层次有致的松石花木,形成名曰“三苏苑”的湖石小品。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

专家们这样解说,虽仅方寸之地,却小中见大,寓意深刻。主峰高耸,次峰拱奉,前后错落,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立体图画。主峰后的松、梅、竹为“岁寒三友”,与前面这三座湖石相呼应。正是这“三峰、三友”隐寓了“一门父子三词客”的苏洵、苏轼、苏澈。——这就构成所谓的“三苏苑”。

思泉缺乏形象思维的细胞,似懂非懂,姑妄听之。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

倒是门庭两柱的对联一目了然。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
    右联:“亭以人传,试携铁板铜琶到此唱大江东去”;左联:“舟曾野宿,想见芒鞋竹杖正相迎千里南来”。读罢,这才在在脑海里浮现出,关西大汉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景象,以及一位芒鞋竹杖伟岸而来的身影。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

穿左侧的月亮门,离开小巧别致的“三苏苑”,可以听到叮咚的滴水声。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

那是水流从湖石堆砌的假山上泻入池中发出的声音。池旁有两株翠绿玉兰、一株油绿的桂树、一丛碧绿的竹子,……在动与静中,组成一幅和谐的画卷。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

这块湖石之上的“雪浪”二字,是纪念苏东坡先生爱石的佳话。

相传,苏东坡先生在扬州曾得一石,其纹路皱折如长江波浪,遂名“雪浪石”,并将其置于案头观赏;之后又将其书斋改名为“雪浪斋”;后来给他人的赠诗,落款署名“雪浪翁苏轼”。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

公园置“雪浪石”,让游人们见物思人,联想到东坡先生爱石的情景。但是事先不知道这一段典故者,还是雾里看花。

遗憾的是,“雪浪”二字是计算机打印出来的新魏碑体,掉价了。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

出月亮门,再沿青灰色方砖路向南,一路遍植各色绿植,郁郁葱葱,高低错落。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
    绿地里有青白色书札造型的石板上,刻着苏东坡先生著名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首绝句,造语之工,想象之妙,感情之真诚,构思之别致,历来脍炙人口。早在南宋时期,就广为传诵。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

写这篇博文前后,正值海棠盛开。上几片海棠(有两种,当然是在嘉兴拍的,而非常州),为啰嗦了多篇的“东坡公园”画个句号。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

临近清明节。海棠花下,孩子们成群结队前往烈士陵园(参见《【带您游南湖】(13)英雄园祭英烈魂》和《【带您游南湖】(14)英烈长眠南湖畔》)祭拜革命先烈。这样的活动很有必要,尤其是网络的一些大V和部分不良媒体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尽力贬低英雄、模范和革命先烈的今天。

常州两日(十四,东坡公园:“三苏苑”)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络上的有关文章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