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

 鸟瞰古今中外 2017-04-23

中华

Zhōnghuá

中华

源于中条山、华山,

中源于中条山,

华源于华山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
 
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
 
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
 
“华”字得自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华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
 
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
 
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
 
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
 
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夏族与中条的“人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
 
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
 
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部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
 
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
 
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
 

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
 
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
 
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
 
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
 
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
 
因为夏朝的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
 
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
 
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

 

中华

 

 

(1)[China]
 
(2) 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后也借指中国
 
振兴中华
 
(3) 指中原
 
(4) 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中华意义

 

1.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 。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中国 。
 
晋 桓温《请还都洛阳疏》:“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敦煌曲子词·献忠心》:“见中华好,与 舜日同,垂衣理,菊花浓。”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
 
梁启超《爱国歌》之一:“泱泱哉,我 中华 ,最大洲中最大国。”
 
2.指中原。 宋 张淏《云谷杂记·侍郎徐公帖》:“ 枞阳 张监镇 ,其先中华人,自其祖寓 武义 , 邦宪 与之邻居有年矣。” 明 何景明《彭生行》:“ 王 严 杨 马 各挺出,异才岂必生中华。”
3.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北齐书·高昂传》:“于时, 鲜 卑 共轻中华朝士,唯惮服于 昂 。” 明 黄溥《闲中今古录摘抄》:“且如胡 元 只任胡族为正官,中华人官佐二。”[1] 
 

中华名词解释

 

“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合称,自古有之,又称中原、中土,在
古代代表着先进的文化和地区,又代表着创造这一先进文明的汉民族。1912年,中华民国将其加进国号,从此“中华”又有了现代国家的涵义;而在地理方面“中华”已经不只是指代中原地区,而是整个中国的疆域;民族方面也不只是指代汉民族,而是生活在中国疆域内的所有民族,还包括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裔
 
明太祖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曰:“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等其体之!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开创了民族平等的先河。
 
近代—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曩游东国,交接其士庶,见其习尚风俗,无一非我皇汉二百六十年前所固有之习尚风俗也。”
 
 
民国—邹容《革命军》:
 
“满洲人率八旗精锐之兵,入山海关定鼎北京之一日,此固我皇汉人种亡国之一大纪念日也!。。。”
 
“据中国本部,栖息黄河沿岸,而次第蕃殖于四方,自古司东亚文化之木铎者,实惟我皇汉民族焉。。。”
 
“中华”一词,是公元300年魏晋时期钟信“天人合一”观念的哲人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复合而成的。“中”侧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华”侧重民族(人),寓意为华夏族群(汉族的前身)。国外常将中华作为中国大陆、港澳特区及台湾地区的合称。
 

中华中华释义

 

中华,即相对于东夷、西番、北狄、南蛮等野蛮地区而言的文明地区;『华夏』取自春秋左传中,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节之大故称夏。由此可见,中华这个单词象征着文明礼仪,区别于野蛮霸道,其字源并不包含民族融合的含义。
 
中华之名源自于中国古代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发达、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亦称中原、中国。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均以此为国号。而已不存在的中华共和国及中华帝国亦以此为名。
 
辛亥革命以后,汉族和其他被压迫的民族一起推翻了满清的统治。由此出现文明中华的说法,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均以此为国号。短暂的中华共和国及中华帝国亦以此为名,伪满洲国,则明确表示其和中华的对立关系。
 
虽然当前“中华”一词早已成为对中国文化、地理、民族、饮食等方面的泛称,但直到近代中国才开始出现该词汇的现代意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才正式将“中华”纳入国名
 
辞海》:我国古时多就黄河流域建国、建都,因此称其曰中华。中者,居四方之中也;华者,具有文化之民族,服装华美者也。其后,疆域日广,凡其所属,皆称中华,亦称中国。后来,中华逐渐成为我国的称号。
 
现代汉语词典》:古代称黄河流域一带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来,中华民族经过不断扩大,“中华”也就借指“中国”了。在悠悠的历史中,“中华”历经不断发展,屹立于世界之林,成为今天举足轻重的国家之一,传承着具有悠久历史而又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
 
 

中华中华历史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旷古悠久,自黄帝王朝的姬轩辕(公元前2698-前2598年)时期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
 
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中华文明主要是由这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有历史学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史中,“历史时代”的定义是从产生文字之后算起,之前的时期称之为“史前时代”。中国历史中有传说“伏羲创造八卦”,黄帝时期的“仓颉发明文字”等等,但都无证可考。近代考古发现了3350多年前(公元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约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约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
 
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元谋人是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时期的典型。山顶洞人已经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况。
 
中国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更迭,比较强盛的朝代有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大元、大明、大清等。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
 
中原王朝历史上不断与周边各少数民族交往征战融合而成中华民族。19世纪初,清朝治下的中国开始走向衰落。1912年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共和政体取而代之,但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中国也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经历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内战,八年抗日,以及3年解放战争,最终在1949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成立,国民党统治的中华民国政府撤守至台湾。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再次崛起,2011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