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上蔡县一位老师请我指点迷津

 昵称15221501 2017-04-23
昨天在广东肇庆“班主任专业成长高峰论坛”上一气呵成的90分钟的演讲,意犹未尽。老师们说:一堂让所有老师产生共鸣的课,一堂让所有年轻老师倍受指点的课,一堂让我们老师懂得如何寻找幸福的课!哈哈!我特别喜欢您的幽默!都说聪明的人不一定幽默,幽默的人一定聪明!您是聪明又幽默的大智慧。
         下午从广州飞回上海,回到家很已经很晚,想到河南上蔡县一位老师的咨询,我需要尽快回复,因为 我看到一位母亲的焦虑不安和对我回复的期待。她说:我有一个上八年级的儿子,上课易走神,他自己也烦恼,就是控制不住自己,非常喜欢玩手机,用我的手机查题,门关紧,有可能玩手机,我又没逮住他,也不能胡乱批评,不让查,说老师不让空题,我挺心烦的,李老师,有空了给我指点迷津,谢谢。
         于是不顾旅途疲劳,还是在昨天晚上10点立即回复她如下内容:
         看到你要求我指点迷津的这段话,我分二方面解读和回答:
         第一方面,你说“孩子上课易走神,他自己也烦恼,就是控制不住。”从你这段话我首先看到的是你有一个聪明的有活力的有潜力的男孩子。孩子上课走神不能只是看现象,背后的原因你知道吗?走神是因为老师的课枯燥无味吸引不了他?还是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听一遍就懂,老师还在重复讲,所以已经听懂了的题目他就不再想听了?或者是他根本听不懂当然也不想听了。还有是否孩子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等等。是哪一个原因,造成孩子走神,你了解吗。想想你现在听讲座,听不懂或者讲座枯燥无味,或者你很疲劳,你也会走神甚至睡觉呢啊。所以不能简单抱怨孩子上课走神,而要根据孩子走神的原因,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说孩子上课走神“自己也烦恼,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我恰巧看到的是一个品质好的孩子,在这个年龄的孩子,能为自己的走神而烦恼,说明他特别想学好而且又有上进心。但是孩子又控制不住自己,是这个年龄段的男孩人生半开未开的特点。我们家长只能指导,不能指责,更不能急躁。一定要交给孩子控制自己走神的方法。
         为此我提两个方法供你参考:首先你要让孩子增强上课的目的性。一是上课前在心中默默地下决心:我一定要将这节课的内容当堂消化掉。因为有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上课时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二是让孩子带着问题听课。让孩子在哪门课上爱“走神儿”,就专门预习哪门课。经预习后,孩子就可以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组织自己的智力活动。比如,有的问题在预习中没搞懂,就应该加倍注意听;有的问题书上并没有,而是老师补充的,要认真听,然后还要记在本上。这样有目的地听课就不容易走神了。
         第二方面,你说你孩子“非常喜欢玩手机,用我的手机查题,门关紧,有可能玩手机”,说明你把孩子往坏处想,手机查题,怎么是玩手机呢?他之所以把门关上,是你们已经与孩子有隔阂了,不愿意和你们交流。还有你们不让孩子用手机查题目答案,这种做法也是也是错误的。
        据我所知,从去年开始,市场上出现了十多种“搜题神器”手机APP,学生遇到不会的题目用手机把题目拍一下,很快就能返回一个结果,一般只有最终答案。初中生使用手机软件查找答案则比较普遍,但学生大都瞒着家长和老师使用。目前有三分之一的同学用过类似的“神器”。这个神器,就是学生按照不会的题目,按照提示,输入题的编号,“导学号”就会弹出这道题的第一个“逐步提示”,接着再点击“下一步”,一般有三到四个“逐步提示”,最后才是“获取答案”,还有“解后反思”及“推荐课程”。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题就不用第一时间去找老师了,因为它有解题步骤,不是直接给答案那种。可见这个答题软件,不剥夺孩子的思维能力,只是在他作业不会时给他思路的点拨,引导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如果孩子根据逐步提示’做题,对学生绝对是有益的,如果学生习惯不好,直接抄答案,那么看一遍抄一遍对其也有好处,平时,教辅书的答案就附在书后面,学生该抄还是会抄;对于被动学习和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抄答案不可避免。所以不要对孩子用手机查答案就不放心,或者批评他懒、不动脑子,等等。
         所以如果你担心用手机玩游戏,建议父母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使用手机做题,使用手机的利与弊。建议征求孩子的意见,什么时候使用手机。或者提议每晚8:30以后家长的和孩子一起使用做题“神奇器”体验高科技、互联网带来的学习乐趣。既促进孩子学习,还增进父母与孩子感情。
今天早上这位老师回复:谢谢您,李老师,我会细细研读您的指点,争取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奋进氛围,再次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