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8岁的大医张磊:蜚声中原杏林,看病方精、药少、量小、效奇

 问道lzg 2017-04-24

导读:张磊,男,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10月生,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47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德术双馨,名冠中原

张磊,幼读私塾,长而学医,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学传承特别贡献奖、第三届河南省优秀医师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得者,曾任河南省卫生厅副厅长。


“动、和、平”学术思想、“辨证思维六要”和“临证八法”,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内科杂病辨证论治理论,闪耀着中医理论与百家融通的创新思维。


从医以来,张磊即以“方精、药少、量小、效奇”蜚声中原杏林,如今,虽已88岁高龄,仍坚持每周一、三、五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坐诊。由于医好的患者太多,张磊被患者称为“一号难求”的“神医”,好多病患挂不上号,便集体跑到张磊家中求诊,从此,张磊家中便成为医院之外的“小诊室”,每天都有从省内外以及海外慕名前来求医的患者。


凡上门求诊者,张老皆不收诊金、不设药房,遇到贫困孤寡,张老不仅为他们免费治病,还为他们掏路费、药费。


2007年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在全省卫生系统开展向张磊等先进模范人物学习活动。


3万余例保存完善的门诊医案,累计400多小时的影像资料,记录了张磊习医以来的辛劳。如今已88岁高龄仍坚持每周三次门诊,是河南中医的“不老松”!


        张磊博采众家之长,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动、和、平”学术思想和自己的临证思维模式,即“辨证思维六要”:辨证中之证与证外之证,注意其杂;辨静态之证与动态之证,注意其变;辨有症状之证与无症状之证,注意其隐;辨宏观之证与微观之证,注意其因;辨顺易之证与险恶之证,注意其逆;辨正治之证与误治之证,注意其伤。总结出治疗的疑难杂病“临证八法”,即:轻清法、涤浊法、疏利法、达郁法、运通法、燮理法、灵动法、固元法,弥补了传统方药的不足,已经被许多中医工作者应用于临床,反响甚好。“八法”之外,还总结出 “以常治杂”“以奇治杂”“以杂治杂”“以简治杂”等诸多治疗内科杂病的方法。张磊始终把临证放在首位,突出中医特色,辨证用方,既防止“有方无药”,又防止“有药无方”;既防止药过于病,又防止药不及于病;还很重视开具“无药处方”。


重辨证,求根本

多年的积累和大胆的尝试,再加上严谨的治学经验,张大夫医理更加纯熟,医术更加精湛,尤其对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更有独到之处。张磊主任医师指出,内科杂症虽然病种多,病情繁杂,但按其性质,不外乎“寒、热、虚、实”;按其部位不外乎“表、里、上、下”这一规律。因此在治疗时,应采取“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等方法。遵循治病重在辨证,用药贵在精练原则,医术力求精湛,全身心为患者着想。


他常说,处方要合情合理,用药要恰到好处,否则将直接影响疗效。所以,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学习典籍,参阅众著,更要接受新知识,对治疗中疗效不佳的病例,要查阅有关资料,求索新法好方,尽力解决患者之痛苦。在探索中求新,在求新中发展。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他善于独出心裁,出奇制胜,常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978年,他曾治愈一例小便不通的患者,患者为一个六岁半的小孩,小便点滴不出,痛苦不堪,患者先入某医院住院治疗,医生为其先行导尿,继而用针药,但是导尿管一拔出,小便仍点滴不出。医生用速尿剂也枉然,X光拍片,也未见异常。10天来,医生愁,家长忧。后在熟人的介绍下,其家长找到了张磊主任医师。张认为患儿可能为肺气雍滞,肝失疏泄,而导致失常。遂采用提壶揭盖法治疗,以冀“上窍开,下窍泄”,也就是“欲求南风,先开北牖”的方法,药下须臾,尿液畅通,病告痊愈。


治病求本,是张磊主任医师遵循的又一规律。各种疾病都有其本质规律,现象是本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本质就反映出什么样的现象,但是也往往出现现象与本质不一致的病症。张根据“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通过辨证、立法、用药三个环节,达到治愈之目的。有一患者50多岁,是焦作某化工厂的锅炉工人,因劳动后用装过化学漆的铁桶贮存的水加温洗澡,第二天即感不适,继之右胫浮肿,数日,整个右下肢肿胀欲裂,疼痛较为严重。


当地医院先诊为过敏,后诊为栓塞性静脉炎,曾用过多种抗过敏药物和消炎药物。中药亦曾用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剂,辗转月余,不见减轻,谓其非截肢不可。患者不同意手术,到郑州某医院求治,医生仍让其截肢,患者仍然不同意。随后就诊于河南中医学院,张磊主任医师根据患者病情的发展,认为劳后汗出肌疏,感受水湿之邪而致。由于水湿之邪瘀阻经络,压抑肠道、郁而化热,郁而致瘀。瘀和热是病之标,湿是病之本。摸清其本质,随下药治疗,数日后由重转轻月余后行走自如。三年后回访其病人,健康如常人。


中医治病,还应考虑到人的精神状况。人的精神面貌、思想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皆有很大影响,可以促使病愈,又可使病进。例如精神情志受到过度而强烈的刺激,可使人眠食俱减,形体衰弱,此即所谓“因郁致病”。单纯的见病治病,是不能获得满意疗效的,甚至会导致不良后果。所以医务人员在治疗因精神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时,必须首先做好仔细的思想工作,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从而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正如类证治裁所说:“若不能怡情放怀,至积郁成劳,草木无能为挽矣,岂可借合欢捐忿,萱草忘忧也哉。”


他嗜好中医,但也不排斥西学,择善而从,以彼之长,补我之不足。根据其属肝阳上亢、或肝胆湿热、或肝肾阳虚、或痰阻的高血压病人分别配以建瓴汤、龙胆泻肝汤镇肝风汤或黄连温胆汤等。治疗中参考现代检验指标,取长补短、兼收并取,灵活运用,决不生搬硬套。他的治学格言是:“书要多读,理要精通,自知不足,勤学莫止,决心在先,毅力继之,勿华于外,求实于内。”


著作甚丰,服务患者

  自1997年以来,张磊所有门诊病历都保存完好,以日为单位,每月一本,现已有170余本,医案30000多例,临床诊疗录像近400小时,讲座录像40余小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代表作有《谈治病求本》《浅谈人身中之水火》《漫谈辨证立法遣方用药》《辨证思维六要》等。著作有《张磊临证心得集》《张磊医余诗声》和《产鉴》注释,深受社会欢迎。《张磊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获2009年度中华中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8年荣获“河南中医事业终身贡献奖”。


      1997年张磊被遴选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继承人孙玉信主任医师于2007年被评为“首届河南省名中医”、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十二五”重点专科肝病科学术带头人。多年来,张磊带徒不断,河南中医学院一、二、三附院及外省、市的许多医师,慕名来郑拜师学习,他们大部分已成为科室的负责人和医院的中坚力量。2012年成立张磊名医工作室,注册了张磊名医工作室网站,为广大中医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平台,为患者提供了大量服务。


传承岐黄,桃李满园

张磊常说:“要多培养一批上工 ,才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后人。”


张磊自1964年毕业留校任教,主讲《内经》、《中基》等课程,培养了18届优秀中医药本科毕业生。退休后,依旧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培养学术传承人59名。其中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2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6人,河南省省级名中医9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二、三附属医院及中医研究院“名医带徒工程”继承人32人。


情牵国医,力推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张磊提出并力推“盖庙请神”计划,在各县建立中医院,引进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有效提升了基层百姓的健康保障水平。


2009年,张磊倡议“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四重一突出”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原则,积极推动河南中医药大学设立“仲景学术传承班”、“中药传承班”和“平乐正骨传承班”, 张磊担任师承老师,亲自授课。


张磊是中医后人学习的楷模,是病人心中治病救人的良医,他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殚心竭虑。“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张磊说,愿为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上下求索,倾尽所能,贡献毕生


中医发展,寄予厚望

 对于中医的前景,张磊说:“目前中医的发展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国家对中医事业的发展也愈来愈重视,并已逐步在制度、立法上采取措施来加强中医的地位。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在全球地位的不断增强,本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中医必将迎来一个大发展时期。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借鉴西医之长,完善、制定中医的标准规范,大力培养中医人才,不断推动中医事业在国际间交流和发展,让中医成为世界医学的主流,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其客厅墙上悬挂“清和”二字,该幅字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先生为张磊题写,意蕴深远,这也许是对张磊教授献身于中医事业的最好写照。

知识就是力量

愿明天的你依然会相信

点击「写留言」参与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