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湖上打听打听,老子怕过谁?

 大圣的小宇宙 2020-12-25

大约2500年前,东周王朝首都洛阳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时任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馆长,中央文史办主任李耳弃官叛逃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

虽然馆长行政级别并不高,算不上政府要员,但是,此人在文化界思想界的地位却非同一般,知识渊博,见解独到,其无为而治的学说在当时很有影响力,被世人尊称为老子。

所以,他的出走轰动一时。

对了,孔丘被称作孔子,孟轲被称作孟子,庄周被称作庄子,为啥李耳不叫李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据说,他的出生颇具传奇色彩,因为从小耳朵特别大,故名耳,其母亲怀孕81天后于李树下生了他,对,还是个早产儿,一出生他便童颜鹤发,像个老头,所以后世便尊称他为老子。

真的假的?我觉得同学们不必纠结于这些细枝末节,这些不是考试重点。

总之,老子的不辞而别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一时谣言四起,民间各种版本的猜测演绎众说纷纭。

为正视听,周王朝举行了新闻发布会,给出的官方说法是:国家图书馆内藏有三皇五帝之书等极为重要的史料和珍宝。周景王去世后,王室起了内讧,王子朝做了叛贼,从图书馆中偷走了很多典籍宝物逃到了楚国。

李耳身为馆长,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涉嫌渎职和行政不作为,因为害怕受到牵连,所以西出函谷关,畏罪潜逃,有关部门现正在全力缉拿。

众所周知,越来越不好骗的人民群众历来对官方的说法持怀疑态度,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若干年后,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仅用了11个字解释了老子出走的原因。

如此隐晦难道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吗?这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老子出关的历史真相究竟是什么?

日月穿梭,斗转星移。时光到了20世纪初期,一个石破天惊的说法横空出世,根据章太炎和鲁迅的分析,老子西出函谷关,居然是被自己的半个学生,号称万世师表的孔子逼迫的。

据《史记》记载,孔子曾多次向老子求教,周游列国时,更是专程前往洛阳老城老子的家中向老子请教礼乐制度方面的问题。

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到了春秋时期,诸侯并起,各自为政,天子实际上已处于政令不出周王城的尴尬境地。

各国诸侯不但架空王室,而且为争夺国土,战争频发。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

孔子的理想是通过克己复礼,恢复秩序,回到周召盛世,所以向老子请教这方面的问题。

在洛阳老城东关大街上,“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的石碑至今仍在,默默见证并记录了当年两大思想巨星之间那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会面。

遗憾的是,这是一次并不愉快的会面,双方并没有在友好坦诚的气氛中达成任何共识,反而埋下了日后老子被逼出关的种子。

当时,孔子在政治上不得志,周游列国四处推销自己的思想主张和治国理念,但是,“一君无所钧用”,孔子“惶惶然如丧家之犬。”

而老子虽然官职不高,但在文化学术界德高望重,如日中天,论学问论水平论境界不知道比你们高到哪里去了,所以难免有一些老子天下第一的骄傲自满情绪。

加上老子的思想与孔子完全不同,话不投机,双方年龄又相差悬殊,听了孔子这个晚辈后生的困惑后,说话很不客气:“小孔啊,六经这玩艺儿,只是先王的陈迹呀。哪里是弄出来的东西呢?性是不能改的;命是不能换的;时是不能留的;道是不能塞的。只要得了道,什么都行,如果失掉了道,什么都不行。

老子越说越来劲儿,完全没有顾及到孔子难看的脸色,继续批评孔子:“我听说富贵的人送人钱财,仁义的人送人良言,我不富贵,也不能窃仁者的名声,但还是要告诉您:观察问题很透彻、言辞犀利善辩的人,假如遇到危及自身生命的事,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好议论人,揭人的短处!作为子女和人臣,言语和行动都不能只考虑到自己!

临别时,老子还赠言道:“我听说啊,好商人的东西都深藏不露,就像什么也没有;道德高尚的人,看起来都是大智若愚。你啊,还是要去掉身上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还有那些得意洋洋的脸色以及好色的欲念。这些都无益与先生你呀!我能够告诉你的,也就这么多了。”

当时,孔子听了老子的话,“好像受了当头一棒,亡魂丧魄的坐着,恰如一段呆木头。”(鲁迅《出关》)

平白无故被老子训斥了一顿,垂头丧气地回到住处,学生们都围拢过来问:今天跟李老师谈的怎么样啊?

孔子长叹一声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跑者可以用网对付,游者可以用钓丝对付,飞者可以用弓箭对付。至于龙我却无法了解,它乘风驾云直上青天,见首不见尾。我今天见的这位老子,大约就是像龙一样的人物了。

双方的思想境界高下立见,话里话外满满的羡慕嫉妒恨啊。

春秋时期,思想空前活跃,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流派天天打嘴仗,谁也不服谁。孔子作为老子的半个弟子,并没有发扬道家学说,而是自立门户,开创了儒家学说。

老子消极处世,一切顺其自然;而孔子则积极入世。参政不行,便著述办学,曲线救国,教育学生,让自己的学生从政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三观不同的人是没办法在一起好好说话的。

儒家后来面临的最强劲竞争对手,就是老子的道家学派。

孔子成名前曾多次求教于道家,这在儒家弟子看来无疑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情。好比张三丰在自立门户之前曾在少林寺当过和尚这件事在武当派中是不许妄议的话题禁区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学派逐渐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

儒学兴起之后,黄老之道逐渐衰落不再流行了。但当年孔子入周问礼的事情成了儒道两家的一块心病。

这让老子感到了深深的危机和莫名的恐惧。

老子的担忧不是没有根据的。

当年孔子办学,隔壁学校的少正卯因为师资力量强,办学条件好,加上学费低,升学率高,又舍得在主流媒体打广告,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了不少,孔子十分恼火。

几年后,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代理宰相,上任第7天,就找借口诛杀了跟自己抢生源的少正卯。

尸骨未寒,前车之鉴犹在,老子知道,“能够明白他的底细的,只有我,一定放心不下。我不走,是不大方便的……”(鲁迅《出关》)

思前想后,只有自己主动出走,退出思想论坛和政治漩涡,才是唯一安全的选择。

公元前485年,一个看似平常的早晨,函谷关关令尹喜站在城楼眺望洛阳方向,发觉天有异象,“日出东方,紫气东来”,便知有贵宾驾到。

果然,86岁的老子须发皆白,骑着一头青牛慢悠悠从远处飘然而至。

对,骑马就俗了,一定要骑牛,方显仙风道骨,从容不迫。

老子是文化名人,尹长官当然认得:李老师您这是要去哪儿呀?老子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尹长官说:可有关牒?老子说:你说啥?我听不见。尹长官说:别装行吗,问你有没有通行证?

老子不辞而别当然没有通行证,所以被扣下不让通过。

这可如何是好?无为而治一切顺其自然的老子当然一筹莫展。

好在尹喜是个文艺青年,素仰老子大德,说想过关也行,在这儿给我写篇文章就让你过去。

老子大喜过望,说:一言为定。

尹喜说:谁说话不算是小狗,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当晚,老子秉烛伏案,挥笔写下洋洋洒洒五千余字的《道德经》。

第二天,骑着青牛扬长而去。

百度上说,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这是老子留存于世的唯一一部著作。

我猜你跟我一样,一定从没有认真读过吧?还读书人呢,咋过的世界读书日?

当年尹喜一读之下,如见天书,惊叹不已:这他妈的才叫文章啊!这才叫学问啊!这才叫人生啊!我在这儿当个小破官儿干球啊!不如干脆跟着李老师修道去吧。当即挂印封金,尾随老子而去。

据《史记》记载,老子带着尹喜西去,“莫知其所终。

而《后汉书》中说,老子到西部教化胡人去了;

也有人说老子到甘肃临洮修身养性,闭门炼丹,最终得道成仙,也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道教始祖太上老君;

还有人说,老子出关后,并没有西去,而是到风景秀美的洛阳栾川老君山隐居了下来。

不管怎样,后来发生的事情都证明,老子的出走绝非杞人忧天。

西汉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案,直接把与儒家颇有渊源的道家打入十八层地狱。

自此后,儒家学派登堂入室,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价值观,长达两千多年之久。

司马迁评价儒道纷争时曾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预谋,岂谓是也?!

意思是说,世上学习老子学说的人,都想除掉孔子的儒学;同样,信奉儒学的人,也想除掉老子学说。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真实写照。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

如何在生活中辨别这两种人?

穿西装打领带喝咖啡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积极向上满身正能量的是儒家;

穿唐装玩手串喝茶写字画画下棋淡泊名利修身养性不求功名的是道家。

那些除了喝酒打牌泡妞之外就无所事事不知道如何打发时间的人是什么家?

那个,是玩家。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

联系我们

电话:13608467661
Q  Q:876147824
微信:  sunjisheng60562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