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 由S1-2神经支配。 上孖肌和下孖肌附着在坐骨中间及侧方大转子上表面。 闭孔内肌在两个孖肌之间,部分为骨盆内肌,部分为髋部肌肉,其中部分附着并覆盖于闭孔膜内表面及闭孔边缘,有闭孔神经和血管在闭孔膜侧面走行,其纤维束聚集成肌腱附着于大转子后部上表面。 股方肌内侧附着于坐骨前外方中部、下孖肌尾部和闭孔外肌后方,外侧附着于股骨大小转子间嵴上。(下蹲时比较紧张,蹲不下与其有关。) 闭孔外肌内侧附着在闭孔膜外表面中部,穿髋关节囊远端横向附着在股骨大转子窝并延伸到股方肌。 闭孔内肌、上孖肌和股方肌由L3-S2支配,闭孔外肌由闭孔神经支配。 功能: 梨状肌是主要的外旋肌,当髋关节屈曲90度时还是次要的外展肌,超过90度时是内旋肌。在步行和跑步初期时能抑制大腿有力而快速内旋,使骨盆绕股骨旋转是人在跑步时突然改变方向的一种自然方式,同时梨状肌还能稳定髋关节并辅助稳定髋臼内的股骨头。骶骨位移骶髂关节炎症,会中断从上到下的重力传递,梨状肌就会收缩以试图稳定骶骨,并引起其他外旋肌的僵硬。 梨状肌下缘的纤维可以对骶髂关节产生极强的旋转剪切力。 闭孔内肌:坐骨小切迹为闭孔内肌提供固定的滑车,站立时以保持股骨稳定,其强烈收缩引起骨盆绕股骨旋转,还压缩关节面对髋关节提供动态稳定因素。 闭孔外肌主要是内收肌而非外旋肌。 内收肌的离心激活可以用来降低外旋肌对骨盆的旋转作用,这也解释了体育活动中内收肌想对高的拉伸的情况。 梨状肌综合征: 长时间屈髋坐位、内收、内旋或活动后因肌肉主动收缩或缩短,使得肌肉变粗且充满坐骨大孔而出现下腰部、腹股沟、会阴区、臀部、髋部、大腿和足后部疼痛和感觉异常(股后皮神经卡压),臀大肌的紧张或无力(臀下神经卡压),臀中小肌、阔筋膜张肌紧张或无力(臀上神经卡压),排便时直肠疼痛,下肢肿胀、性功能障碍、女性性交困难、男性阳痿(卡压阴部神经)。其本身损伤则表现为骶髂关节区域,髋关节后部上方的臀部,有时放射至大腿后2/3。发病率远高于椎间盘突出症,男女1:6,梨状肌本身损伤、坐骨大孔处卡压神经血管或骶髂关节紊乱均会导致梨状肌症状。 检查: 梨状肌位于骶骨边缘中点至股骨大转子连线上,侧卧屈髋屈膝自坐骨大孔边缘或自髂骨向骶髂关节延伸的骶髂韧带向大转子可触到梨状肌全程。 直腿抬高试验:在60度以内发现疼痛为阳性,超过60度后,疼痛反而减轻。因为损伤的梨状肌被拉长而处于紧张状态,加强了与坐骨神经的病理关系,所以疼痛明显;抬高超过60度以后,损伤的梨状肌不再被继续拉长,所以疼痛反而减轻。 直肠触诊时患侧在侧卧位屈髋屈膝,可以触到横向走行在骶骨和坐骨棘间的骶棘韧带,其表面是尾骨肌,梨状肌位于该韧带顶点,触诊时一手在臀部加压,另一手在内侧触诊,并嘱患者外展大腿抬起膝关节,可触到紧张的梨状肌及位于其间的骶神经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