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苑点睛”—言恭达老师新建树

 海涛668 2017-04-25

“书苑点睛”—言恭达老师新建树

艺术简介

言恭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第五届、第六届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书法文化的哲学思辨与核心价值

(提 要)

言恭达

哲学的真正价值正在于它具有“无用之大用”,这种“大用”,就是通过“形而上”地探索宇宙万物与人生的“大道”,使人的心性升华而达到“大智”。

任何哲学都不能脱离它所处的时代,任何时代都不能缺少哲学的精神境界。

当代书法艺术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在书法文化的本体规律和社会发展的科学认识之上。

“为人生而艺术”,是每一位中国书画艺术家应有的哲学态度与文化立场。

中国人的理想人性是“仁”,升华出中华民族“道”的精神。中国人的“文”是“礼”,中国古人是以“礼”来实现“仁”而服务的。

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思以其道易天下”。思想、精神、信仰构成“道”的内涵。孔子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作为人一生精神价值的追求。

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同样不能忽视“形而上”的观照与哲学的论证。社会的和谐文明,首先当是“心性文明”,即“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文化的价值本原,则是一种以儒学为主流的哲理系统。中国文化的终极关怀,是如何成德,如何成就人品的问题。

中国哲学讲“道”。“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就是超越的原则。有了道,就获得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意义。

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高度物化,在最简约的层面上浓缩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文化特质

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文化心理体验是书法家心灵与人类原始精神的交融,是对宇宙生命与自我生命的双重感悟。它是以中华人文理念为根本支点,从技法体系到内在精神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价值与生活方式的精神诉求。社会发展的终极体现为时代经典的文化积累,而一切文化都将会沉积为“人格”,表述为“国民性”,其最终目标是普及人性中的大爱!

二、哲学依据

东西方两种哲学思辨方式的差异,产生了两种对宇宙客观思维模式的差异性,两种大文化背景思维的不同,必然会形成两种审美体系的原则差异。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历来将人格意识作为审美原则。中国古代对艺术的审视,一直以“道”来评判艺术水平的高低优劣。“以道事艺”、“技进乎道”、“技道两进”、“文以载道”,从自觉文化到文化自觉。

与东方中华农耕民族,亲近土地的“天人合一”观相反,西方民族的航海与游牧导致了“天人相胜”观,人与自然对立,作为主体的人与客观自然处于不平等地位。所以西方讲“科学”,我们讲“哲学”。反映在艺术审美体系上,西方求“理”,我们求“神”;西方艺术讲“再现”,中国艺术讲“表现” ……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民族精神,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识,形成两种不同的美学特征和艺术表现方法。

●《周易》哲学观念 详探天地万物之理

1书法艺术阴阳之辩证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柔、虚、静;阳:刚、

实、动。

“……以笔之动为阳。以墨之静而为阴;以笔取气为阳,以书法中开合、争让、虚实、藏露、纵横、平奇、方圆、整散、疾涩、刚柔、润渴、顺逆等等都是阴阳辩证之统一。

2书法艺术变易之规律。

· “一画”——通变的线条,连笔为阳爻,断笔为阴爻。

· “易一名而为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笔墨之妙,在于通变、善变、制变。对法的灵活运用。所谓“变通者,趣时者也”。石涛《画语录》提出“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工于化。”

3书法文字器道之兼修。

《说文解字》的东方智慧与民族精神

·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 解释了汉字之源、汉字之用、文字之理、文字之证。其智慧体现在说解汉字时用的三大方法,即:互训、义界、推因。

· 解释汉字必须“器道兼修”,不仅着眼于一个字的形体、字意,还要关注说文之“道”。“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

4书法艺术审美之特征:

· 向内、重和、尚简、贵神。

· “道”浓缩为线,线是道的化身。线的本质是简约与自由。化繁为简,以简驭繁是中国人最本质表现事物的方法。“道”是至简至纯的,只有中国的书画艺术才能达到如此境界。

●儒家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群经之首的《易经》其基本精神演化于代表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道释之中,并各自有所发展,这三种代表性的哲学思想,包含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大中之道”即中庸之道,这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理念。“中”为适中(不是中央、中心,它不是科学)而取其中点。“恰当的时空限度乃为中”(冯友兰)“庸”为按合适的方式做事,是规律或常然之理,常行不变之谓,故“规律”与“常理”是“庸”的内涵。“不偏为中,不易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即是“序”、“和”,(“序”即“礼”的基本精神,“和”即“乐”的基本精神)所以,中国文化就是礼乐文化。

中国书法的基本精神是“道中庸”而“致中和”以达“极高明”。 《礼记》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①“中庸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创作审美 奠定了基本理念

②书法艺术形式演变受儒家文化影响最深

③儒家文化是形成书法法度的基础

●禅宗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运用

独特的书法造型与丰富的笔墨变化,给禅宗思想带来了很大的意象空间与理论阐述。

①审美境界: “书中有禅,禅机通书”

②直觉体悟:“体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之法。“渐悟”与“顿悟”

③心手双畅:禅宗的重要思想就是一切起于心,归于心。直接影响了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心手双畅,物我两忘,化机一片。

●道家宇宙观在书法创作中的体现

道家的无为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形成。《老子》中说“道法自然”,《庄子·人间世》中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大宗师》中又说“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老子的“玄鉴”,庄子的“心斋”、“坐忘”,进入物我齐一、自然超脱的精神境界,均是以虚静作为把握人生本质的工夫,称为“大本大宗”,它对书法艺术境界的营造和阐述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①无为之境。“无”和“为”都是相对的,也是虚实相兼的。

②虚静坐忘。“天地与我并在,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老庄思想,将“虚静”作为中国书法追求的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书法艺术创作上贵在“虚处”,而非“实处”,贵在“留白”“造虚”。这是中国书法写意精神的必须要求。

③绝对价值。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绝对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各种风格、审美、感受,多重意境所产生摄人魂魄的情感力量。老庄之道,本质上是最高的艺术精神。艺术精神离不开美,离不开乐(快感),艺术创作也离不开“巧”。老庄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大美”是否定世俗浮薄之美,否定世俗纯感官性之乐,轻视世俗矫造蓄意之巧,从世俗感官的快感超越上,去把握人生之大乐。

三、思维形式

中国书法的本体精神是写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所决定的。“写意精神”决定了中国书法的艺术思维形式必然是意象思维。

《文心雕龙》“神思篇”首先提出“意象”: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里,“心、神、情、志”用“意”来概括;“物、容、事”用“象”来表现。

“意象思维”比“形象思维”的外延更广阔,更有涵盖性,更恰切。在中国书画创作中“意”与“象”是相生的。“因心造境”、“尽意立象”。“情以物兴” “物以情观”是互动的。

“意”为思想,为精神。必须明白:艺术寻求快感,但非止于快感,要上升为美感,不然作品就平庸。过度的快感必然扰乱心智。所以,文化化人,艺术养心。

四、审美品格

1

笔墨性。

古人说“书法唯风韵难及”,“凡书画当观韵”,“笔圆而韵胜”,“书家贵在得笔意”。书之韵味取决与用笔与用墨。

2

诗性。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王僧虔 《笔意赞》

书法艺术创作功力与情性并进,“有工而无性,神采不生;有性而无工,神采不实”。(杨慎)当代书法创作更重写意性、精神性。

写意精神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也是中国书法的核心价值。中国书法追求诗性,就是“抒情”、“畅神”,写意,即抒写心意。

傅抱石论画三个标准——灵、秀、慧

灵——悟性,将世界万物融通。

秀——音韵,有诗性韵律,善于多种形态的 变化。

慧——智慧,在纯净的同时,赋予机智,颖悟。

“中国书画的生命必须永远寄托在线与墨上,因为它是民族的”,“线是一种富有生命的独立而自由的表现,其要素是速度、压力与节奏,三者有机进行,是表达情感的关键。”“中国画最怕就是‘太实’,但又不能没有实,要‘有实而不全实’。真正艺术的真实,就在于所表现的大的空间环境是充实的。

——傅抱石

吴冠中留法时导师告诫他:“世界上艺术有两条道,一条是娱人耳目的,那是小道;而另一条震撼心灵的才是大道。”

3

时代性。

古今中外一切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 “为人生的艺术”,这种优秀的文化遗产都显现出对当下社会的思想与人类精神的弘扬。也就是说,艺术的“人文性”,它的“人本主义”将永远超越艺术本体的技法层面而作为人类历史的文化记忆积累下来。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集体意识。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因此,书画艺术的时代性从社会文化价值的本质意义上说应具有反映时代,感悟生活,关注民生,关爱自然的现实主义精神,以真善美来完成中国书画艺术的当代文化创造。

中国书法的时代文化创造必须具备历史的积淀性,时代的人文性与书家的独特性三者有机结合,即将传统特点、时代特质、个性特色的三者融合。“书中日月长,字里有乾坤”。在传统性与时代性的传承与开启上,书法内容亦是十分重要的要素。我们既要浸润于经典的古诗文中,还书法灵魂神韵风采和人文气象的本体面貌,同时也要感染时代的气息,探究时代的特质,抒写时代的情怀,以自作诗文弘扬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的“根”和“魂”,体现一个书家知理、明道、善行的风采,坚守高洁向上文明的精神家园。

“时代性”是当代艺术通变的核心要素。“通变”,中国文化不单讲“博”,更重视“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融会贯通,通达即“通道”,通中国书法的当代文化精神,通文化品格的当代中国书法。而经典与力作才是永恒的时尚。

结 语

我们呼唤时代经典,呼唤审美的崇高,也呼唤艺术的包容。以对当今主流文化的命运思考,来关注中国书法当下的生存状态。中国书法三十年来的发展,其核心是核心价值与现代艺术精神的重建,这是当代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共同必须具备的一种品格,一份情怀!我以为,艺术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是一种时代精神,是对客体的升华与超越。当今书坛呼唤现代人文关怀。看重文化品格的铸造!

当下,我们太需要文化信仰、文化敬畏!这种文化感知是全民在浮躁的“财富围城”中重新认识自己的必然……中国书法应有它的社会尊严与精神高贵,我们要像保护天空和河流不受污染一样,书法艺术不应为市场经济的现实而解构,我们要义无反顾地追寻中国书法文化应有的人文品味、艺术格调与审美高度,追求良知,追寻忠诚,追求文化价值!多一点忧患,少一点满足;多一点纯净,少一点浮躁;多一点人文关怀,少一点争位夺利。我们必须将书法还原于文化,求真于经典,提升于大众,引领于方向,积累于当代。实现从小技进入大道,从小我进入大我,从小众进入大众,从小文化进入大文化的历史性进程,真正赢得无愧于时代的文化身份!

言恭达作品欣赏

“书苑点睛”—言恭达老师新建树

“书苑点睛”—言恭达老师新建树

“书苑点睛”—言恭达老师新建树

“书苑点睛”—言恭达老师新建树

“书苑点睛”—言恭达老师新建树

“书苑点睛”—言恭达老师新建树

“书苑点睛”—言恭达老师新建树

“书苑点睛”—言恭达老师新建树

“书苑点睛”—言恭达老师新建树

“书苑点睛”—言恭达老师新建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