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IT运维2.0: 互联网 时代企业IT服务模式

 快读书馆 2017-04-25

?点击以上蓝色字“中国CIO职业发展指南”进行关注,或复制微信号 ciochina 搜索关注

IT运维2.0:互联网+时代企业IT服务模式


  2017年4月15日下午,中国CIO自媒体联盟于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九会议室召开了主题为“管理提升,知行合一,打造CIO新思维 —— 双模架构之企业IT服务管理水平提升”的研讨会。期间,知名信息化专家、《CIO新思维》副主编王仰富先生发表了主题为《IT运维2.0:互联网+时代企业IT服务模式》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一、新IT应用的出现影响了IT运维服务模式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利用下午的时间,李炜总众筹我们要写这第四本书的说明时间,给大家抛一块砖。IT服务管理在整个信息化里面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所有的企业如果你有信息系统那就涉及到运维、涉及到技术支持,就有服务这个概念。我们知道,整个信息化生命周期首先从需求开始,业务需求出来了之后我们要把它论证立项。对于很多成熟企业来说需求立项不是一个一个完全独立立项的,有一个对需求进行统一规划的过程,规划又有不同的规划方式,有策略层面的战略规划,再细一层是支撑层面的架构规划,再到具体项目规划。上一本书我们写的就是“变革时代企业的IT战略与实务”。规划完成后,IT建设项目包括:应用系统、基础设施、流程梳理等等项目或任务就出来了。这些项目的建设实施过程就是项目管理过程、系统实施过程,实施结束后系统一上线还需要有持续的运行维护,不是建设完毕整个系统的工作就到此为止了,IT系统运维管理这个过程更长久。为了更好的完全运行维护工作,业内提出了IT服务管理的概念,英国商务部最早提出IT服务管理的标准体系ITIL,ITIL在1.0版本的时候就被公认为是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

  一开始IT服务管理关注的是IT运维这个环节,一般来说IT服务管理很多还是落在运维这个环节,运维管理跟IT服务管理有些人在概念上搞不太明白,前段时间有一个培训机构,它说我的用户要培训IT服务管理,有时候他又说是做IT运维管理,什么是IT服务管理、什么是运维管理,什么关系?我举个例子说这两个观念。假如我们做身体理疗保养,有小姑娘给你按摩,对于这个小姑娘是在做按摩这事,从顾客视角来说就是在为顾客进行保健服务。运维管理跟IT服务管理就是类似这样的关系。对于做系统维护支撑的人来说,他本身在做的是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对系统用户或业务人员来说就是对他们进行IT的服务,可以这样理解。

  后来ITSM的标准体系ITIL发展到2.0,甚至到现在的3.0,ITIL的框架很大,想覆盖的范围不止在运维环节,往前提,覆盖到IT战略、以及IT系统建设,都被纳入了ITIL3.0的框架,用ITIL体系或ISO20000,现在目前还是最适合运维这一块。前面IT系统建设管理环节有CMMI、PRINCE2等专业框架,再往前IT规划有战略规划的相关方法,如企业架构,所以说ITIL野心大想COVER信息化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在应用的实践中,买帐的用户不多,IT标准体系的应用面实际是有细分的。那对于覆盖面更全的COBIT,只是做IT审计比较实用,虽然涵盖全面的信息管理过程,但只是列出了管理的关键内容清单以及关键点,但是每个环节怎么做并没有告诉你,所以这些框架标准都是有应用场景区别的。

  今天我们还更多的关注在运维这个环节的IT服务管理。对于IT运维管理,也可以说IT服务管理也是在发展的,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新IT”应用的出现,IT运维服务模式也在变化,同时IT运维管理本身它也在一点一点的提升。首先,结合很多企业的IT运维管理的现实问题,我们看一看怎么去应对解决?然后看看在企业IT架构互联网化的转型升级过程中,IT运维领域正在探讨的一些新话题是什么。


二、传统的IT运维服务1.0和解决方案


  今天下午我探讨的第一个问题是:企业IT运维管理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以及针对它的解决方案。现在任何一个企业不管你提不提IT服务管理,去规范不规范IT运维管理的流程或者IT服务管理流程,但IT部门运维人员面临的压力总是有的,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说,我们无论写书还是做什么,我们一线CIO不搞理论研究,总是要针对问题来谈解决方案,这也是李炜总说的写书的要求,我们一线的CIO能把我们经验和体验,我的真情实感,工作中的切身感受写出来,这些内容肯定更容易打动人,实际上实践比理论更有感染力。


  下面看一下实际遇到的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延伸出去,每一个问题都可能写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我们知道尤其是企业,传统企业IT系统越建越多,多而杂,而且各种各样的技术规范都可能有,非常乱,这样造成IT运维支持比较困难,出现问题故障定位比较慢,在IT服务管理有一个叫做事件,这个事件包括故障,可能是你的系统用户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需求或要求。故障定位慢,而且故障频繁发生,出了问题故障找不到人,谁去做?所有这些问题对于我们IT人员来说、IT部门来说,这些压力实际上都放在IT运维人员身上了,IT运维人员压力特别大,大到什么程度?有人做过统计,运维人员基本上65%睡不好觉,在一个企业做运维是最痛苦的一件事。平时你要是不出事谁也不知道你,领导看不见你,因为你做的都是日常琐碎的事情,但是一旦出了事情,麻烦就大了。所以IT运维人员在企业做信息化这些岗位里面是非常辛苦的一个岗位。做了很多在背后的别人看不见的工作,一出事找挨骂的首先是IT运维服务人员。


  同时没有好的工具去支撑,因为现在很多企业,老板、高层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很浅,他就觉得系统上线了,软件上线就OK了,实际上后续持续维护投入更大,他不关心后边的维护,只关心系统上线没有上线,只关心应用,有很多企业停留在这个层面。你说给他建一个ITSM流程或支持系统,这有什么用,且要花很多钱。我看了一下李总做的调研有40%以及的企业没有制定IT运维管理流程,还没有ITSM这个概念。当然,金融和电信行业IT运维管理确实走在前面。但是大部分企业别说运维工具可能流程都没有规范。没有这些工具,没有标准化的流程,出现故障问题确实很难定位的。刚才也谈到IT人员业绩怎么衡量,出了事找你,平时看不见你,你怎么能够在领导面前体现你的工作成绩,这都是我们IT部门运维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谈IT运维管理,或者IT服务管理。低层面水平,首先解决IT部门遇到的困难,就是为IT人员解决压力问题的。一开始主观上要为IT运维人员来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客观上它也提升了IT服务质量,提升了运维水平。一会儿我会总结一下,站在IT部门视角规范IT运维流程,提升IT服务管理水平,我觉得都是属于IT运维1.0阶段(我大标题是IT运维2.0)。站在IT视角看待与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都可以视为IT运维1.0阶段,有这些特点:启动IT运维管理标准化项目往往是IT部门主导来做的,解决自己的问题和困惑。怎么解决?解决方案是什么?


  首先最好有工具,先把系统监控起来,出现问题我及时发现,或者实时发现,实时响应,IT资源一体化监控。软件、硬件,首先基础设施要监控起来。咱们的服务器,还有存储、操作系统层面、中间件、数据库等等,更高层面应用的监控等等,对于APM,这是更高层面的,至少你要把基础设施层面监控做起来,然后再延伸到软的层面。


  有了这些监控,监控能解决什么问题?它可以及时的发现故障问题,同时发现了问题之后可以直接转到运维人员去处理。处理接收问题事件的过程要有一个规矩,没有流程规范会乱的,那么多系统,各个系统各个环节都报出来问题怎么处理?IT细分专业领域很多,有网络的、硬件的、软件的、数据库DBA的、还有应用层面的,这么多不同角色、不同专业怎么去协同响应这个问题?就需要有一个规范的流程,这在ITIL,或者ISO20000里面有最佳实践,最好流程方式。无论什么最佳实践,到企业都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具体组织和岗位情况,落实下去才能用起来。以上说的是第二层面要建流程。再好一点的会用一些自动化的工具。建了流程还不够,还要有一个平台支撑,用IT技术服务管理的平台,把流程固化划到这个平台来,进一步。可以使监控到的事件问题直接触发事件流程自动响应这个过程。


  最后,为了证明IT人员的绩效,可以把运维的成果,服务的水平,什么可用性,系统的响应时间,事件处理效率,都可以通过工具和平台展示出来,可视化让领导看到,有一个量化的考评。这些就解决了我们IT运维人员最关心的问题。



  站在IT部门视角,解决运维管理问题系统的解决方案,有几个层面。首先,建立相应的监控和管理平台。这个监控可能一开始硬件层面的监控、再扩展到软得层面监控,再扩展到应用,这些监控不是一下子建立起来的,因为监控系统花钱是很多的,监控投资是很大的。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网络监控、硬件监控还有软件监控等,我看了很多解决方案的供应商,都不能把它们完全集成起来,不能一体化,多数都是相互独立的工具,分散的,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软件监控比较强,如专门做APM的。有的可能网络监控做得好,有的可能在服务器、存储方面监控做得好,但是没有一个好的集成平台,把它们一体化集成整合起来,目前还没有某一家供应商能够把监控集成完美的做好。当然,最理想的将来所用监控要是一体化、才是最优的。


  有些企业,监控上完了之后,才上流程。当然也有企业先把IT运维管理流程标准化了,同时再上监控,这种先后的关系可行。有了监控体系之后再把流程体系打造起来,这个不是说我必须先上监控再上流程,我可以把流程规范了然后监控上去,流程规范了至少我IT部门运维管理不乱了,上了监控,我可以通过事件触发和事件管理流程挂接上。流程体系做好之后,把绩效服务水平量化一些指标,可用性、问题响应时间、问题处理域量化出来,每一个运维人员的工作量都可以可视化的展示出来。


  做流程体系方面,我知道现在有很多企业做了IT运维管理流程,或者服务管理流程也好,他做得是低层面的技术支持流程,像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发布管理这些做了,但是他做得还是比较低层面的。流程体系做得最完整的方式,应该围绕CMDB配置管理,所有IT软硬件资源都在一个数据库里面清晰的展示出来,实物可以跟这个配置库特别清晰地挂接在一起,有些企业虽上了CMDB,但CMDB所有软硬件配置信息跟实物对接不上,CMDB没有用上。如果CMDB没有真正做好用好,即使你做了标准化流程,也停留在很低的管理层面,只是有一个事件问题的处理的流程响应过程,但不能与系统配置不能与实际IT资产有一个匹配。


  还有为了让我们系统用户自助完成处理一些事件或问题,假如说一个简单的故障经常发生,找到的处理方理,可以整理到知识库里面,把这个事件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怎么解决,写成案例,这就是运维知识库,知识库就是为了支持用户自助,同时给IT运维人员,更多的是给一线支持人员提供一个参考,使他处理事件问题更快。知识库的积累需要有一些规则,让这些运维人员不断总结这些案例写进去。


  以上就是传统层面,站在给IT运维人员减压,主观上减压,同时客观上也提升了用户响应的服务水平的层面,所考虑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框架。我觉得只是这样的解决方案,还是停留在我把它称做的IT运维1.0阶段。基于这个体系,我这有一个完整的图,是这种运维模式下IT部门理想的工作蓝图。


  我刚才讲的这两张图,对于你想做IT运维管理服务的这样一个咨询商也好,实施商也好,有这两张图说服客户足够了,传统IT运维理想模式就是这样的,这个足够了,这个特别清楚。


  从这张图,咱们先从系统用户这边说,用户一般通过一个IT热线集中的呼叫进来到服务台,IT热线的服务台,出了故障或者有什么需要支持的需滶,走事件管理流程。这个事件如果经常发生,就会被总结提炼形成问题,就是问题管理流程。如果重大问题涉及到变更,变更还有大小,小变更,变更一个配置简单了,如果重大变更,系统要升级,要做模块开发,这就是新需求,就会产生新IT项目,新项目过来走新项目建设流程。无论是事件、问题、还有变更,最好基于一个配置管理CMDB这个基础。在这个核心、基础之上最好再近一步,能够实现自动化的实时的事件触发。这是基础设施的监控,还有软件层面的监控,有了这些监控,再通过一个事件引擎,直接触发走事件流程,这就有一点自动化的能力。对于用户来说还可以自助,自助通过什么?后边有一个知识库,你看这个蓝图是不是很理想了,我觉得IT运维1.0阶段,这已经是很理想的模式了,这张图特别关键,特别能说明问题。同时做的好不好,还有KPI服务质量管理。


  以上说的流程和模式层面的内容,需要一些技术平台支撑,这个技术平台大概有哪些内容?有软硬件的监控,包括数据采集、事件集成等等,无论是监控还是前面的服务管理流程,以及有些软件的自动分发、配置变更、自动化触发都需要一个最核心的CMDB,所以CMDB有没有真正用起来,是考验一个企业运维水平提升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虽然有很多企业上了一些基本管理流程,但CMDB是假的没用,那它后续再提升就会很难,把上图那个完整蓝图实现就很难,因为它配置库里面跟实际资产对不上来,不能给运维人员以及流程自动化提供就基本的可信支撑,用起来的CMDB才能给运维人员提供最大的支撑。这里可以看到,包括服务水平KPI也都可以展示出来。


  以上说的是IT运维1.0理想模式,以及IT服务管理技术支持系统架构。现在,能做到这个层次的企业真的不是太多,多数企业停留在1.0阶段的低层次,甚至很多企业还没有关于IT运维管理的优化。


三、互联网+时代企业IT服务管理面临新挑战


  到了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了,“新IT”出现了,在这个时代看看我们又面临哪些挑战?这个时代有什么特点?就是变化快。要快速响应市场与竞争。而且企业不仅要快速响应市场,而且直接与用户或者客户交互了,以用户、客户为中心,当然要求系统建设同样以用户为中心,直接跟用户交互。所以要求在系统层面,提供更敏捷的、好用的系统。在业务模式上,业务模式设计上又是什么情况?创新的业务模式,怎么创新?它是动态的,多变的?因为直接面对用户,现在都关注用户的体验,用户体验要好,才会经常用你的系统,与你企业关系就会更加紧密。


  技术层面又有什么新东西?IT系统部署模式变了,云方式。原来我们建系统有一个复杂的实施过程,要安装部署,还要配置推行实施。直接用云的布暑模式,如系统的用户体验好,直接用就好了,在端不用装任何的东西,很简单。然后客户在用这个系统的云端就会积累大量的数据,同时收集更多相关的数据,针对数据处理进行分发响应,就是大数据的应用。而且端的层面是移动化的,用户随时随地可以使用。大数据驱动之后它有一定预测的功能,它可以前瞻性的看到一些趋势,前瞻性的给你提供一些指导,基于这种模式,将来公发展到智能化。


  因为系统部署方式变了,系统开发方式也变了,就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叫做开发运维一体化,Devops,一会儿我阐述为什么提出这个东西。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要转型,所以它的IT架构也要变,IT架构变成互联网的化的架构了,这个架构原因可能你企业客户不直接用你的系统,现在直接用你的系统,互联网的方式。这时候要关注用户体验用户感知,用户体验好经常用你企业的系统,跟你企业发生关系,企业价值才能更好体现。基于新IT架构模式,IT系统故障怎么定位,怎么提高IT服务管理水平? 


四、IT运维2.0:基于用户感知立体智能运维



  基于以上思考,我总结提出IT运维2.0。将来运维2.0阶段是什么样的?就是直接面向用户体验、用户感知的立体化运维。将来系统在支持运维的时候,不是说站在主要给IT运维人员减压的视角解决问题,我要站在用户视角让他有很好的体验,如在他的视角体验不好了,或者他感知到有什么问题,很快可以追溯到问题原因发生在哪?可以举一个例子,两个视角不一样。原来运维是什么?原来运维往往关注的是监控IT系统本身,一个网络断了,我们首先直接知道网络断了,然后再评估这个网络影响哪些系统、哪些用户群,原来IT运维人员经常是这样。将来这个思路应该转过来,首先用户感觉到系统不能用了,然后IT运维很快就能定位是停电、还是说网络出的问题,还是出其他问题,是直接面对用户视角响应的。直接监控用户体验、应用层面、甚至业务交易,然后看是软硬件等其它环节究竟那个环节出了问题,是中间件出问题,还是服务器、存储、还是网络出了问题。


  所以要建立以用户为基点,以应用为牵引,再把应用布署的平台环境,如:中间件、数据库、操作系统、服务器、存储等等给它的立体化的串起来,建立起真实的立体联结关系,刚才我为什么说CMDB非常关键,CMDB把现实资产情况列出来,但是CMDB没有完成一个工作,就是把这些资产的关系都立体连接起来,将来会发展到这一步,站在用户应用的角度,把所有IT资产全给它清晰的建立起立体化的、网状联系。这样,等站在用户视角,问题出来后,运维人员很快可以定位,就是要做到这样。所以IT运维2.0,总结一下,就是面向用户体验、业务感知的立体化的运维。方向已经变了,不是再关注解决我IT运维人员压力的问题。


  基于这个将来IT运维管理或者服务管理,它的技术支撑平台就多了很好内容。在1.0服务支持技术架构的基础上,集中监控要有APM,是基于用户感知的APM,听云就是做这个,你用户用我系统,你体验不好了,可以给你追踪那个环节出了问题,这APM叫做应用性能管理。还用运维大数据,我们监控到的这些数据信息、还有业务服务管理流程在运行过程中积累的数据,系统日志以及巡检的数据,所有数据汇集起来在运维大数据库,通过数据建模、算法分析、知识发现,建立起根源分析、知识发现、事件预警。将来巡检可以采取自动化巡检手段,自动化巡检现在有一些工具,当然有些硬件设备本身就有智能化元素了。如,智能化的网络交换机,数据中心机房里也会有智能化的传感器实时监控,甚至有人提出来运维将来是不是可以用机器人?当然可以想象。如果我系统本身可以自组织,本来就智能化了,将来运维人员都可以不要。如果将来我做到预测式运维,这个系统要发生什么问题,什么时间发生问题,我提前几天知道,提前就去处理了,系统就可以不会出问题了,运维人员就大大减少,还搞运维机器人干什么。


  针对具体的工具,现在比较热的应用性能管理工具,做什么?站在用户视角追溯,如果用户感知不好出了问题了,追溯后面IT资产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多层次分析。做这个追溯要基于两点,基于应用层面它们什么关系要知道,基于CMDB 把IT资产之间的关系要建立联系,建立联系方式目前有两种,一种是人来识别的,把它录到库里面,还有一些监控探针有算法自动的建立关系,即使是通过智能探针建立这种自动关系,也可能能建立的不全面,有时还是要靠人去补充进去。


  对于大数据的应用,大数据可以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分析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设备,它发生故障的规律,发生问题的规律。这样就可以设阀值。CPU利用率如设一个值80%应该报警,到时就提前预警了。存储的容量以及其它方面都可以这样做,到利用80%就提前告警,提前告警,你有足够的时间去提前处理,整个系统客户的体验,还有运维人员也会特别的从容,大数据应用就会起这个作用,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分析,最终提高的是用户的体验。



  现在在金融行业、电信行业确实有很多企业都已经着手这样做了,我说这些东西不是没有做的,我知道已经有些金融机构已经在做了,虽做得没有我说得这么理想,但是已经开始了。这些监控,包括用户的感知,基于感知后边的监控。还有包括交易,它不止监控到用户感知,还监控到系统里面应用层面交易的发生,根据监控做运维相应的预案。而且这种监控出来的是有实时的,还有预测性的。运维实际有三个层面:一是响应式运维,出了事我就响应,这是最低的。第二层面通过监控可以实时,我监控出来的问题实时处理,这是状态运维。还有更高级就是通过大数据应用、智能化分析,实现的是预测式运维,没有出事我就那个环节会出事,提前去处理,系统不会出问题,预测式运维就是IT运维2.0阶段了。


  再谈谈Devops怎么提出来的?Devops真的不是什么新东西。它讲运维人员跟开发人员有一个紧密联系。我们做信息化都知道,一开始做信息化人的很多企业,在刚上系统的时候,开发系统的人很长一段时间要负责运维。ERP系统上线了,这些负责实施上线的ERP人员,要很多时间坚守在运维的岗位上,那是不是运维人员跟开发人员紧密的结合?那是不是Devops?我觉得算是一种Devops。我觉得这绝对不是新概念。为什么要紧密结合?因为系统刚上线大家都不熟悉,总要变来变去,打补丁,所以传统信息化就存在Devops这种维护方式。如果都照这个方式,每个系统要上线,有一百个项目,就会有一百组IT人员坚守维护工作,浪费成本。所以,最后提出一体化运维,专门构建一个负责运维组或部门,运维负责运维的,实施负责实施的。


  到互联网+时代,什么样背景提出新的运维人员、开发人员紧密结合?是这样一个情况,基于互联网化或者云化环境的系统有一个特点,业务变化特别快,系统是迭代式开发从1.0版本、2.0版本是迭代的特别快,这与原来传统上线一个系统不稳定总要打补丁一个道理。不但迭代式开发,系统架构也微服务化,松偶合,IT应用单元化了,单元化之后你在去修补和运维的时候,可以按小单元去做,你变更、发布一个小单元体对整个系统影响小,所以你就没有必要像以前那种模式,运维跟开发有那么强的边界了。


  原来我们做IT运维,假如说一个传统一个系统出了故障要做变更、或做升级,要走一个复杂的升级流程。那个复杂流程有七八个人审批,一个新软件版本或打一个补丁叫做重大变更,审批人员很多。在Devops模式下,单元体微服务,每一个小单元体我升级的时候影响很小,变更管理、发布流程不需要那么多人审批了,就会更便捷、快捷,解决要求快的问题。所以Devops是什么新东西吗?我觉得不是。所以现在很多做Devops咨询,这讲课那讲课实际上好象没有那么复杂。



  现在“互联网+”时代有一些新词,最近我跟互联网开发人员联系的很紧密,都是80后90后小孩。原来我们传统做系统需求分析的,叫做系统分析师,需求分析师,互联网公司现在叫做产品经理。我以为互联网提产品经理有多高大上,实际上主要是做需求的。


  现在我们探讨一下对于传统企业IT架构的转变,你看底层,这是后台历史系统,有ERP、生产管理等等这些历史的系统。还有互联网化的应用,就是针对直接的企业客户或者用户,做一些电商交易、下单、销售、营销这些东西,直接采用互联网化的IT架构。但是现在有一个提法,而且有些企业更极端了,还要去ERP,把整个传统系统全微服务化,这种提法有点“太前瞻”了。传统企业互联网架构的变化分前台、中台和后台。后台我们原来历史系统不是一下子可以去的,ERP里面财务系统至少去不了,对于财务系统,你给它微服务化有意义吗?没有意义,因为财务系统就那么几个人用,不涉及到大并发,不需要你响应有多快,所以不可能所用的IT系统都互联网化,微服务化,要看哪些系统适合做。互联网应用直接对客户前端可能需要一些微服务,那也不是所有架构都做微服务。后台系统至少一段时间内要存在,这就会涉及到运维模式上,两种模式都可能存在。


  前端因为是云架构部署、互联网微服务,可采用一些新运维理念,Devops,这些负责开发的人也要负责运维,可能都是一帮人,小的互联网公司哪分那么严格,开发的、测试的、运维的,根本没有那么严格的分法。对于传统系统就要走传统的运维模式,传统系统你要做变更对业务影响会很大,你没有严格变更审批流程,没有严格的发布流程,出了事谁承担?尤其像金融行业。最近我做几个银行项目,跟他们银行IT人员探讨这个问题,我说现在Devops这么火,你们讨论这个事吗?他说我们不敢那么激进,你不严格控制变更流程,发布流程,出了事我担不起。


  总结一下,IT服务管理或者说运维管理,本身的发展规律。我总结就是从1.0过渡到IT运维2.0,现在很多前瞻性的企业已经探讨到2.0阶段了,包括:智慧化运维、大数据驱动等等这些东西,而且是站在用户感知视角的立体化运维,刚才说那个IT资产网络化联系要建立起来。


  在运维1.0阶段,一开始运维是被动式的,出了问题响应,首先要把流程先规范一下,把IT组织岗位梳理一下,同时上一些监控。在1.0第二个阶段监控完整的上了以后,就可以做主动运维了,主动运维就是实时状态运维。实时监控到自动触发事件流程就是一个自动化的方式。将来运维2.0会是多模式自动化运维,监、管、控一体化,直接面向用户、关注用户体验、业务感知,实现IT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就是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对于Devops,如果你将来应用完全是云部署,微服务化的,运维就会是Devops模式。如果你还有传统的IT系统在支持业务应用,我觉得全变成Devops这种模式是不现实的,所以将来是种多运维模式并存的。



  IT运维提升有它自身的规律,1.0、2.0,1.0还分两个阶段。现在有很多企业基础不同,有可能处于1.0阶段,也有可能在探讨2.0阶段,究竟企业IT运维怎么搞?我觉得这个提升要做两件事。一个是要做IT服务管理体系设计,包括流程、组织、还有技术支持系统需求梳理,并进行IT服务管理的技术支撑平台架构设计,然后选择供应商进行实施。因为我是做咨询的,最后我给自己吆喝吆喝。IT服务管理体系的设计咨询很重要!抛砖引玉,我建议书的名字,是否前瞻些,叫IT运维2.0。


  (李炜:我喜欢叫服务,服务概念比运维概念更加高大上和定位准确一点。)


  现在时髦1.0、2.0、3.0,或者可以叫智慧化运维。运维是IT专业里面最普遍的,所有企业都要做运维,做运维人员都要拿ITIL证书,IT运维咨询是在IT咨询里面是很低端的咨询,恰恰养活的小咨询公司是最多的,因为运维太普遍了。恰恰搞企业架构的活不多。


  谢谢大家!


  (备注:以上演讲PPT已上传至ITSM资料库,http://pan.baidu.com/s/1eRLktSQ 密码:echt)


关于CIO自媒体联盟

  CIO 自媒体联盟(CIOwemedia),由一群企业信息化负责人和出身于CIO 的创业者发起组建,通过自媒体平台,分享CIO 和信息主管阶层关注的技术、管理、能力提升、职业发展、运动、健康、心灵、生活等各方面内容。联盟以CIO 联合体的形式对外出现,统一向外推介、宣传联盟及成员,旨在传播IT 理念,培养意见领袖,打造(CIO)个人品牌,提升(IT)部门地位,助力成员个人发展和推动成员所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长期不断努力为提升中国企业的信息化综合指数和成熟度水平做出贡献。

  期待更多的CIO 成员加盟!一起努力开创信息化新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