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照灯效应'和'隐形斗篷效应'之间的冲突

 我爱恋恋 2017-04-27


上一篇文章发出之后,有一位朋友发来了这么一个问题:



我一拍大腿,朋友,问得好啊。


为什么我上次说Boothby, Clark和Bargh这篇论文写得特别好呢,不仅是因为他们发现了'隐形斗篷效应',并且还在此基础上将'探照灯效应'融合进去,完善了社会心理学当中'自我中心'这一部分的理论。我们接下来来详细讲讲。


先来复习一下上次讲了什么:

隐形斗篷效应”结论2: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是别人观察的目标。

我们似乎都低估了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也就是说我会认为A可能会观察B,但是A应该不会观察我,好像我自己处于一个“隐形斗篷”之下,大家都不看我的。



那么探照灯效应是什么呢?维基百科上是这么写的:

The spotlight effect is the phenomenon in which people tend to believe they are being noticed more than they really are.

探照灯效应指的是人们会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


这个结论看起来跟我们说的“隐形斗篷效应”完全相反,这该怎么解释呢?我们先来看一看探照灯效应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




Gilovich,Medvec 和 Savitsky在2000年做了这么一个实验:他们让一个学生穿上一件印有著名摇滚歌星的T恤,然后让他进入一个都是人的教室,进去坐一下就出来,之后问他“你觉得刚才那教室里有多少人能认出你衣服上的歌星?”等学生说出数字之后,Gilovich又去采访教室里的学生,挨个问他们是不是认出了衣服上的歌星。对比这两个数字之后,他们得出了探照灯效应:学生认为能认出歌星的人数显著大于实际认出歌星的人数;学生觉得自己站在探照灯下,被大家所注视着,于是高估了他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


实验被不少人重复做过,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证明目标学生确实会高估认出衣服上歌星的人数,然而,最大的问题是,这样的结果,真的能够得出“探照灯效应”这个结论吗?


仔细想想,学生认为别人能够认出歌星,是认为大家都关注了他身上穿的t恤,但是“t恤”不等于“人”,我认为大家关注我的“衣服”,但是我会同时认为大家也关注了我这个“”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Boothby, Clark和Bargh在我们昨天讲过的实验里,加入了一个附加实验,意在测试“探照灯效应”起作用的对象究竟是衣服还是“”。


在新实验里,两个学生被安排坐在同一会议室里,其中一个学生穿着印有Pablo Escobar的短袖衫Pablo Escobar是这个人:



另一个学生什么都不做。


两个学生被安排在会议室,被告知“等研究人员鼓捣好设备就来接你们”。会议室桌面上有小破纸,两个人如果无聊了就可以玩玩小破纸。


5分钟之后,研究人员进来说,好,我们实验做完了

学生????

这个时候,研究人员把穿毒枭t恤的同学拉到一边,问:你觉得你对面那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注意并观察了你的行为和外表?1-7分,1是最小,7是最大,你打个分吧。

然后研究员又问这个同学说,你觉得你对面那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注意并思考了你的毒枭t恤?1-7分你打个分吧。


当然他们也问了另一个学生,从1-7分,打个分来表示他实际上多大程度上观察了对方,和人家的t恤。


为了严谨,实验还加入了控制组,也就是两个人都穿着自己衣服去会议室坐5分钟,然后出来回答同样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结论:




图a是观察个人”的结论:不管学生有没有穿着毒枭的衣服,他们都低估对方对自己“这个人”的关注程度。人家其实在玩小破纸的时候一直都在偷偷看你,你不知道而已。


而图b是“观察毒枭t恤”的结论:当穿着毒枭的衣服的时候,被试会高估对方对自己衣服的关注程度。就是说其实你们在玩小破纸的时候,你觉得人家盯着你的衣服看了,其实人家没怎么仔细研究你衣服,人家都在看你这个人。


所以结论就出来了,所谓“探照灯效应”,指的是当我们觉得身上有某一物品非常令人在意时,我们会高估这个“物品”的存在感,以为大家都在看。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会被自己的注意力牵着鼻子走:我们穿着奇怪的t恤,我们自己很在意这t恤,所以我们就会觉得大家都应该很在意。


而抛开这一物品,我们并不会觉得别人在观察我们这个“人”的外表和行为,这也再次印证了“隐形斗篷效应”。


所以,如果把背后的理论捋顺了的话,“探照灯效应”与“隐形斗篷效应”是不冲突的,他们都反应了人在进行社会活动时,自己的判断会被自己的设想所影响:我觉得我的衣服值得注意,所以你们肯定就都注意了我的衣服;我平时没感觉到这么多人在观察我,那你们就肯定都没在观察我。

这也被称作fundamental egocentrism 人的唯我主义(自我中心)



关于隐形斗篷和探照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想我大概是讲清楚了,希望各位朋友能对这两种效应背后的机制有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最后再废句话,有朋友问我心理学是怎么做研究的,就是这么做的,新结论修改并完善旧结论,然后合并旧结论来研究现象背后的运作机制,再拿新的现象来验证此机制,不对的话再修改。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各种结论可能明天就被新实验啪啪打脸。害怕吗,做研究就是这样,老痛苦了,不过要真能搞清几个行为背后的运作机制然后加以应用,那就挺厉害的。


谢谢各位朋友的阅读,也谢谢各位朋友认真思考过后提的问题,未来也欢迎提问。





我来证明一下这篇文章不是我答不上读者提问而瞎掰的,这里是原文:


探照灯效应:

Gilovich, T., Medvec, V. H., & Savitsky, K. (2000). The spotlight effect in

social judgment: An egocentric bias in estimates of the salience of one’s

own actions and appear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 211–222. http://dx./10.1037/0022-3514.78.2.211


隐形斗篷效应:

Boothby, Erica J., Margaret S. Clark, and John A. Bargh. 2016. The invisibility cloak illusion: People (incorrectly) believe they observe others more than others observe th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