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花入药

 负鹏载舟 2017-04-27

百花入药


 花卉不仅可供观赏,愉悦心情,很多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早在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菊花、百合、鸢尾、连翘等花卉入药的记载,明代李时珍历经千辛万苦,整理出
《本草纲目》一书,记载了近千种药用花卉。《全国中草药汇编》一书中列举了2200多种药用植物,其中以花卉入药的约占1/3。
清热解毒金银花

金银花又名忍冬花、鹭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或初开的花,性寒味甘,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清热解毒药物之一,可用于治疗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肿毒、瘰疬、痔漏等症,亦可用于风热感冒、支气管炎等病症。

 临床上金银花治热毒痈疖,常与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等配伍;治疮疡肿毒初起,可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尾、甘草、赤芍、乳香、没药、天花粉、防风、贝母、陈皮、白芷合用;治风热感冒,常与连翘、荆芥穗、竹叶、薄荷、苦桔梗、牛蒡子、淡豆豉、甘草搭配;治急性乳腺炎初起,可与蒲公英、连翘、陈皮、青皮、生甘草合用;治习惯性便秘,可用金银花与大黄泡水,调以适量的蜂蜜代茶饮。

 夏季用金银花、生甘草适量,开水冲泡后代茶饮,能起到防暑降温、清热解渴的作用;此外,用金银花蒸馏而制成“银花露”,是夏季清热解暑的常用饮料;还可提炼制成芳香油,做为配制化妆品的香精。

 

百花入药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金银花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多种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有明显的抗炎及解热作用,其水煎液及酒浸液对肉瘤、艾氏腹水瘤等有抑制作用,还可降低胆固醇。

清热解毒丝瓜花

 丝瓜花又名天罗花、绵瓜花,为葫芦科植物丝瓜或粤丝瓜的花蕾,每年夏季采集花蕾或初开的花朵,阴干后即为药用丝瓜花。丝瓜花性寒,味甘微苦,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咽痛、鼻窦炎、疔疮、痔疮等症。据现代药理研究测定,丝瓜花中含有谷氨酰胺、天冬氨酸、精氨酸、天门冬素、赖氨酸、丙氨酸等成分。

 

百花入药

临床常用丝瓜花治疗肺热咳嗽、喘急气促,取丝瓜花15克,加入适量蜂蜜,水煎服即可。丝瓜花亦可外用:治红肿热毒疮、痔疮,取丝瓜花、铧头草各15克,生用捣烂涂敷于患处;治外伤出血,可用丝瓜花和秋葵叶各等分,晒干研为细粉,加冰片少许,研末后涂于患处,外用消毒纱布包扎、压迫,以利止血。

 

 不仅丝瓜花可入药,它的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瓜蒂、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根及种子(丝瓜子)均可入药。丝瓜藤含皂苷,有舒筋活血、健脾杀虫、止咳祛痰的功效;将丝瓜茎切断,插入瓶中一昼夜,即得“天萝水”,可消痰火、清热解毒,用于治疗乳蛾、肺痈、肺痿等症;丝瓜叶可清热解毒,常用于治痈疽、疔疮、疮癣、水火烫伤等;丝瓜络可通经活络、清热化痰,可用于治疗胸胁疼痛、肺热痰咳、妇女闭经、乳汁不通等症;丝瓜根可活血、通络、消肿;丝瓜子可利水、除热,可治疗肢面浮肿、肠风、痔漏等症。

疏风清热用菊花

菊花又名节华、甘菊,为菊科植物的头状花序,性凉味甘苦,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等症。

 临床上,对于肝阳上亢引起的高血压,菊花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可与金银花配伍,沸水冲泡代茶饮;头晕明显者,可加霜桑叶;动脉硬化、胆固醇偏高者,可加山楂。其次,用菊花、霜桑叶、夏枯草加水煎煮后,加少许冰糖代茶饮,还有清热明目、降压降脂的作用。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可与巴戟天、肉苁蓉、枸杞子配伍,制成蜜丸饭前空腹以淡盐水送下;治眼目生翳,可与蝉蜕研末内服。据临床报道,用白菊花治疗冠心病,对胸闷、心悸、气急及头晕、头痛、四肢发麻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且无其他副作用。注意:使用菊花必选味甘者,不可用野菊花代替;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菊花所含的酚性成分可以增加心脏冠脉流量,有抗心律失常、治疗冠心病、降低血压的作用;对单纯疱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麻疹病毒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菊花提取物还能增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具有抗炎作用。

活血祛瘀用红花

 红花又名红蓝花、草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花,性温味辛,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妇女经闭、产后恶露不净、瘀血作痛、癥瘕、痈肿、跌打损伤等症。

 临床上用红花制成5%的注射液,循经取穴注射,治疗急慢性肌肉劳损有明显效果;治疗跌打扭伤所致的皮下充血、肿胀等,将红花制成酊剂外敷有显效;用红花水煎浓缩成膏,外敷患处可治疗褥疮;与郁金、丹参、瓜蒌配伍制成片剂,对治疗冠心病有较好的效果;治胼底,可与地骨皮共研成细末,加甘油搅匀,涂于足底,周余即愈;治妇女经闭,可与苏木、当归配伍同用;治中耳炎,可与枯矾同研为细末,吹入耳中。注意:红花活血祛瘀力强,孕妇服用可致流产,故孕妇忌服。

 

百花入药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红花煎剂有降压、降脂的作用,除了有抑制血小板凝聚、扩张血管等作用外,还对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下的脑组织有保护作用,可以维护血脑屏障及神经胶质细胞,改善脑功能,减轻脑水肿,增强大脑耐缺氧能力。

 

暖胃散寒丁香花

 丁香花又名丁子香、公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性温味辛,内含挥发油(主要为丁香油),具有暖胃散寒、消肿止痛的功效,对因寒邪引起的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疝气以及妇女寒性痛经,均有较好的疗效。

 

百花入药

 

 临床上治疗呃逆不止,可用丁香花与柿蒂同研为细末,煎人参汤送服;治心痛不止,与肉桂共研细末,饭前温黄酒送服;治朝食暮吐,可将丁香花研末,用甘蔗汁、姜汁和丸如莲子大,口噙咽之;治胃痛,与肉桂、木香、乌药共研细末,白开水送服。注意:服用时注意丁香畏郁金,不可同用;凡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此外,丁香花还可外用。将其制成酊剂外搽患处,可治疗癣症;治胃寒呃逆呕吐,可将丁香油擦于腕部;治水泄,可将丁香油涂于暖脐膏上贴于肚脐;用丁香油揩牙,还可治口臭;用消毒棉签蘸少许丁香油嵌入蛀孔内可治虫蛀牙痛;治痈疽恶肉,取丁香末敷之,外用消毒纱布包扎;将丁香研成细末,局部外敷有关穴位,还可以治疗胃痛、肝炎、食道炎、胆囊炎、肋软骨炎等症。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丁香还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白色念珠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及白喉、变形、大肠、痢疾、伤寒等杆菌均有杀灭和抑制作用,同时还有驱虫、健胃、止痛、降低血压和抗惊厥的作用。

宣通鼻窍辛夷花

 辛夷花为木兰科植物辛夷的花蕾,花蕾混身披满黄绿色的柔毛,因酷似毛笔,故又称“木笔花”。辛夷花性温味辛,具有发散风寒、宣通鼻窍的功效,因其辛散温通、芳香走窜、上行头面、善通鼻窍,为治鼻渊、头痛要药,同时只要适当配伍它偏寒偏热均可应用,药用价值颇高。

 临床上治鼻炎,常与黄连、连翘配伍,研末饭后送服;也可与苍耳子、白芷、薄荷共研细末,餐后用淡茶水调服。

 

百花入药


 辛夷花亦可外用:(1)治鼻甲肥大:将辛夷花50克研碎后,用酒精浸泡3天,取滤液加热浓缩成膏状,再加凡士林100克调匀制成软膏。使用时将12厘米×3厘米的纱布与软膏制成油纱条填入鼻腔,纱布另一端露在鼻孔之外,2-3小时后取出,每日填塞1次,10次为1疗程。用后能改善鼻腔通气、头痛,减少鼻腔分泌物,疗效十分明显。(2)治鼻炎:取辛花夷、川芎各30克,细辛20克,木通15克,共为细末,每日取少许裹于纱布条内,塞入鼻中,湿则换,对鼻炎引起的鼻塞不通有良效。注意:辛夷花性温,阴虚火旺者慎服。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辛夷花含有丰富的挥发油,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并能促进微循环和抑制中枢神经,有抗病毒和局部麻醉等作用。研究还证实,辛夷花的提取物对原发性高血压有一定的降压效果。

清热消炎玉簪花

玉簪花又名白鹤花、白鹤仙,为百合科植物玉簪花的花,性凉味甘,有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小便不通、烧伤、疮毒等症。《纲目拾遗》等文献记载:“玉簪花能调气、润肺、活血、补虚,治小便不通、遗精、吐血、气肿、咽喉红肿。”

 

百花入药

治疗咽炎,可单用玉簪干花沸水冲泡代茶频饮;治咽喉肿痛,可与板蓝根、玄参配伍,水煎服;治小便不通,常与扁蓄、车前草同用;治痛经,可与红糖、生姜加水煎服;治崩漏、白带过多,可将玉簪花30克研为细末,用250克蜂蜜调匀,温开水冲服,每次1食勺。

 

玉簪花还可外用。取玉簪花500克,用香油2000克浸泡两个月,取油涂于清洁后的创面上,每日1次,可治疗烧烫伤;清晨采摘带露水的玉簪花绞成汁,脸洗净后涂上花汁,每日2次,能祛雀斑。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将玉簪花制成醇浸膏,对治疗白血病有一定的效果。

定喘祛风洋金花

洋金花又名曼陀罗花、洋大麻子花,为茄科植物白曼陀罗或毛曼陀罗的干燥花,性温味辛,有毒,具有定喘、祛风、麻醉止痛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惊痫、风湿痹痛、脚气、疮疡疼痛等症。相传我国公元200多年,东汉名医华佗就曾以洋金花为主药,配以生草乌、当归、川芎、白芷、天南星等中药,制成“麻沸散”作为麻醉剂为病人施行刮骨、剖腹等手术,这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麻醉药。

临床常用吸入法治疗哮喘:取洋金花45克,火硝3克,川贝30克,法半夏24克,泽兰18克,款冬花15克,共为细末,用老姜500克捣烂取汁,与药末合匀,装入带盖的瓷罐中,隔水蒸1小时,取出与熟烟丝300克和匀,以吸烟法吸之。洋金花亦可外用治湿寒脚气:与茄梗、大蒜梗、花椒叶等配伍,水煎熏洗。

 

百花入药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洋金花所含的东茛菪碱有镇静作用,广泛用于“中药麻醉”,且麻醉效果十分满意,一般剂量即可使人进入睡眠状态,但青光眼、心动过速、高热病人、严重高血压、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者禁用。此外,洋金花还有抗炎、抗皮肤瘙痒、促进皮肤鳞片角化、抗过敏等作用,对体液免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需要提醒的是,因洋金花有毒,内服应在医生指导下慎用,误服可使人中毒,出现口干、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皮肤干燥、潮红、发热、心跳增快、呼吸加深、血压升高、头痛、头晕、烦躁不安等症状。轻者可用生甘草120克煎服,亦可用生甘草、生绿豆各30-60克捣烂,用开水泡服或煎服;中毒较严重者,应立即送医院急救。

消痰软坚旋复花

 旋复花又称金钱花、金盏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旋复花的头状花序,性温味咸,具有消痰、下气、软坚、行水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胸中痰结、胁下胀满、咳喘、呃逆、唾如胶漆、心下痞闷、噫气不除、大腹水肿等症。

 

百花入药


 临床治疗伤寒中脘有痰、时发寒热者,可取旋复花与前胡、荆芥、姜半夏、赤芍、细辛、炙甘草配伍,共为粗末,与姜、枣同煎去滓热服;治痰饮在胸膈呕吐不止者,可与半夏、茯苓、青皮同用,水煎服;治肺病咯血、痰中带血、干咳者,可取旋复花与百合各等分,共研细末,加蜜水口服;治风痰呕逆、饮食不下、头目昏闷者,可与枇杷叶、川芎、细辛、赤茯苓、前胡、姜、枣配伍,加水煎服。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旋复花的绒毛混入药液中不易澄清,服用后会刺激咽喉和消化道,引起咳嗽和其他不适。所以,旋复花入药必须将其装入纱布袋中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也就是“包煎”。另阴虚劳嗽、风热燥咳者忌服。

 此外,旋复花还能外用,如治疗湿疹、疖肿,可取旋复花和苗同煎,水煎液熏洗患处,有祛湿、消肿、拔毒的功效。旋复花亦可用于食疗,取1条鲤鱼去鳞去内脏洗净后,将旋复花15克装入纱布袋填入鱼肚内同煎,熟后取出药袋,食鱼喝汤,对腹胀、小便不利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旋复花所含的咖啡酸、绿原酸有广泛的抑菌作用,可显著增强小肠的蠕动;其所含的生物碱有抑制呼吸、降低血压、松驰平滑肌的作用。

凉血散瘀山茶花

 山茶花又称红茶花、玉茗花,为山茶科植物山茶的花,性凉味甘,具有凉血止血、散瘀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吐血、衄血、血崩、肠风、血痢、血淋和跌打损伤等症。

 临床治疗吐血咳嗽,常与红枣、红花、白芨合用,水煎分两次服;治赤痢,可取山茶花适量,阴干后研末,再加白糖适量入蒸锅蒸30分钟,每次服9克,每日3次;治痔疮出血,可将山茶花研末,每次取9克,开水冲服,每日3次。

 

百花入药


 山茶花亦可外用,如治妇女乳头皲裂、疼痛,可取山茶花焙干研末,用香油调匀涂敷于患处。山茶花还有美容作用,可祛除面部黑头、粉刺,还有保湿美白、滋润肌肤的作用。将其与其他食物一同炒、炖等,是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茶花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所含的总黄酮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对缺血性脑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健脾化湿扁豆花

 扁豆花又称南豆花,为豆科植物扁豆的花,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和胃、清暑化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痢疾、泄泻、赤白带下等症。《本草便读》载:“(扁豆花)赤者入血分而散瘀,白者入气分而行气,凡花皆散,故可消暑散邪,以治夏月泄痢等证也。”

 

百花入药


 临床治疗细菌性痢疾,单用白扁豆花制成煎液口服,有较好的疗效;治妇人血崩,可用白扁豆花(紫色勿用)焙干为末,用米汤送服。

 

 另外,扁豆的种子、外皮(扁豆衣)、叶、藤、根皆可入药。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暑湿泄泻、脾虚呕逆、水停消渴等症;扁豆衣能健脾化湿,可用于治疗痢疾、腹泻、脚气浮肿;扁豆叶能治吐泻转筋、疮毒、跌打损伤;扁豆藤可治疗风痰迷窍、霍乱;扁豆根可治疗便血、痔漏、淋浊等症。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扁豆花煎剂可抑制宋内氏型、弗氏型痢疾杆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活血消肿凤仙花

 凤仙花又名指甲花、小桃红,是凤仙花科一年生草本花卉,每当开花季节将其采摘,鲜用或晒干后均可入药,以红色、白色花入药最佳。凤仙花性温,味甘微苦,具有祛风活血、消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湿疼痛、妇女经闭腹痛、痈疽疔毒等症。外用可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风湿性关节炎、痈疖疔疮、蛇咬伤、手癣等症。

 

百花入药

 临床治妇女经闭腹痛,可取凤仙花开水冲泡代茶饮;治百日咳、呕血、咯血,取鲜凤仙花水煎水服;治腰胁疼痛,取凤仙花晒干研末后,每次空腹取9克,开水送服;治骨折疼痛,可用干凤仙花泡酒服。

 

 凤仙花亦可外用。治鹅掌风、灰指甲、甲沟炎,取鲜凤仙花数朵,研碎后外擦;治瘰疬、痈肿,可将鲜凤仙花捣烂敷患处;治毒蛇咬伤,取鲜凤仙全株150克,捣烂绞汁,连渣一同敷患处。 

 此外,凤仙花子、叶、根均可入药。其种子名为急性子,性温味苦辛,有毒,具有破血、消积、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经闭、积块、噎膈等症;其叶与花功效相近;根能活血通经、软坚消肿,可治疗风湿筋骨疼痛、跌扑肿痛等症。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凤仙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以及多种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止血止泻石榴花

石榴花又名榴花、酸石榴花,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花,性温味酸涩,具有涩肠止泻、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鼻衄、吐血、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创伤出血、中耳炎、烧烫伤等症。既可内服又可外用。

 

百花入药


临床治疗鼻衄不止,可取石榴花与黄蜀葵花共研为末,每次取6克,水煎不拘时服;治肺痈,可与牛膝、银花藤、百部、白芨、冰糖配伍,水煎服;治牙痛,可取石榴花水煎代茶饮。

 

外用可治疗金疮刀斧伤,取石榴花、石灰共捣为末,敷于患处;治鼻血,可取石榴花适量,研为细末,用纸管或塑料管吹入鼻孔内;治中耳炎,可取石榴花适量,瓦上焙干后加冰片少许,研为极细末,吹入耳内。

 石榴花还可用于食疗,用石榴花烹制的糖醋排骨可改善妇女月经不调。准备排骨250克,洗净切块后,用胡椒粉、酱油、白糖腌渍30分钟,然后蘸面粉入油中炸至金黄色,加糖、醋、酱油少许继续翻炒,快熟时加入洗净的石榴花10朵,再翻炒至花软即可装盘食用。

 此外,石榴的果、皮、叶、根均可入药。石榴含有较多的鞣质,有收敛杀菌效果,可治疗腹泻、痢疾,还可开胃、助消化;石榴皮含有“石榴根皮碱”,能涩肠、止血、驱虫,与明矾同用水煎后坐浴,可治疗脱肛;石榴嫩叶能健胃理肠、消食积、助消化,外用可治跌打损伤,水煎液外洗可治痘风疮及风癞;石榴根皮有杀虫、涩肠、止带的功效,可用于治疗久泻、久痢、赤白带下等症,还可驱除绦虫和蛔虫。

开郁和中话梅花

百花入药

梅花又称春梅、绿萼梅,为蔷薇科植物梅的花蕾,于早春开花,花色多样,香味极浓,有“花中君子”的美称。梅花有红梅、白梅、千叶、单叶、绿萼等多个品种,其中以绿萼梅花入药最优。

 绿萼性平,味酸涩,含有大量的挥发油,具有开郁和中、化痰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郁闷心烦、肝胃气痛、食欲不振、瘰疬疮毒、梅核气、头晕目痛等症。清热泻火类中成药“梅花点舌丹”就是由牛黄、麝香、熊胆、梅花、冰片等15味中药组成,主治毒恶疮、咽喉肿痛等症,因方中有梅花,又多点舌含服,故名。

 临床上治疗梅核气、月经不调、乳腺增生,可用绿萼梅加冰糖,沸水冲泡代茶饮,可起到疏肝和胃、通经活络、理气化痰的作用;治高血压,可取绿萼梅花与决明子合用,开水冲泡代茶饮;治暑热烦渴,可以梅花、白菊花、玫瑰花合用,开水冲泡频服;治两胁胀痛、胃脘胀痛、郁闷不舒、食纳减少,可取绿萼梅与绿茶搭配,以沸水冲泡,代茶频饮,可起到理气疏肝、和胃止痛的作用。

 绿萼亦可外用。治唇上生疮,可以取绿萼花瓣贴之。

绿萼还可用于食疗。治瘰疬,取鸡蛋1枚,开一小孔,填入梅花7朵,封口后蒸熟,去梅花食蛋,每日1枚,连服7日。治梅核气,可用绿萼与粳米同熬粥,粥熟时加少许白糖温热服之。治肝胃不和引起的胃痛、嗳气、泛酸等症,可取瘦猪肉与绿萼、广郁金同煮汤,熟后加葱、盐调味,食肉饮汤,能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梅花所含的纤维素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防止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生;其纤维素和花色素还有清除体内自由基的作用,可以延缓衰老,防止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润肺安神百合花

百合花又名番韭、山丹,是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它端庄淡雅,姿态优美,并能散出隐隐幽香,故有“云裳仙子”的美称。百合花性微寒,味甘微苦,含有蛋白质、糖、磷、铁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润肺、清火、安神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眩晕、咳嗽、夜寐不安、天疱湿疹等症。

 

百花入药


临床治疗老弱虚晕、有痰有火、头目昏晕等症,可用百合花3朵与微焙的皂角子7个,加入蜂蜜同煎服。取2-3克百合花泡茶,用开水焖泡10分钟左右,沏好的茶色泽金黄,味甘微苦,可以安心祛火、清凉润肺,是夏日里的解暑佳品。治小儿天疱湿疮,可将百合花(干品)研末,用菜子油调匀,涂于患处。注意:肺有风邪者忌用。

 

百合的鳞茎称为百合,是亦食亦药的佳品。中医认为,百合具有补中益气、宁心安神、润肺止咳、补阴退热、润肠通便、润肤防衰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脚气浮肿等症;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百合所含的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还具有抗癌作用,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此外,用百合煲粥、煮汤,烹制菜肴,对身体大有裨益。

解郁安神合欢花

 合欢花又名马缨花,为豆科落叶乔木合欢的花或花蕾,其叶、花夜间成对相合,第二日清晨又舒展开来,故又称“夜合花”。合欢花性平,味甘,具有解郁安神、理气开胃、活络止痛、清热解暑、养颜祛斑的功效,并可解酒,常用于治疗郁结胸闷、失眠、健忘、风火眼疾、视物不清、咽痛、痈肿、跌打损伤疼痛等症。在花未开时采下的花蕾,称为合欢米,也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百花入药


 临床治疗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常与官桂、黄连、夜交藤配伍,水煎服。治跌打损伤疼痛,可单用合欢花适量,研成细末,用温黄酒调服。治腰腿疼痛,可与牛膝、红花、大青盐、杏仁、桂心为伍,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及晚餐前用温酒送下。治忧郁烦躁易怒、健忘失眠,可与夜交藤、远志、酸枣仁、柏子仁、郁金同用。合欢花单独冲泡,或加入少许冰糖或蜂蜜调服,可理气、安神。注意:合欢花有理气的作用,孕妇慎用。

 

 合欢花还可用于食疗。治风火眼疾,可将合欢花、羊肝放入碗中,加适量清水、料酒、精盐,蒸至肝熟,食肝喝汤。另外,将合欢花、粳米、红糖同熬粥,于每晚睡前1小时顿服,能起到安神解郁、滋阴补阳、活血消肿的作用,适用于忿怒忧郁、虚烦不安、健忘失眠等症。

合欢花滚猪肝汤有消风明目、舒郁理气的功效,在民间还用以治疗眼结膜炎、失眠、胁痛等症。   材料:合欢花10~12克(中药店有售)、猪肝100~150克、生姜3片。   烹制:合欢花置清水浸泡;猪肝洗净,切薄片。合欢花放进药壶内,加水750毫升(3碗量),武火滚沸改文火滚约40分钟,倒出药液至镬中,加姜武火滚沸后,下猪肝滚至刚熟,下盐、油便可,为1人量。
破瘀活血凌霄花

“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这是白居易《咏凌霄花》中的诗句。每年农历五月至秋末,翠绿的身姿屈曲旋缠,爬满墙架,一簇簇桔红色的喇叭花,缀于枝头,迎风飘舞,格外逗人喜爱,既可观赏,又可药用。

 

百花入药


凌霄花又名藤罗花、紫葳,为紫葳科植物紫葳的花,每年7-9月份,择晴天摘取刚开放的花朵,晒干即可入药。凌霄花性寒味酸,入肝经,具有破瘀活血、祛风泻热、凉血滋阴、通经下乳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经闭癓瘕、产后乳肿、风疹发红、皮肤瘙痒、痤疮等症,是治疗妇科疾病的一味良药。

 

临床治疗瘀血阻滞、月经闭止,可取凌霄花、牡丹皮、桃仁各9克,赤芍15克,红花6克,当归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治血热风盛引起的周身瘙痒,可取凌霄花、当归尾、荆芥、防风各9克,生地30克,赤芍、白鲜皮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治酒齄鼻,可取凌霄花、山栀子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次6克,饭后用淡茶水送服,每日2次。注意:凌霄花为活血调经药,孕妇慎用。

凌霄花外用还可治疗皮肤湿癣,取凌霄花、雄黄、白矾各9克,黄连、羊蹄根、天南星各10克,研为细末,用水调匀外擦患处,每日3次。

除此之外,凌霄花的茎叶及根均可入药,茎叶能治疗痔漏及风疹,根可治风湿性关节炎。

温肺止咳白兰花

白兰花又称黄桷兰、把兰,属木兰科含笑属落叶乔木,叶片青翠碧绿,花朵洁白如玉,芳香若兰。据测定,白兰花含有芳樟醇、苯乙醇、甲基丁香酚等成分,中医认为,白兰花性温味苦辛,入肺、脾二经,具有温肺止咳、行气化浊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虚劳久咳、慢性支气管炎、虚劳久咳、前列腺炎、妇女白带等症。

 

百花入药

 

 临床常用白兰花治疗支气管炎,方法主要有三种。(1)取鲜白兰花30克,加白糖适量,腌制1天,放入口中含嚼慢咽,每日3次,每次5克;(2)取鲜白兰花15克,沸水冲泡,代茶频饮;(3)白兰花15克,研末,加蜂蜜适量调匀,每次冲泡2茶匙,用温开水冲服,日服3次。

 白兰花还可外用治疗糜烂型手足癣,取白兰花、丁香花各20克,放入200毫升75%乙醇中浸泡半个月,用棉签蘸擦患处。

 另外,白兰花的根、叶均可入药。根有祛风湿、清咽喉、利小便的作用;叶经蒸馏制成玉兰露,口服或行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气管炎显效,还能治疗便秘,其煎液外洗可治荨麻疹,捣烂外敷患处,还可治疮疡脓肿。

清热平肝三七花

 三七花又称田七花、金不换花,是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的花,性凉味甘,具有清热平肝、生津止渴、活血化瘀之功效,适用于头昏、目眩、耳鸣等症。

 

百花入药

 取三七花7-10朵,用开水焖泡后代茶饮,有清热解毒、平肝降压的作用,适合日常饮用。取三七花3克,青果5克,用沸水冲泡代茶饮,对急性咽喉炎有很好的疗效;取三七花、槐花、菊花各5克,用沸水冲泡代茶饮,有降压作用;将三七花10克放入50克黄酒中,煮沸待冷后饮用,对肝火过旺引起的耳鸣有良效。

 

 三七花也可用于食疗,将三七花10克与鸡蛋2个同煮至蛋熟,捞出鸡蛋后剥去蛋壳,再煮30分钟,食蛋饮汤,分两次服食,可治疗眩晕症。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七花所含的多种皂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可改善心脑组织缺血缺氧;三七花总皂苷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可起到镇静、安神功效;其有效成分还可促进蛋白质、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增强机体免疫力,有抗肿瘤、保肝、抗炎、延缓衰老的作用。

清热凉血话槐花

 槐花又名槐蕊,为槐树初开的花朵,未开的花蕾称为槐米,与槐花功效基本相同。槐花性凉味苦,入肝、大肠经,具有清热凉血、清肝泻火及止血的功效,主治肠风便血、痔血、尿血、血淋、崩漏、衄血、赤白痢下、风热目赤、痈疽疮毒等症。注意:脾胃虚寒及孕妇忌服。

 

百花入药

 临床治疗痔疮出血,可用槐花60克,地榆、苍术各45克,甘草30克,微炒后研为细末,早晚餐前取6克,白开水送服。治小便尿血,可用炒槐花、煨郁金各30克,共为细末,每次服6克,用淡豆豉汤送服,每日两次。

 

 槐花亦可用于食疗。治妇女月经过多、经期腹痛,可用槐花、生地、地骨皮各30克,加适量水煎后去渣取汁,加粳米60克共煮为粥,每日食1次,可连服3-5日。治便血,可取鲜马齿苋100克(干品50克),加粳米100克熬煮成粥,粥将熟时,把30克槐花研成极细末兑入粥中,加红糖20克搅匀,稍沸即可,分早晚两次服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槐花中所含的芸香苷及苷元槲皮素能减少血管通透性,使毛细血管恢复正常的弹性,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还可扩张冠状血管,改善心肌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血脂,可治疗银屑病、颈淋巴结核、暑疖等症。

平肝益胃佛手花

 佛手花又名佛柑花,为芸香科植物佛手的花朵和花蕾,日出前花尚未开放时采收,或拾取落地的花朵,晒干或炕干即可入药。佛手花性微温,味苦,入肝、胃二经,具有疏肝理气、和胃、舒筋活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胃气痛、食欲不振等症。可煎汤内服,常用量为3-6克,亦可用沸水冲泡代茶饮,还可泡酒或入食疗。

 

百花入药


 临床上,治疗两胁胀满、胃气疼痛,可取佛手花6克,煎汤内服;取佛手花、蔷薇花、玫瑰花、厚朴花、绿萼梅花各6克,水煎服,具有理气解郁、燥湿化痰的作用,称为“五花汤”。

 

 佛手花还可用于食疗。准备鲜佛手花10朵,糯米100克,栗子50克,白糖100克,先将栗子煮熟去壳,切成碎米状,佛手花去蒂洗净;再将糯米淘洗干净,与栗子共熬成粥,粥熟后,撒入佛手花及白糖,稍搅匀即可食用。此粥色香味俱佳,具有和中行气的功效,可止呕吐、消寒痰,治胃气疼痛。

 佛手全身都是宝,其根、果、露也可入药。根可治男人下消、四肢酸软等症;果可理气化痰,治胃病、呕吐、噎膈、高血压、气管炎、哮喘等症,并能解酒;佛手的蒸馏液称为佛手露,能解郁、宽胸,治气膈、烦热骨蒸等症。

滋阴养血地黄花

 地黄花又名蜜罐,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花蕾,地黄是大家非常熟知的中药材,于初夏开花,花期为4-6月,花呈紫红色或淡紫红色,上有毛茸,煞是好看,除供观赏,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百花入药

 地黄花性凉,味甘苦,入心、肝、肾三经,具有滋阴养血的功效,常可用于治疗消渴、肾虚腰痛等症。《本草图经》曾记载:“(地黄花)为末服食,功同地黄。”《本草纲目》亦载其:“治肾虚,腰脊痛,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临床用于治疗肾虚腰痛,可取适量地黄花研为细末,每次取1克,用温黄酒送服。用于食疗时,可取地黄花适量阴干,捣碎后备用,将粳米50克淘净煮粥,待粥将熟时,入地黄花末9克,搅匀,稍沸即可,不据时服用,对消渴(糖尿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地黄花亦可外用。取地黄花、槐花、黑豆花各30克,曝干后捣细罗为散,与猪肝一具共入砂锅中,加水大火煎沸后,改小火煎煮,待上有凝脂,似酥片子,撇出装入瓷瓶中备用。使用时取如黍米大小点于眦中,每日3-4次,可治疗风热目赤等症。

地黄花粥来源《圣济总录》原料地黄花适量,粟米100克。制作将地黄花阴乾,捣为末,每次3克,先以粟米煮粥,临熟将黄花末加入,搅匀再煮沸。用法任意食之。疗效滋肾,清热,除烦,止渴。治糖尿病及肾虚腰痛等。
理气解郁玫瑰花

 玫瑰花又称笔头花、刺玫花,为蔷薇科植物玫瑰的花,其色艳清香,常令观赏者流连徘徊,故又称“徘徊花”,有“天之骄子”的美誉。

 

百花入药

 

 玫瑰花不仅可供人观赏,还有很高的药用及食用价值。每年4-6月份,当花蕾即将开放时分批采摘,用小火迅速烘干即可入药。其性温,味甘微苦,具有理气解郁、和血散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肝胃气痛、新久风痹、吐血咯血、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痢疾、乳痈、肿毒等症。

 临床治疗乳痈初起,可取玫瑰花30朵,去心蒂,用陈酒煎,饭后服用;治肺病咳嗽吐血,可取鲜玫瑰花捣汁合冰糖炖服;治禁口痢,可取玫瑰花15克水煎服;治肝风头痛,可取玫瑰花5朵,蚕豆花12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治肿毒初起,可玫瑰花适量,去心蒂,焙干研为细末,每次3克,黄酒送服。

 玫瑰鲜花经蒸馏或萃取提炼的玫瑰精油,有缓解焦虑、愉悦心情的作用,能调节内分泌,滋润皮肤,促进细胞再生,淡化细纹,抗衰老。沐浴时滴2-3滴于毛巾上,擦拭全身,可令皮肤光泽,有益肤美容的效果。

 

百花入药


 玫瑰花不仅可药用,也是养生和烹制药膳的上好食材,可以烹制玫瑰玻璃肉、玫瑰豆腐、玫瑰沙拉、玫瑰花粥等美味佳肴,亦可制成玫瑰花酱、玫瑰花糖膏、冰糖玫瑰、玫瑰醋等,用其泡水代茶饮用,可加糖或蜂蜜,有理气和血、舒肝解郁、降脂减肥、润肤养颜等作用。

 

需要提醒的是,玫瑰花不要与茶叶泡在一起喝,因茶叶中的鞣酸会影响玫瑰花舒肝解郁的功效。此外,由于玫瑰花活血散瘀的作用较强,月经过多的人在经期最好不要饮用;玫瑰花性温,内热炽盛者也要慎用。

活血调经月季花

 月季花又名月贵花、月月红,为蔷薇科植物,除供观赏外,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每年夏秋季,采摘半开的花朵晾干或用微火烘干即可入药,其性温味甘,含有香茅醇、牻牛儿醇、橙花醇、丁香油酚和苯乙醇等挥发油,具有活血调经、消肿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跌打损伤、血瘀肿痛等症,是一味常用的妇科良药。

 

百花入药

 临床上,治疗妇女闭经或月经稀薄、色淡而量少、小腹痛,兼大便燥结者,可用月季花、当归、丹参、白芍各10克,加红糖适量,加水煎,于每次月经前3-5天服,月经来潮后停止。治气血不和引起的月经不调,可取月季花、代代花各15克,水煎服。月季花重活血,代代花偏于行气,二药为伍,气血双调,其调经活血、行气止痛之功甚好。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可取干月季花瓣,研为细末,每次取3克,用温黄酒送服。

 

 月季花还可用于食疗。取粳米100克,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加入50克切碎的桂圆肉,先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熬煮成粥,粥将熟时加入50克蜂蜜,30克月季花,搅拌均匀,再沸即可盛起食用,适合月经不调者食用。

润肺止咳枇杷花

 枇杷属蔷薇科植物,多生长在江南一带,四季常青,枝繁叶茂,冬有香花,夏有佳果。枇杷花又名土冬花,不仅可供观赏,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性微温,味淡,含有挥发油、低聚糖等成分,具有疏风散寒、润肺止咳、下气化痰、润燥通便之功效,常用于治疗伤风感冒、鼻流清涕、寒性咳嗽、痰中带血等症。

 

百花入药

 临床治疗伤风感冒、鼻流清涕,可以取枇杷花、辛夷花各等分,共研为细末,每次取6克,用温黄酒送服,每日2次。用枇杷花熬制的枇杷花蜜膏,有润肺止咳、化痰、通便之功效。做法:先将洗干净枇杷花300克装入纱布袋中,加水用大火煮开,再改用小火煎20分钟,取出药包后兑入蜂蜜500克,再煎5分钟左右即可停火,晾凉后装瓶。每次早、晚各取1羹匙,温开水冲服。

 

枇杷的果、叶、核亦是良药。枇杷果性凉,有润肺、清肺、止渴、下气之功,治疗小儿夏日肺热咳嗽、咳痰,或中青年肺结核咳嗽、咯血,可每日生食枇杷数枚,或用枇杷15枚煎汤,早晚分服;枇杷叶性凉,味苦,具有清肺和胃、降气化痰之功,常配以川贝母、杏仁润肺止嗽化痰;枇杷核化痰止咳、舒肝理气,可用于治疗咳嗽、疝气、水肿、瘰疠等症。

润肝明目密蒙花

 密蒙花又名小锦花、黄饭花,为马钱科植物密蒙花的干燥花或花蕾。每年2-3月份花未开放时,采摘簇生的花蕾,除净枝梗等杂质,炮制即可入药。密蒙花性凉,味甘,有祛风、凉血、润肝、明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目赤肿痛、多泪羞明、青盲翳障、风弦烂眼等症,为眼科专用药。

 

百花入药


 临床上可治疗多种眼疾。(1)治两眼昏暗、眵泪羞明:取密蒙花、石决明、木贼草、白蒺藜、羌活、菊花各等分,共研为细末,每次取6克,用淡茶水送服,每日两次;(2)治眼目障翳:密蒙花、黄柏各30克,共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次取10-15丸,临睡前用白开水送服;(3)治肝胆虚损、眼目羞明、视物不清:密蒙花、羌活、菊花、蔓荆子、青葙子、木贼、石决明、蒺藜、枸杞子各等分,共为细末,每次取9克,清茶送服。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密蒙花所含的刺槐素与槲皮素相似,有维生素P样作用,能减轻甲醛性炎症,降低皮肤、小肠血管的通透性及脆性。注射剂还可短暂、轻度增加胆汁的分泌,对胆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滋阴平肝牡丹花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名花,高贵典雅,素有“国色天香”、“百花之王”的美誉,不仅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牡丹性平,味苦淡,有滋阴平肝、化湿逐水、活血散瘀、调经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吐血衄血、骨蒸潮热、痛经经闭、跌打损伤、高血压病等症。《本草纲目》曾记载:“牡丹惟取红白单瓣者入药,其千叶异品,皆人巧所致,气味不纯,不可用。”意思是说,只有红、白单瓣牡丹花才可入药。

 

百花入药

 临床上,牡丹花主要用于痛经的治疗。取牡丹花、月季花各3克,酒酿(俗称甜酒)100克,混匀后,放在锅中隔水炖沸,稍温,分顿食用,连服5天;也可取牡丹花、桂花各6克,黄酒100毫升,在锅中隔水炖沸,稍温,早晚服,连服1周;或取牡丹花3克,延胡索、川楝子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

 

 此外,牡丹花还可用于食疗,牡丹银耳汤清肺热、益脾胃、滋阴生津、益气活血;牡丹花粥活血调经;牡丹熘鱼片滋阴平肝、化湿逐水、活血散瘀、调经。

 牡丹花的根皮亦可入药,称为牡丹皮,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活血药之一,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牡丹皮还有镇静、安眠、镇痛及较强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