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煜7兵临城下

 金色年华554 2017-04-28


内容简介:在上期节目中赵晓岚教授讲到,在南唐内外交困的危急关头,李煜却中了赵匡胤的反间计,自毁长城,杀了对他忠心耿耿的将领林仁肇和大臣潘佑、李平,酿成了无法挽回的过错。走到这一步,一直对李煜这块“自留地”虎视眈眈的赵匡胤,认为吞并南唐的时机终于成熟了。那么赵匡胤的军事行动是如何开始的?面对软硬兼施又咄咄逼人的赵匡胤,李煜又将怎样来应对呢?

全文:

  其实一开始赵匡胤并不想通过战争来达到目的。尽管宋朝在军事实力上占绝对优势,但毕竟战争消耗太大,所以他最初的策略是在加强军事威胁的同时搞和平演变。希望李煜自觉点,识相一点,把土地自动地交给他的大宋王朝。当时的南方就剩下南唐的李煜和吴越的钱俶这两个土皇帝了。赵匡胤叫人在汴京城里修了一座规模宏大的豪宅,并且特意设计成江南园林式的风格。山水楼台、奇花异石,那是应有尽有,美仑美奂。据赵匡胤自己的说法,那是“规模华壮,不减江浙”,就是华丽的程度跟南唐和吴越的皇宫差不多。赵匡胤把这所宅子命名为“礼贤宅”,并且放出风去说,李煜和钱俶谁先来京城给我磕头,我就把这个宅子赏给谁住。     

  李煜当然知道赵匡胤这个“礼贤”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礼贤就是尊重贤人,也就是品德高尚或者才能突出的人。赵匡胤的意思是说,识时务者为俊杰,那么要真认我这个老大,就别做那么那个小朝廷的皇帝了,到我这儿来做个社会名流,担任一些名誉职务,在待遇上我亏不了你。说白了,就是叫李煜和钱俶自动投降。     

  那么,一向对赵匡胤屈服示弱的李煜面对这种投降的暗示,他的反应是什么呢?他的反应是很有些出人意外,可以说相当地不给领导面子。根据史书记载,赵匡胤曾经前后三次或明或暗地让李煜北上来当这个贤人。第一次他打的是亲情牌,就让留在汴京的从善给李煜写信,让他表现积极点,赶快来北方,做这个“礼贤宅”的主人。不料,李煜他接到从善的信以后,居然宁当这个觉悟不高的落后分子,也不肯亲自到领导这里来表示表示。赵匡胤一看,哟,李煜这小子架子还不小,这亲情牌还不起作用啊,那么就公事公办,派使者去请吧。于是第二次就派了宋朝一个负责礼仪的武官,合门使梁迥到南唐去请。     

  这梁迥到了南唐以后,先是客客气气地对李煜提建议说,天子今冬行柴燎礼,国主宜往助祭。意思就是说天子赵匡胤今年冬天要举行烧柴祭天的活动,按照礼节,你这个下属应该去陪同,撑撑场面。他虽然没有明说是赵匡胤的意思,但李煜心里他是心知肚明。他的态度就是装傻,既然你没有明说,是领导(赵匡胤)的意思,那么我就假装不知道,来一个不答。就不说去,也不说不去,哼哼哈哈地一番了事。     

  这梁迥立功心切,他见软的不行,就想来硬的。据说他跟手下商量了这么一个办法,临走的那天,如果李煜到船上来,送上级的代表的话,就把李煜挟持作为人质,开船就跑。可他这个绑票计划不知怎么地走漏了风声,到最后李煜没有到船上来送上级的代表,总算是躲过了一劫。

  解说:宋太祖赵匡胤雄心勃勃,要消灭当时中国的割据政权,完成他的统一大业。公元971年南汉灭亡之后,南方只剩下了南唐和吴越两个国家。李煜为了保全南唐的国号,不仅每年向北宋进贡大量金银财宝,而且甘愿俯首称臣,但终究还是不能撼动赵匡胤统一全国的决心。     

  面对赵匡胤的不依不饶,李煜心里知道他是在劫难逃。那么下一步,赵匡胤将如何动作?李煜会被迫就范吗?

  可是李煜躲过了初一,却躲不过十五。不久北方的使者又来了,这一次来的是赵匡胤的秘书长知制诰李穆。并且带来了赵匡胤的明确指示,本领导(赵匡胤)今年冬天在某地有重要活动,下去你能来参加,你一定要来,别辜负了我的一番好意。这下子李煜被逼到了墙角,大领导已经把话说得这么清楚了,如果再不去就辜负了领导(赵匡胤)的好意。那可就不是穿穿小鞋的问题了。怎么办呢?跟手下的总理大臣光政使、门下侍郎陈乔等几个管事的人一商量,都认为千万去不得,一去不就是成了肉包子打狗吗,肯定回不来了,南唐的江山也会跟着玩完,没法向祖宗交待呀。     

  而李煜“天性纯孝”,对父亲的感情本来就很深,再加上他的耳朵根也软,听陈乔他们几个人一说,就觉得(赵匡胤)虽然可怕,但要对不住祖宗,那就是可耻了,所以他就下定决心,继续挺下去。他先是对李穆说自己有病,去不了。最后看看躲不过,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干脆心一横了,亮出底牌说,我一向对领导(赵匡胤)恭恭敬敬,就是为了保全祖宗给我留的这块土地,没想到今天被你们逼到这步田地,那我只有一死相拼了。     

  可李煜并不知道,这一回赵匡胤已经做好他要拼命的打算了。就在李穆来南唐的同时,北宋的军队也调动起来,准备进攻南唐。所以李穆一见李煜发了飙,仍然是不慌不忙地说,见不见天子的事呢。呢自己看着办吧,不过我们大宋的军事实力可不是你们江南能对付得了的,所以我劝你还是好好地考虑一下后果,可不要到时候吃后悔药啊。     

  前面我们说过,李煜对于危险的嗅觉还是相当敏锐的。现在他见李穆把话说到这份上,知道战争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于是在李穆走路以后,他一面派人到北宋去,跟赵匡胤求情;一面就下令修理城防工事,准备战斗。为了鼓舞士气,他在给他的下属们做动员报告的时候,慷慨激昂地说,如果北方的军队打到我们南唐来,我一定亲自挂帅跟他们大干一场,就是打步赢,我也会把自己的亲戚合族人叫到一块儿自焚,总之是决不会当俘虏,死在异国他乡的。

  这话说得是掷地有声,男子汉大丈夫气十足。可是传到赵匡胤的耳朵里,却只换得他哈哈一笑。赵匡胤说(《江南野史》卷三):此措大儿语耳,徒有其口,必无其志,渠能如是,孙皓、叔宝不为降虏矣。    

  “措大”是古代对贫穷落魄的读书人的称呼。赵匡胤的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这不过是穷酸秀才的话罢了,空有一张嘴巴的人,肯定不会有这样的志气。他如果真能这样的话,那孙皓和陈叔宝也不会投降当俘虏了。孙皓是三国时候吴国的最后一任皇帝,陈叔宝是南北朝时候,陈朝的最后一任皇帝。这两个皇帝都喜欢美酒、美女和各种文艺活动。他们的首都也都是在金陵。而最后也是被北方的国家给灭了,而自己做了俘虏。赵匡胤拿他们来跟李煜相比,意思就是说,咱走着瞧,我就不相信,你这个只会读书、写词、泡美女的秀才能够比得上孙皓和陈叔宝强到哪里去。     

  李煜和领导(赵匡胤)这么一较劲儿,南唐和北宋之间的战争自然就很快爆发了。

解说:公元974年闰十月,赵匡胤以李煜拒绝来朝为借口,联合吴越发兵攻打南唐。北宋军队在大将曹彬的率领下,由江陵沿江向东推进,吴越王钱俶率军由杭州向北进攻,对金陵形成夹击之势。南唐终于走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    

 那么,在这场战争中,南唐军队是否具备抵抗宋军的实力呢?李煜究竟有什么依靠使他敢于发出和赵匡胤不惜一战的豪言壮语呢?

南唐人所经历的上一场战争还是在李煜的父亲李璟的晚年,到北宋军队南伐已经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了。所以尽管李煜对赵匡胤要攻打南唐已经有了一些思想准备,并且还做了一些动员和战备工作,可是习惯了和平生活的南唐军队就像一架老爷车,一时半会儿还发动不起来。而且李煜这个人呢,又特别地仁厚,对手下特别有包容心,甚至是该出手时不出手,就造成了刑法太宽,亦无过此的状况。这样一个喜欢和稀泥的领导在手下心目中难免是威严不足。他们执行起命令来也就多多少少地会打一些折扣,甚至是敷衍了事。何况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战争会来得如此之快。     

于是,战争一爆发,南唐军队就被连年打仗、训练有素的北宋部队打了个措手不及。在池州战役中,南唐的守军刚开始看到江面上的宋朝部队时,还以为是搞例行的巡逻呢。于是派了人,抬着酒肉,笑呵呵地跑去慰劳。等到发现情况不对,池州的守将吓得连象征性的抵抗也不做就开了溜,让宋朝的先头部队轻而易举地进入了池州,然后是水路两路齐头并进、势如破竹,很快地就到达了南唐的军事重地--采石矶。     

对宋军来说,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克服长江天险,保证后续部队和给养等能够顺顺利利地运过长江。我们知道古代长江是没有长江大桥的,要过江的话只能靠渡船。而长江水面宽阔,风大浪大,北方人又不熟悉水战。因此,怎么让这天堑变通途,历来就是北方的国家在发动对南方的战争时,要首先考虑的问题。解决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败,这也是李煜敢于跟赵匡胤搞对抗的重要原因。

解说:宋军大举南下,来到了位于长江东岸的采石矶。采石矶自古就是长江重要的渡口、扼据大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恶。宋军的数十万人马要想直捣南唐的首都金陵,就必须渡过长江。而长江下游江宽水急,要造桥渡江,在当时的条件下无异于一个神话。      

那么,宋军究竟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这一难题呢?这道天然屏障能给李煜提供预想中的保护吗?

让李煜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他想要依靠的这道长江天险早在几年前就让一个他瞧不上眼的小人物给打开了缺口。宋军这次进攻江南,有一个向导叫樊若水。这樊若水本来也是江南人,他的父亲在池州的一个小县当县长。这位县太爷的公子为人是心高气傲,不满足只在小地方翘翘尾巴,于是就到金陵来考进士,想靠自己的力量弄个官当,好光宗耀祖。没想到自信满满的他却被考官毫不留情地刷了下来。     

这樊若水不服气,就直接给李煜写报告,提了很多合理化建议,想借此得到赏识,平步青云。可那个时候李煜正一门心思地烧香拜佛,把国家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佛祖身上,哪里还会理睬一个连公务员都不是的人的意见呢,因此也没有搭理他。     

这樊若水一气之下,心想,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你李煜看不上我,北边还有一个比你更大的领导(赵匡胤)呢,我投奔他去,挖你的墙角,让你知道我的厉害。于是他就琢磨起怎么样到北方去,并且引起北方这个领导(赵匡胤)的注意。他想来想去,觉得要引起赵匡胤的注意,只有送一份大礼,那么什么是北方大领导最喜欢的礼物呢?自然就是李煜的这块自留地了。那好,我就从这里下手,帮宋朝部队解决怎么样过长江的难题。于是,他就到了离金陵只有八十多公里的军事重地采石矶,在那里当起了侦察兵。     

关于他是在那里怎么样进行侦察的,历史上有不少说法。《宋史》本传说他在那里做了一个钓鱼翁。而陆游的《入蜀记》则说他混进那里的寺庙,做了一个和尚。总之,他是在那个军事要塞弄到了一张合法的暂住证,可以天天在江边转悠。于是在晚上,他就把一团丝绳的一端系在南岸,然后驾着船,带着绳子扯到北岸,用这个方法来测量江面的宽狭程度。经过几十个来回,情报搜集得差不多了,于是他就溜到北宋,向赵匡胤献上了这份大礼,建议说在采石矶造浮桥渡江。    

 果然,赵匡胤对他的这份大礼是高兴得眉开眼笑,说,行,李煜不给你当公仆,施展才华的机会,本领导给。于是就叫手下的书袋子去考一考樊若水,看他水平究竟如何。这樊若水的考试成绩估计是不太理想,因为《宋史》上说他“学浅”,就是学问浅薄。证据是,有一次赵匡胤跟樊若水谈话,问他为什么要取“若水”这个名字呀。樊若水就回答说,唐朝有个大臣叫倪若水,为人刚直,我很仰慕他,所以给自己也取了这个名字。他这话一说出来,“人皆笑之”,大家都笑了。原来唐朝那个大臣叫倪若冰。古代这个“冰”字就是在“水”字的左上角加上那么一点,看上去非常相似。这樊若水读书大约是属于一目十行的那种,把那一点给忽略了,于是若冰就成了若水,在领导面前闹了一个大笑话。 

    赵匡胤虽然读得书不多,可是平时大约也听手下的大臣提起过这个倪若冰,知道是樊若水搞错了。不过他很懂得保护这个心气很高的人的自尊心。他不但没有揭穿他,反而笑呵呵地对他说,看来你知道不少古人的事呀,不错不错,我给你改个名字,就叫知古吧。于是樊若水就成了樊知古。     

尽管这个樊若水或者叫樊知古,他的学问根底不够扎实,可是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一个人的考试成绩再不好,可只要领导拍了板,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于是樊若水最终还是被赐及第,也就是说被录取了,并且很快就安排了职务,专门负责搜集南唐的军事机密,参与攻打南唐的准备工作。而他的造浮桥渡江的建议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宋朝开始在湖南一带的水域中,大量建造做浮桥用的船只。等宋朝的先头部队攻下采石矶之后,这里的造船工作也已经完成,并且在石牌口,就是今天的安徽怀宁还举行了一次模拟演习。     

随着赵匡胤一声令下,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顺流而下,迅速抵达采石矶,从长江的北岸一直铺到南岸,船上再用铁链和绳索一绑,铺上厚实的木板。只三天的工夫,宽阔的长江江面上就出现了一条自古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巨型浮桥。

解说:公元974年闰十月,采石矶江面上出现了一条巨龙,横跨大江南北。这座浮桥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长江大桥。数十万北宋大军如履平地般地从长江北岸滚滚而来。那么,面对闻所未闻的浮桥渡江事件,李煜和他的大臣们又会做何反应呢?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泡在书本子里的南唐君臣们,在听到宋朝军队准备建浮桥渡江的消息时,根本没有想到这有可能变成现实。李煜跟他手下最宠信的大臣张洎谈起这个事情时,张洎说,陛下,我敢保证这一定是假新闻,我读了这么多书还从来没有哪本书上记载有用浮桥过长江的事呢,这消息一定不是真的,即算是真的,他也一定不能成功。李煜一听就放心了,说,哈哈,我也说嘛,这个事情就像小孩子过家家是当不得真的。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就在李煜和他的书袋子大臣们还在把浮桥渡江当做一个天真的童话的时候,宋朝的兵马粮草已经沿着这座开创了历史的大浮桥,源源不断地运过了长江。当李煜接到这个消息,顿时慌了手脚,马上调动部队想从水路两路来进攻在采石矶的宋军,想要摧毁这个浮桥。可是却被站稳了脚跟的宋军打了个稀里哗啦、一败涂地。打败仗的消息传到金陵,李煜知道大难临头了。他别无选择,只能做最后的挣扎,打好金陵保卫战。于是,他下达了戒严令,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动员群众出钱出力保卫国家。同时,他还下令,在各种公私的文书上停止使用北宋“开宝”年号,改用天干地支纪年。当年就叫做“甲戌岁”,以此来表示何北宋彻底翻脸,不再接受赵匡胤的领导。从李煜的这些举动来看,他似乎确实有跟赵匡胤血战到底的决心。可是,在真刀真枪的战场上,光有决心那时远远不够的。在赵匡胤这头真正的大老虎面前,李煜就像一只软弱的猫,双方的实力相差太悬殊了。何况在这个时候,李煜他又犯了用人方面的错误,导致局面迅速地恶化起来。

解说:有关李煜和他统治的南唐的悲剧结局,后世评论有多种说法,其中不乏对后主李煜的同情。有观点认为,李煜的父辈、祖辈给他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让不谙政治权术的李煜来收拾,确实是勉为其难。     

那么,当赵匡胤发动的这场想要灭亡南唐的战争终于来临时,李煜在用人上究竟又犯下了什么样的错误?继而导致了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呢?

解说:有关李煜和他统治的南唐的悲剧结局,后世评论有多种说法,其中不乏对后主李煜的同情。有观点认为,李煜的父辈、祖辈给他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让不谙政治权术的李煜来收拾,确实是勉为其难。    

 那么,当赵匡胤发动的这场想要灭亡南唐的战争终于来临时,李煜在用人上究竟又犯下了什么样的错误?继而导致了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呢? 

李煜在战争爆发后,组织了一个军事委员会,其中,掌握兵权的叫皇甫继勋,军师是陈乔和张洎,另外还设了一个“内殿传诏”的职位,由南唐国防部和人事部的一些高级官员担任,负责上传下达,指挥协调。这些人全部都是他的亲信,各个都在他面前宣誓效忠。张洎和陈乔还给李煜出主意说,北宋的军队虽然厉害,咱们主动进攻打不过,但是如果我们采取“坚壁清野”的方法,坚守不出,跟他们打持久战,一定可以耗垮他们。    

 李煜是个耳朵根很软的人,而且对行军打仗这一套外行得很,根本估量不到战场的形势,也想不出什么具体的措施取应付这些局面。现在有手下把这烫手的山芋给接了过去,他也乐了个得清闲自在,于是就说,行啊,那打仗的事情就交给你们啦。他自己一头躲进后花园里,忙他喜欢干,也擅长干的文化事业去了。每天跟和尚道士谈谈佛理、讲讲《易经》。在因果报应、否极泰来这些玄玄虚虚的道理中寻求安慰。他对战场情况的了解,几乎全靠他这个传话的亲信。     

然而,就在他这些亲信里面已经有人动了投降的心思。这个人就是掌兵权的皇甫继勋。这皇甫继勋在南唐可以算得上是名将之后。他的父亲皇甫晖在李煜的父亲李璟的手中长江屡立军功,后来因为轻敌,败给了当时还是后周将领的赵匡胤。被抓到北方以后,坚决不肯投降,并且拒绝治疗伤口,很英勇地死了。让人感叹的是,这么一个虎父却偏偏生了这么一个不成器的犬子。皇甫继勋在当年跟着父亲打仗的时候,就曾经在战斗最紧急的时候开小差,气得他的父亲拿着手里得兵器对他就是一下,想因此而宰了他。幸亏他打仗的本领不行,逃命的本事却不差,溜得飞快,总算捡了一条命。他的父亲死了以后,他不仅没有受到责任追究,反而因为父亲的原因当了烈士家属,逐渐受到重用,大富大贵起来。这样的一个人,你说他要会临危授命,誓死保卫国家的安全,那大约也只有李煜这样的人才会相信。     

根据史书的记载,皇甫继勋宰当了南唐军队的第一把手之后,面对着北宋军队的步步逼近,他根本拿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心里只想李煜赶快投降,可是口里又不敢说。于是他在跟人谈话的时候,总是要替北宋的军队做一番义务宣传。他说,这北方的军队实在太厉害了,咱们有谁是他的对手啊。而一旦有南唐打败仗的消息传来,他都要眉飞色舞地说,你瞧你瞧。我说得没错吧,我早说了是打不赢的。他整天这样地胡说一气,当然就会激怒一些有血性的南唐军人,同时就有将领组织了敢死队准备去偷袭北宋的军队,皇甫继勋发现以后,对这些无视长官意志的将领先是用鞭子狠狠地教训了一顿,然后就给他们关禁闭反省。     

对于李煜,皇甫继勋除了宣扬投降主义之外,他就是瞒和骗,根本不让李煜知道战场的实际情况。为了避免李煜的询问,他推说军务繁忙,尽量地不跟李煜碰面。这样一来,可以防止露馅的可能性,另外一方面也在领导心目中造成他精忠报国的形象。     

在李煜的军事委员会中,那些负责传递情报的人也跟皇甫继勋穿同一条裤子,向李煜隐瞒了真实情况。甚至他的亲信之一,他最宠信的大臣张洎,也是如此,在公元975年的二月,北宋军队已经突破了金陵的外围,来到了金陵城下,全国上下都知道亡国只是早晚间的事情了,可是张洎还在跟李煜说,宋军已经快要挺不住了,马上就会要撤兵了。李煜一听,就更加悠哉乐哉,甚至还下令举行了一场科举考试,录取了三十多名进士。     

可是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一天,在深宫里呆腻了的李煜忽然来了兴致,想到城楼上去巡视巡视,尽尽首长的责任,也送几句“同志们辛苦了”的温暖。这登上城楼一看,脸都吓白了,天啊,这城外面密密匝匝全是宋军的旗帜,还说宋军就要挺不住了,其实就是我的江山就要完了啊。想不到,我被自己说信任的人骗了这么久。这一回,在处理部下的时候,总是心太软的李煜可是动了真格的。可是他还是舍不得向假话连篇的张洎下手,而是把气全撒到了皇甫继勋头上。回宫以后,他马上派人把皇甫继勋叫来,手一挥说,给我绑了推出去,杀。可怜这个皇甫继勋连杀头的待遇都没有享受得到。据说他刚被推出宫门,那些恨他入骨的军士们就蜂拥而上,你一刀我一刀地把他给碎割了。  

杀了皇甫继勋之后,李煜亲自处理军政大事。可是这位一贯文采风流,从来没有见识过战争的帝王,他又能有什么好的办法呢?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梦醒了无路可走。而李煜现在就处于这样的痛苦之中。他在手下人灌的迷魂汤中清醒过来,却发现自己已经处在别人的包围圈里,是真正的无路可走了。

解说:北宋的军队已经兵临城下,南唐的首都金陵岌岌可危,作为君主,李煜却又束手无策。此时,李煜说承受的恐惧和痛苦,从他说写的词中可见一斑。有历史研究者认为,此时李煜的词已经暗藏着亡国之音,预示着南唐将遭遇灭顶之灾。      

那么,对于后主李煜流传至今的那些哀怨词章,我们又可以做怎样的品味和解读呢?   

在马上就要亡国的危险之前,他那只写起词来就像行云流水的笔也禁不住颤抖起来。据说他曾经潦潦草草地写了这么一首词: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画帘珠箔,惆怅卷金泥。     

门巷寂寥人去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临江仙     

这首词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副晚春的画面,红色的樱桃花落尽了,春天又谢幕了,蝴蝶翻动着金色的翅膀成双成对地飞着。月亮升起,小楼的西边,杜鹃鸟凄切的叫声也响了起来,是在挽留春天还是在呼唤某个人的归来呢?小楼里有个美女卷起了用珍珠织成的、绘着精美图案的窗帘,满怀惆怅地向远方望着。     

这首词的下半首,前面两句告诉我们,像这样的眺望,已经不是一回两回了。自从某个人离去之后,这里的门庭和巷子就显得格外地寂寞,而对他的眺望也就开始了,并且每次一望就是老半天,一直望到天都要黑下来了。远处草色如烟,一片凄迷。屋子里香炉中的香烟仿佛也在同情这位孤单的美女,轻柔是缭绕着绣花被上,双双对对的凤凰。看不到那个人影子的出现,这个美女捏着美丽的衣带,失望地转过身来,一副怨恨而又依依不舍的神情。     

我们原来说过,词在古代就是流行歌曲的歌词,跟现代的流行歌曲差不多,经常拿美女说事儿,最喜欢写男女爱情。这首词表面上也是这样。但是,李煜这个人就跟我们熟悉的贾宝玉一样,多愁善感,有一点女性化的气质。所以这首词中,这个美女的思想感情,也可以看做是李煜眼看着国家大势已去,虽然千舍不得万舍不得,但终究没有力量去挽救的心情。所以后来苏轼的弟弟苏辙他就说这首词,凄凉怨慕,真亡国之音也。在这段时间里,李煜说做的“亡国之音”还不止这首词。据《雁门野记》记载,他还曾制作了一首乐曲叫《念家山破》。“破”我们原来讲过是一个音乐名词,在这里本来的意思是表示这首曲子的节奏很急促。但当时也有人说,这首曲子的名字从字面上来看是想起国家江山灭亡的意思,不吉利得很,是亡国的一个预言。     

不过,这些话也许只能算是事后诸葛亮了,在当时的南唐,随着春天的过去。夏天的到来,其实是出现了一线生机的,只是一个意外的事件,改变了这一切。而李煜还要为他在用人方面的错误付出代价。那么这一线生机究竟是怎么出现的?李煜在用人方面又出了什么问题呢?欲知后事,请听下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