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包微课课件】“我们为什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深度阅读)

 昵称41480672 2017-04-28
我们为什么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Tomi Enn
面包微课文字课件


点击上方聆听音乐






大家好,我是Tomi,

非常感谢大家今天能来到这里,

参加心灵面包的第一期微课。


大家所熟悉的我,可能还是之前的那个推荐人、乐评人。我推荐的歌曲和乐评大多都比较阴郁和悲伤。


我从小到大的经历比较复杂,

一直在尝试探索解决生活和情绪的问题。

我读了很多领域的书,

想了很多办法让自己不再纠结和痛苦。


可渐渐发现,生命中还是有很多困扰,

很多事我解决不了。

我常年保持在一个怀疑、阴郁、

颓废的状态下生活。



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了,我解决不了,也忍不了了。于是我到处搜集课程,参加了很多世界各地的工作坊,修行、疗愈、学习。


学习和修行的过程是非常兴奋和美妙的。

那种感觉就像是:

有一个人要去一个地方,老人们都告诉他去哪个地方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亲人长辈都这么说,于是他就信了。


为了去哪个地方,他走了几十年的崎岖山路,经常摔跟头浑身是伤,痛苦不已。


突然有一天来了另一个人,把这个人领到了宽阔的大马路上,这条马路直通他想去的那个终点。


这个人的世界顿时打开了,才发现说哦原来也可以这样,原来我一直走的那条路是错的,我从来不都知道有这条路啊。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咱们中国的现在精神教育,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就是那个跌跌撞撞满身是伤爬山路的人。


我们一直在走一条崎岖的路,是因为我们从来都不知道原来还有别的路可走,我们不知道生活可以有别的活法。


中国的精神教育比较缺失,这里有太多原因,就不一一赘述了。

我并不是认为中国不好,我反而认为:

能量挣扎越剧烈的地方,越有希望。

因为挣扎,代表很多人都在觉醒,都在渴望变好。有了这个动力,大家才会想办法改变。



今天要说的一些内容,可能多少会冲击到我们现在的生活观,也和我们一直遵循的生活方式有一些不同,但也就是这些不同,导致了我们一直在受苦。


我想先来大概讲讲为什么现在会出现很多有关于“精神”层面的问题,之前的那些年好像没感觉到这么严重,为什么到了我们这一代哪哪都感觉不对了?


我用了这样一张图,

这个部分用马斯洛定律来讲比较好理解:




咱们国家的近代史比较特殊,

爷爷奶奶那辈人都经历了战争的创伤,他们的年代兵荒马乱、朝不保夕的。爷爷奶奶那代人的精神状态处于“生命的安全感”,和“生理需求”都没被完全满足的阶段,当底层的需求无法被满足时,也就不会产生上层的需求。那一代人的精神大部分聚焦在“民族”“战争”和“生存问题”上。

一家人能健全的活着,不饿死,不冻死,不战死,就已经不错了。


到了我们父母的所生活的年代,那个时候比较和平,“生命的安全感”和“生理需求”都渐渐被满足了。开始有了“社交需求”(爱、感情、归属感)。


他们开始提倡自由恋爱、有了很多歌颂爱情歌颂青春的情怀,精神上开始放松了。但父母那代人复制了爷爷奶奶的生活与情感模式,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大跃进等,所以他们慢慢的形成了隐忍、含蓄、粗暴的作风,不会表达爱与关心。


对待孩子——也就是我们这一代,大多是关注生理需求多过精神需求。比如:“饿了吗”,“冷了吗”,“有钱花吗”,“生病了吗”?


到了我们这一代,社会稳定、经济富足。最底层的三个需求已经全部被满足了,于是我们开始产生了“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我们的精神基本解放了,我们强烈渴望在家庭、和生活中获得尊重和爱。既叛逆,又敏感,努力的探寻着自我的使命和价值。


三代人所生活环境的不同,精神需求也完全不一样。

但是时至今日,我们还在用着几十年前的,

父母甚至爷爷奶奶的精神价值观来生活。


因为一个孩子做人的样子大部分是跟父母学的。女孩做女人的样子,是跟妈妈学的,男孩做男人的样子是跟爸爸学的。

即使你不愿意,即使你觉得父母身上有很多你不喜欢的地方,

长大了也会越来越像我们的父母。

这一点我想大家都有同样地感受。


我们只学到过这样生活、这样的表达,我们认为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

日子一天天在过,苦恼的事情总是不断。

我们的内在和外在产生了极大的冲突,

物质跑的太快,精神教育没跟上。

也就是我党所说的精神文明建设没跟上物质文明的步伐,

我们也不知道我们是怎么了。


我们的感情都卡在关系里内心很澎湃,情感很丰富,但却不知道该如何爱一个人,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情感。有的人甚至一辈子没拥抱过父母,不好意思对父母说“我爱你”。面对爱人,有很多话卡在喉咙,在脑袋里绕了八百个圈,又咽回去。



举个生活中的小例子:

我们本来想跟伴侣和孩子说:“今天很冷,你多穿点,你着凉了我会心疼的。”

可真正说出来的话却是:“天这么冷,你就不能多穿点吗?啥事都得我提醒你!冻病了还得我伺候你!”


我们的心中藏着海一样的温柔,可到了嘴边就成了刀子。


我们总在说别人:你能不能好好说话?

这句话的背后含义是:

我希望你温柔的跟我表达。

到最后,大家冷眼相对,心里还满是委屈:觉得你怎么就是不懂我,我这么爱你等等等等。


但不管我们有没有学习过,我们知道不知道,客观存在的东西是无法抗拒的。万物的生长都必须是一个遵循规律、自然而然的过程。种子要埋在健康的土壤里获得阳光、水分、温度,待到足够的时间才可以长出果实。


所有你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得到、却没能得到的东西,不管是情感还是物质,都会在身体内部产生一个又一个“空洞”。这每个空洞都像是一只饥饿的怪兽,会在让我们无意识间,拼命的向外部索取、吞噬,企图获得和填补。


拿我的例子来说,我很小的时候,由于家庭原因,我经常一个人生活。

小的时候觉得没什么问题啊,长大了之后我莫名其妙的就会作出各种事情来,到处犯错,到处马虎,然后我的父母亲人朋友就会注意到我,责备我,关心我,帮助我。


每次事件过后我自己也很不解:以我的能力,不应该犯这种错啊,可为什么总是这样啊?


后来我终于搞明白了,是内部的“空洞”在作怪:我在该被关心该被照顾的年纪,没得到足够关心和照顾。

等长大了它会让我持续制造被关心、被照顾的事件,好让我填补这部分缺失。


虽然我看起来是个成人了,但我的内在还是一个小孩。这也就是老人们常说的小时候缺什么长大就找补什么。


有句俗语叫:女孩要富养男孩要穷养,俗语其实都是很有道理的。

女孩如果穷养了,从小很缺物质,长大了就会想尽办法的想要得到物质,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青春、肉体。父母亲听说自己的女儿当了小姐了做了三陪了,跪在地上老泪纵横,可打骂都没用,这本就不是法律和道德层面上能控制的东西。


男孩要穷养呢,也是同样的道理,中国有很多地方重男轻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家里男孩宠上天了,小的时候得到了太多,长大了就不知道该怎么活了。因为从来也没努力过。这样的男孩,最后要么在社会中怨天尤人、一事无成,要么理直气壮回家啃老。



这其实都是生活中的“

这些道,是无形的,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在这样一个崇尚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国度,我们不相信所有眼所不见的事物,但它却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


我们不知道,不代表它不存在。


它是世界万物运行的法则,

也可以说是真理。


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我就不谈论“道”中特别高深和玄妙的部分,只讲讲和平时生活息息相关的。


它跟法律、道德都不是一个维度,如果我们没有在“道”上生活和工作,就像是摸黑走山路,很容易碰壁和受伤,而我们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再说一个关于“道”的例子,继续聊聊我们的家庭。2014年9月我去台湾参加了海灵格老爷爷的家庭排列工作坊,他跟我们强调说家排是科学的方法论,它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的《道德经》


海爷爷非常的喜欢中国,因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是这些透彻的智慧快被现在的我们弄丢了。


家庭系统排列将家族看做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人都应该在该在的位置。当他们的位置发生错乱的时候,整个家族就会失衡,家族里的每个人都会过的比较痛苦。



如上图所示,

一个正确的家庭序位是:夫妻关系(亲密关系)为第一序位,子女是第二序位,父母是第三序位。


而我们中国的家庭,往往将父母作为第一序位,孩子在第二序位,亲密关系放在第三序位。或者孩子作为第一序位,父母作为第二序位,亲密关系第三序位。


为什么咱们的序位变成了这样呢?

爷爷奶奶那一代人,他们继承了很多封建旧习,比如包办婚姻,门当户对,很多家族规制,再加上战乱、动荡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没有什么的精力去谈什么情啊爱的,他们往往是不那么相爱的,或者没法相爱的,他们夫妻关系大部分就仅仅是维持一个基于社会价值观的婚姻关系和繁衍关系。

他们生了很多个孩子,把精力和精神都放在了养活孩子,维持生存上。


到了父母那一代人,生活环境慢慢变好了,他们开始自由恋爱,抵制旧习,他们或许很喜欢对方,但他们从爷爷奶奶那一代,没有学会过表达爱和关心,他们复制了爷爷奶奶的模式,用这样的方式和规矩去对待对方、压迫对方。他们在婚姻生活中产生了很多隔阂和伤害,没办法把目光完全放在伴侣身上。于是母亲将目光和精神寄托到孩子身上,父亲则大多把精力放在外部的事物上:事业、赚钱、打牌、应酬等等。


当整个家族序位乱掉的时候,在我们的生活中,表现为爷爷奶奶干涉父母的婚姻、工作、和生活,给他们介绍对象、托关系找工作,帮着带孩子,管完第二代还要管第三代。父母复制这个模式后再来干涉我们的婚姻、工作、和生活,我们的人生大事都被父母亲一手操办完了。


很多人也就这么过下去了,好像没什么太大问题,因为从小就没学会过独立和为自己负责当这个状况继续发生的时候,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只是隐约的觉得不舒服,不爽,哪里怪怪的。


像中国特色的婆媳问题、丈母娘和女婿的问题都是序位错乱的后果。两代、甚至三代人的生活习惯与价值观都纠缠在一起,完全无法理解。很多人虽然很痛苦,但面对自己的家庭、面对父母和长辈,吵吵架也就算了,无法抵抗,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改变。




说到这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比较典型的社会现状:广场舞大妈。


这些阿姨们每天拿着扇子,成群结队的在各个广场放着我们觉得土爆了的歌谣,踩着小鼓点整齐婀娜的跳着健身舞,几乎各个城市都有。大部分年轻人都无法理解,甚至嘲笑她们。


但你们想没想过这是为什么?中国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广场舞大妈?

为啥这些阿姨们每天像着了魔一样定时定点扎堆聚群的去做这件事?

世界上别的国家怎么没有这种事儿?


所有看似不合理的事件背后一定都隐藏着某些巨大的原因。

她们只是为了健身吗?肯定不止这么单纯吧。


“中国式广场舞”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


从年龄上来看,这些跳广场舞的阿姨们通常都是40-60岁的女人。这个年纪的女人们普遍特征是:已婚,婚姻不太幸福,孩子不在身边。


在她们年轻的时候,因为爷爷奶奶的阻拦或撮合,找到了一个并不是非常相爱的男人结了婚,组成了一个家庭。因为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爱,和与爱人相处,婚姻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摩擦和裂痕。


一旦出现问题,就有爷爷奶奶老一辈跳出来告诉她们:“要忍、要容、要多做事、要理解。这是女人的命,女人就应该这样” 爷爷奶奶的婚姻也是这么过来的,没啥大不了的。


可是她们的仍然过的非常压抑,心里憋了很多话,很多苦,她们的家庭中大多伴随着暴力和冷暴力,她们不知道该如何排解和诉说。那些忍啊,容啊,理解啊等台面上的大道理,完全治标不治本。


等有了孩子之后,这些女人就自然的把精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为了她们的精神依靠和寄托,有一天她们的孩子上大学了,去异地了,不在身边了,有了新的家庭,不想让她们管了。


突然间,她们都成了孤家寡人。她们没有自己的家庭吗?当然有。可是她们的心却无法回到家庭里去,那里有太多伤痛了。日子要继续过下去,婚还不能离,她们只能用其他的办法来逃避面对家庭中的问题。


她们不会打游戏,不会用智能设备,她们的年轻的时候,娱乐方式就只有唱歌跳舞。她们也只会唱歌跳舞,所以这些有着相同创伤的女人们,从冰冷的家庭中走出来,聚到了一起。


她们的心里有个声音在说:咦,这样好,既能让我不用每天愁苦的憋在家里面对那个死老头,又缓解想念孩子的痛苦,还能找到一群年龄相仿的中年闺蜜倾诉吐槽。我也是个女人啊,我也可以很美的,我也可以跳的很好。音乐越大声、越劲爆,我就觉得自己越年轻。


在我看来,广场舞大妈在中国是非常需要关注和关爱的人群,但中国又有什么人群是不需要关注和关爱的呢?

这里面的原因虽然千思百缕庞杂无比,但又能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懂。


女人不懂得该如何表达情感,表达爱,不知道男人真正需要什么。男人不懂得理解女人,尊重女人,也不知道不该如何去爱。

长辈们不懂得尊重下一代的序位和界限,孩子们不懂该如何破除掉复制的伤害。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任何你觉得不合理,不舒服的事情,这里面一定有能量乱掉了。


所以,当我们在家庭关系中、感情、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不舒服的事情,内部早已经破洞重重了,它需要我们去看见,解决。


前面铺垫的讲了我们所在时代的大概精神环境,下面要开始讲到,之前在报名帖里说到的几个核心问题。





第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总是很迷茫?


这个迷茫大概是指:没有方向,不知道怎么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该怎么办。


大家在看国外的电视剧和电影的时候,有没有会发现:

老外的父母每天都会跟孩子晚安亲亲,抱抱,每天说我爱你,孩子和父母看起来更像是朋友,有商有量,不是天天打来骂去的。老外的夫妻看起来也挺不错的,不管这两人岁数多大,都经常接吻,一起拉手逛街,孩子过孩子的,父母过父母的。等孩子长到了18岁,父母就真的不太管了,钱也不会留给孩子,孩子看起来也不需要,不会为了父母的钱要死要活砍人上吊的。

他们每个人都显得很独立。


我们有时候会很羡慕国外的孩子:“你看人家就可以以各种兴趣爱好为生、毫无顾忌的去追求梦想,活的又自由又洒脱。”

为什么他们看起来,每一代都活的比较舒坦?


这就是刚才说过的,

家庭系统排列里的道理:

在一个家庭系统中,夫妻如果把亲密关系作为第一序位,把目光放在自己的伴侣身上,既能让家庭充满爱和稳定,又不会过度的干涉孩子。给予孩子适当,但不过度的管教和爱。


孩子有了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空间来成长,可以为自己做决定,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他们很自然的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等到孩子长大成人离开家庭,父母也不会觉得失落和伤心,因为他们的目光始终在伴侣身上。这样家庭走出来的孩子,既懂得感恩,又不会过渡依赖父母,可以身心健康的去组建新的家庭,然后他们再用这样的模式继续教育自己的孩子。


就好像一个正确的脚本,只要输入了正确的代码,就可以运算出准确的答案。但当我们执行了一个错误的脚本,不管输入什么样的数字,得出的一直会是错误的答案。


这里我画了两张图,来表达两种家庭系统序位的状态,画的比较丑,大家凑合着看。


这是一个正常的序位:

位置清晰明朗,每个人在自己该在的位置上,有足够独立的空间。



这张是我们普遍家庭中乱掉的序位:

姥姥姥爷干涉妈妈的事,爷爷奶奶干涉爸爸的事,爸爸妈妈再去干涉孩子,很乱套,但这就是我们的家庭现状。



古语讲: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能谋其政。

当我们爸爸妈妈,长大成人组成一个新的家庭,又生下了我们,就成了一个很完整的系统。


爸爸脱离了原有的家庭,在面对妻子的时候,他是丈夫。面对孩子的时候,他是父亲。妈妈也脱离了原有的系统,成为了妻子和母亲。


这个时候,如果上一代人,爷爷奶奶,出现在这个系统中,去干涉爸爸的行为、去不断代替爸爸为这个新家庭做事,就等于占了爸爸在这个系统中的位置,爸爸又成了儿子,又成了一个小孩,被训斥、被指责、被强迫。


这时的爸爸,他没法在妻子面前,做一个完整的丈夫,也没法在孩子面前,做一个父亲,因为他的坑被占了。当一个人没有在他该在的位置时,他一定做不好这个位置上该做的事,然后就会出现,爸爸好像从来都不像一个爸爸,对于妈妈来说,也不是一个好的丈夫。


有时候不是他们成不了一个“好父亲”“好母亲”“好孩子”,而是从来就没允许过完整的呆在这个位置上。长辈们吃了太多颠沛流离的苦,他们舍不得我们再受苦了。


而做的越多,我们就丧失了自己做决定,自己去磨练,自己去实践的机会,慢慢的丧失了很多能力。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爷爷奶奶管父母,和父母来管我们都是为我们好啊?


问题就出在这个“好”字上。


经常我们为别人做了很多事,别人却不领情,我们觉得对方没良心,不懂感恩。


事实上虽然我们给了别人很多,但有可能从来就没给对过。


我们所认为的为别人好,就是真正的为别人好吗?(父母所认为的为我们好,就是真正的为我们好吗?)


我们所认为的好,就是适合别人的妈?(父母所认为的好,就是适合我们的吗?)


我们所认为的好,别人真的需要吗?(父母所认为的好,我们真的需要吗?)


不然,在我们的家庭中,我们为什么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你别管我了。


这个世界上,好与坏,对与错,都基于每个人自己的价值观,它其实没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适合不适合,需要不需要。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你爱一个人,你用你的方式为了做了很多灰头土脸忙前忙后,

最后发现他无动于衷,一个人呆坐在沙发上,看也不看你一眼。

你非常生气,还很伤心,心想我为你做那么多你居然这个态度,你是人吗?

而他则会觉得你无理取闹不可理喻。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事实是你做的这一切他都不需要,他不需要你为他忙东忙西全部打点好。他想要的就是你能静静的陪他坐一会儿,跟他一起说说心里话,就够了。


明明很相爱的两个人,好比我们和我们的父母,却因为也许根本不知道对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盲目的付出,彼此伤害。



很多人不喜欢现在的生活状态、不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不喜欢被父母管。


可是即使很不喜欢,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仔细一琢磨就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想独立,又怕吃很多苦。面对很多未知的困境,左思右想就放弃了。


找的伴侣也是到了结婚的年纪不得不找,家里催的不行,随便找一个看得顺眼的就结婚了。可是根本不知道如何与另一半相处,日子过得各种不爽,很多不满意的地方。


在这样的模式下,除非这个系统中的孩子独立意识非常强,长大以后离开这个系统,脱离原生家庭的模式,自己去生长,慢慢摸索自己想要的人生。


或者这个家庭的父母对生活有些了悟,比较淡然,不太愿意管和限制孩子,任其自由发展。


不然这个模式会一代代继续复制下去:

就好像有个声音在说:我没法做我自己,那让孩子代替我做我自己吧。我没法完成的愿望,那孩子代替我完成吧。


但尽管如此,还是会或多或少还是会被父母限制和约束生活规划。

我和爱人都是很早就从家庭中走出来的孩子,我们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离开家,自己摸索打拼人生。虽然吃了很多苦,但内里非常愉悦,因为我们一直在做我们想做的事。


可我们仍然会时不时会继续被家庭拖回去——亲戚朋友说“你爸妈岁数大了,没人照顾,你们再过几年回家来吧”;“你看人家孩子,一家三口生活在老人们身边多幸福啊”等等等等。

不停的、不停的被拖回家庭的模式中。


在这样已经错位的家庭中成长出来的孩子,如果拒绝回到家庭中,就会有强烈的内疚感,负罪感,觉得父母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作为一个孩子,很不忠诚;觉得父母岁数那么大了,我照顾不了他们,我太自私了,我不孝顺。


可是这样的愧疚感并不是我们造成的,也不需要我们来负责,我们往往牺牲了自己去回报父母的忠诚,自己过的不好,父母过的也不好。


家族系统就像一张网,是彼此牵连的,当我们开始渐渐做好自己之后,他们也才能渐渐回到该在的位置。




这要说到的一点是,我们生命中其他的关系,比如朋友关系、亲密关系、工作关系,可能都像太极一样,有给,有回,有此,有彼。


但只有在家庭关系中,这个能量应该是无限向下的,就像瀑布与河水,只能向下流动。


这个生命的河水从我们的祖先,流向我们的爷爷奶奶。从爷爷奶奶流向我们的父母。从我们的父母,流向我们。再从我们,流向我们的孩子。一代一代,流向更新的生命。


生命永远无法向上流动。


父母给了给了我们生命,养我们、爱我们、照顾我们,这是生命的自然流动。顺着这个流动,我们也会将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生命和爱,流向我们的孩子。这每一代生命的流动,只需要感恩,不需要愧疚。


中国的家庭,父母的精力大多都放在孩子身上,会出现“付出过多” “管教过多”的情况。


他们的孩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部分的人,因为父母的牺牲与付出心怀愧疚,拼命的想要回报、报答父母。在他们心中,父母高于一切。他们往往为父母而活,成为了“父母生命的代替品”。


这样的人,永远没法活出真正的自己,他们的身上背负着太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即使成家立业生下自己的孩子,他/她们既没法是一个父亲(母亲),也没法是一个丈夫(妻子),他/她们只是活在“孩子”这个的身份里。


还有一部分人,小时候父母的干预过多,等到自己长大成人了,父母也老了,他们就开始反过头去管父母,教育父母,替父母做决定,干涉父母。他们成为了父母的父母,河水逆流。


孩子不是孩子,父母也没法做父母,父母被孩子训的头头是道:你们这也不行那也不对。这不仅是所谓的“管多了”,也是我们所说的伤害的回馈。


他们的心中有一个声音:“你们当年这也要管那也要管,现在我牛逼了,终于可以来管教你们了!”



那些还离不开家庭,生活在“愧疚感”里的人,要相信,父母活了大半辈子,他们比我们更有经验和智慧去过好他们的人生。我们所认为的好,也许不一定是他们需要的。


我们所要回馈给父母的报答和孝顺,只需要给父母,他们真正需要的部分就可以了。


这样的序位乱来乱去,每个人都不是他真正的自己。


当一个人从来没能成为自己,也就做不好自己该做的任何事情。外表看起来很魁梧,但内在的那个“我”还像个婴儿一样。



我朋友的婆婆经常吐槽我朋友,说:“你不像个当妈的,孩子生病了忘记买药,送孩子上学忘记带书包,天那么冷只给孩子穿了条单裤”…..


我想说:婆婆,你把她作为一个妈妈,该事全替她干了,送孩子接孩子管孩子,你把她该操的心都操了,病没病饿没饿冷不冷。她从来都没真正的当过孩子的妈,她又怎么可能干的好做为一位妈妈该干的事?


是啊,我们的家庭中,有很多人帮我们把我们该做的事全做了,等当我们的事做不好的时候,就会说:“这明明是你该干的事,你怎么就干不好?”


父母和长辈,把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该干的事都替我们干了。我们失去了无数次成长、历练、锻炼、做决定、为自己负责的机会。


我们就没能成为过自己,又怎么可能干的好我们自己该干的事?


当到了我们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时候,当我们需要独立思考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什么都干不了,什么都不行,既迷茫,又无助。






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你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几天前心灵面包上有一则问答,题目是:我变成了我最讨厌人的样子,怎么办?

很多人都不喜欢现在的自己,这个问题跟上一个问题有些类似,

这里,我想给大家看几张图,是心灵面包成长群小伙伴们的作业,

题目是:与内心的小孩对话。




大家从这几张图画中看到了什么?

他们画出的童年的自己,都是幸福的,微笑的,可爱的。

他们都在表达一个观点: 我爱童年的自己。


其中有一位同学因为小时候妈妈忙,没空打理自己头发,就一直让这位小姑娘一直留着男孩子的短发,她画出了自己短头发的样子,并把这件事写了出来。


相信今天来到这里的,有很多朋友已为人父母,很多人会说: “遇到这种情况真的是没办法,工作忙,没时间给孩子打理头发,这很正常啊。”


可是,就是父母眼中的这个“正常”,一件那么不起眼的小事,可能会给孩子留下了一辈子也抹不去的创伤,她即使早已成年了,还会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那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女孩,她在需要打扮、需要美的年纪,却没有办法去打扮、没有办法美。长大后,她可能要用很多时间和经历很多事件,来填补当时造成的这个空洞。


那是真的没办法吗?

还是只是父母认为没办法?


实际上,即使是孩子,他也是有能力在各个年龄段去为自己的一些生活需要负责的。

如果母亲耐心教她打理几次自己的头发:允许她扎的很慢,允许她扎的不好,允许她做的没母亲好——

多做几次,就会越来越好。



当我们降生下来,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朝一日我们会组建新的家庭,成为一个新的系统。


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圆圈,这个圆圈里写着:我们的意愿、我们的原则、我们的想法、我们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想要的和不想要的。


这个圆圈就是我们的界限。


当父母习惯性的踏入我们的圆圈,以他们的模式去干预我们的界限时,我们也就学会了。


长大了之后,我们会下意识的去干涉我们的伴侣,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孩子。


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会经常听到这些话:

“你为什么要这样,你那样做不会更好吗?”

“都说了你这样做不行了,怎么就是不听!”

“你不能那样做,我不准你那样做。”

“你知道吗,我这样是为你好你得听我的。”

“我告诉你,你如果不这样做我就怎样怎样”

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我们身边处处充满着指责、强制、威胁和践踏我们界限的事情,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怕、不敢、不能和不自信。


我们越来越难做出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我们无数次懊恼的问自己:“我为什么变成了现在这样?”“我该怎么办?!”




首先,


我们的大脑其实非常懒的,大部分时间,它会尽力的去回避思考和陷入苦恼。所以,我们常常会无意识的模仿我们最熟悉的人,他们的行为,他们的模式等。

即使我们不喜欢。


当我们遇上类似的事情时,大脑会迅速给出一个已经记录的神经回路,让我们照着这个样子去行动,不用思考,也没什么危险。


举个例子来说,你遇到了一件小事,突然就发了脾气。发完脾气之后,回想起来,发现自己发脾气的样子和说话的口气,和父亲一模一样,甚至发脾气的点都是相同的。


这个时候,你可以问一问自己,这个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是不是出于自己完全的本意。当你开始察觉了,你可能会想出别的解决方案:我刚才不应该发那么大脾气,直接的表达我的不满好像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生活中的无数事情都是如此,如果你并不想要复制这些模式,那么下一次,不管什么事,试着用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式去表达,试着换个方式去干这件事,慢慢摆脱这些复制的模式,一点一点的做回自己。




其次,


我们由于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多少都会缺少认可、缺少爱、缺少肯定等。长大之后就会非常想要获得认可、爱、和肯定。


有时为了获得认可、爱和肯定,甚至不惜迎合对方,违背自己的本意。很多的人成了老好人、烂好人,不懂得拒绝、不好意思不做。搞的身心俱疲,家庭矛盾不断。


这个时候,找一个安静的空间,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去做这些事情?”


小的时候是不是真的缺少了爱、缺少了认可、缺少了关心?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不要逃避这个事实,去面对内部的那些“空洞”,这没什么可羞耻的。


小的时候缺少了爱、认可和关心,不是只能靠外部才能获取,当做出一件符合自己心意的事情时,对自己说20遍“你真棒”“你是全世界最棒的!”当觉得缺少爱和关心的时候,多拥抱一下自己,聆听一下自己。

我们自己也可以给自己真正的认可、爱、和肯定。





最后,


这个社会非常复杂,每个人都会被迫去做出一些违背自己真心和价值观的事,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哪怕每周我在教堂里做礼拜,牧师也会跟我们聊起这个话题——他也会因为各种原因,不得已去做几件违心的事。


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即使我们做了违心的事,不喜欢的事,我们内部的感觉是怎样的?

我们是不是骗了别人,然后连自己也骗了?


通常,一个人如果撒100个谎,只有10个是说给别人的,而其余90个,都是说给自己的。

“我不在乎,我不想要,我不难过,我不嫉妒,我很好,我很坚强”等等诸如此类。


当我们内部确实已经产生情绪的时候,如果我们还在自欺欺人,我们的内部就会不断的分裂,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我们表里不一,我们自己都不敢面对和承认自己,当然也就不会喜欢自己了。


但其实真没什么大不了的,做就做了,伤就伤了,天又不会塌,你也不会死,错了下回就改,没什么大不了的。要知道,你已经在当时努力的做最好的自己了。

这就足够了。


这个世界虚心假意的事情已经太多了,

每天我们都需要面对谎言和欺骗,如果连你自己也要欺骗自己,那就真的太可怜了。


所以不管我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是否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我们都需要真实的面对这些事——

秉持内在的诚信,才有可能真正的好起来。





第三个问题

灵修到底是什么?


最近一年多,有人听说我在学习和修行,总会问我,灵修是什么?


它可以是一堆很空、很范的概念,

也可以是一个简单的信念。


由于咱们国家的精神、心理、和心灵上的教育缺失,所以基本上所有关于精神、心理、和心灵上的信息、知识都会被神化。但其实它并没有那么玄。


大家认为灵修很玄,只是一个信息不对称和一些组织炒作的事儿。好比你接触到一个你所不熟悉的领域,当懂这个领域的人给你讲解起来的时候,你会觉得哇对方好厉害,他怎么懂得那么多。


但如果你愿意在这个领域上花和他一样的时间,你也许懂得比他还多。


不是有本书,叫只要会呼吸,就能冥想。这个表达就很接地气。

灵修也差不多:只要你愿意,就可以灵修。


灵修从字面意思上来讲,

就是心灵、或灵魂的修行。

是让我们时刻和自己的内在保持连接,而不是被外部的事物所带走。


修行也很好理解,

它是让我们不断接近真理、智慧、与真相的一些方式。它可以使任何方式,只要你带着与自己、身体、心灵的连接与觉知去行动。

洗碗可以是修行、静坐也可以是修行、行走也可以是修行、吃饭也可以是修行。


举个例子,

在我们基督教里,每天一日三餐开动前,都需要做感恩的祈祷:感谢神赐给我们每日丰盛的饮食,感谢神的恩赐,也感谢这奇妙自然所孕育的健康食物,让我们身心都饱足。这就是吃饭时的修行,你可以感谢食物,感谢生命,感谢其他所有。


只要你带着你的觉知和心灵,全然的在做一件事情,你会在每一件事情上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今天的这些内容,准备的比较凌乱,也比较表浅。如果要真正的讲明白和疗愈透,每一个课题可能都需要展开一个三五天左右的大型工作坊。


就家庭系统排列一个体系而言,全球有数百位非常优秀的家排师在各地进行疗愈工作,

光海灵格老爷爷本人就开过上千次工作坊,出了好几十本书来讲解。


我洋洋洒洒的讲了这么多,

其实目的就只有一个:


希望大家能开始渐渐的认识到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灵、和我们的内在,并且重视我们内部的问题。


要知道,凡事都是因才有果,所有问题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

我们并不是无缘无故受苦,也不是莫名其妙就活的不幸福。

我们需要知道这些问题从何而来,又该如何让它离去。


虽然,了解问题的全貌,和化解,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通常,去疗愈和化解一个创伤和放掉一个习惯的时间,是我们所抱持这个创伤或习惯十分之一的时间。


比如:过去的二十年,你都没有活出真正的自己,那么,慢慢的活出真正的自己,大概需要两年左右。


相信每个人都会因为慢慢看到、感受到真相,而有所改变。




还有一点非常的重要:

不要因为看完这篇内容,知道了自己的一些模式是在复制父母和家族的,就去指责自己的父母或者亲人:

“就是你,让我变成了这样。”或者

“就是你,让我受了这么多苦。”


我们都应该更理解我们的父母,在当时那样的一个生活环境下,我们的父母已经竭尽他们的所能,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了我们,父母也不懂,他们也在生活中摸索和受苦。如果可以,去拥抱一下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爱,卡在这个关系里太久了。


大家也可以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对我们不友好、不微笑的人,那些人心中压抑了非常多的情绪,可他们没有变的更坏、没有成为罪犯,他们已经尽他们所能去成为一个正常的好人了,他们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处理情绪而已。


我们中生活中太多自己不做改变,一直去指责他人,抱怨他人的事情了。要知道这样做没有任何意义。抱怨和指责是不会让任何人改变的,也不会让任何事情变好,只会让他人和自己都更加讨厌自己。



人唯一可以改变的就只有自己,你所有犯的错、受的苦也都和自己有关,只是自己有没有看见罢了。


希望自己得到幸福、希望拥有明白的人生,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成为能够配的上幸福,拥有幸福和爱能力的人。会越来越好的,不是吗?


今天就到这里了。

感谢你的耐心聆听与阅读。


心灵面包下一期微课将在2015年1月21日与大家见面,和大家聊聊“我们的爱情和亲密关系之间的那些事。”详细的报名帖会在后续发布,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


我们下期微课见。

祝好。

2016 01 15 By: Tomi_En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