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游为何说“只将食粥致神仙”?

 海的那边是故乡 2017-04-29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语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陆 游《食粥》


古人食粥

粥,俗称稀饭,古时也有称为“糜”的。古时凡粳、粟、粱、黍、麦等皆可为粥,现今一般均以粳米、粟米(小米)、糯米熬粥。食粥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周书》中就有“黄帝始烹谷为粥”的记载,但应用药物与米谷煮粥治疗疾病,最早见之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该传中记载:“齐王有疾,医家淳于意诊断后让齐王服火齐粥,服后齐王病愈。”古人认为,多食粥是老年保健的重要方法,诗人陆游就有《食粥》诗曰:“世人个个学长年,不信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像陆游这样爱食粥,还以粥入诗,这在古时并不鲜见。

有关论述药粥的书籍甚多。如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就有许多米药同用或药后食粥的论述,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等都是米药合用的典型;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中就列有“食治”专节,还有应用“牛乳粥”“天花粉粥”治疗老年病的记载等等。许多古代医学家都认为,患者服药后食粥,会帮助发挥主药的药力。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这样说:“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其意思就是,服桂枝汤一段时间后,进食热粥一升,使谷气得充,汗源得以滋养,以助药力,使病邪得以微汗而解。《医宗金鉴》也有同样的表述:“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稀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稍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可见,有些药物需要热粥助力,否则其疗效大打折扣。

古粥今用

现代不少医家继承古方,古粥今用,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新药粥方。不同体质的人服用不同的粥,都可达到祛病的效果。如体质衰弱者,可选用人参粥、山药粥、何首乌粥、黄芪粥等;肺结核患者可选用百合粥、茯苓粥;胃气痛者,可选用砂仁粥、莱菔子粥;急性肠炎者,可选用车前子粥、马齿苋粥;肺热咳嗽者,可选用贝母粥、竹沥粥;慢性肾炎者,可选用茯苓粥、生地粥、太子参粥等等。

药粥养生,更有其他进补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由于药食同源,诸如山药、黄精、桂圆、胡桃、芝麻、绿豆、红豆、芡实、栗子等本身既是药物,又是食物,与米煮粥,香甜可口,无论男女老少皆啖之如饴。再如人参、黄芪、枸杞子、天冬、茯苓、苁蓉、山楂等补益之品,一旦入粥,其功尤胜。况且粥是日常食物,药味加减灵活,服食简便易行,长久服用亦可调补养生。

药粥养生,更有其他进补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由于药食同源,诸如山药、黄精、桂圆、胡桃、芝麻、绿豆、红豆、芡实、栗子等本身既是药物,又是食物,与米煮粥,香甜可口,无论男女老少皆啖之如饴。再如人参、黄芪、枸杞子、天冬、茯苓、苁蓉、山楂等补益之品,一旦入粥,其功尤胜。况且粥是日常食物,药味加减灵活,服食简便易行,长久服用亦可调补养生。

药粥制作,如何得法

药粥制作得法与否,不仅影响口味食欲,而且还直接影响其养生治病的效果。古人讲究择米、火候。李时珍认为粳米、籼米、粟米利小便,止烦渴,厚肠胃;糯米、秫米、黍米益气,治脾胃虚寒之泻痢吐逆。白居易有句云:“粥美尝新米。”煮粥之米,总以新米为上。煮粥火候尤当着意,分为大火、文火两种。火候不到则气味不出,太过则气味衰减。一般应先煮水令沸,然后入米,用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令其小滚以熬至熟。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自拟了煮粥的标准:“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煮粥用火,不可须臾离火,使粥始终保持微滚状态,这样可防止火大干汤或外溢之弊。

    

作者:钱瑜 

文章内容来源:《医食参考》

更多药食同源,食品安全,美食营养,疾病防治,减肥保健,长寿养生等专业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yishicankao(长按可复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