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书生饱受圣贤教诲,若能身居高位,自当尽心治理民生,这是本份。不过能像王阳明这般,治理民生井井有条,万民称颂;又可以跃马疆场,统帅千军万马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则殊为难得。看中华数千年文明史,文治武功双全者,那也是屈指可数,倘若再加上学问研究,“开宗立派”自成一家,那王阳明则是卓然独立,无人能比肩矣。 对军事热爱有家庭的影响王阳明有位叫王纲的六祖,这位王纲老先生堪称文武全才,尤其擅长相术,据说还曾在终南山道家赵缘督门下学过卜筮之法,可以说颇有点通天彻地的本事,在元末是颇有文辞声望的人物。 早年间还是闲云野鹤的时候,他就对还未出山的挚友刘伯温表露过心境:“老夫性在丘壑,异时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这话大意是我就是醉心于这样的生活方式,不大想去跟那些太世俗的人为伍。 不过王纲这种闲适并没维持太久,元灭明兴时,刘伯温向朱元璋举荐了王纲,时年王纲已经70岁了,碍于老友面子只得出山。朱元璋亲自策问治国之道,王纲的回答也让太祖十分满意,于是让他做了兵部郎中。后来王纲被派去平息潮州变乱,事成后在回京路上,据说被海盗杀害,他儿子王彦达由于没钱买棺材,只能缝羊皮包裹父亲遗体归葬于乡,朱元璋对此也没什么特别的表示。 这件事后王家的人都寒了心,但王家人对知识的重视并没因此而减弱。王家留下祖训世代耕读传家,而且所学的书有很大一部分是王纲亲自撰写的。能与刘伯温谈笑,而且自己又是身经百战,王纲所著之书必然少不了讨论阴阳兵法之道。而王阳明小时候便是伴着这些书成长的。 军事才能在幼年便展现王阳明自幼聪慧异常,若能专心走功名之路的话,或许能像他的父亲王华一样考中状元。但王阳明的性情反而是和他那位六祖王纲更为接近些,他对军事战阵有着天生的爱好。 王阳明在私塾上学时,不肯专心读书,他经常趁老师不在,带领同学们浩浩荡荡跑到学校外玩耍。游戏大多数时候是两派学生模拟打仗,每派都有自己特制的旗帜,由王阳明统一调度。常常是他一声令下,只见两派人马左冲右突,大呼小叫,变换阵形,宛若战场。 青年时期,王阳明开始从武艺层面跃进到研究兵法战事,“凡兵家秘书,莫不精究。”不仅如此,他还特别重视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每遇宾客,尝聚果核列阵势为戏”。这虽然也是于纸上谈兵,却大有助于理论的发展完善。 军事思想是心学的延伸王阳明所创的心学核心世界观是:天理即人欲,推翻了当时朱熹所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王阳明认为只要将“人欲”了然于胸,则世间万物皆可证,所以他主张通过内审,内视,内炼的方式,探索世间大道。 一个以“人欲”为研究对象,且有大有所成的人,面对宁王造反,土匪劫粮,鞑坦犯边这样的事,犹如一个成年人看着跑来跑去的小孩,任何步骤,死路,意外,杀招都已了然于胸。 后来在战场上所发生的事情,瞒天过海也好,攻其不备也罢,或用奇兵夜袭,或围而不打,这些战术,都是建立在王阳明对“人欲”的深刻理解基础上,所以总能切中敌人要害。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是流传最广的心学四诀,也是王阳明在思想、政治、军事、文化领域留下的毕生心血与荣光的最高概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