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胎瓷是瓷中珍宝
——曾力的博客:探索史前文明
30年了,还是觉得薄胎瓷最好,越品越有味儿。”年逾七旬的苏玉铭教授谈起自己心爱的历代薄胎瓷藏品,眉宇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事实上,薄胎瓷才是历代瓷匠追求的最高制瓷境界。因为薄胎瓷的制作难度最大、制作成本最高、成品率最低、档次最高,同时也是目前认知率最低、学术研究最薄弱的一个瓷种。”
为了让笔者有更直观的感受,他小心翼翼地从收藏室里捧出用精致锦盒保藏的几件明清时期薄胎瓷精品。
第一件薄胎瓷是一个直径30厘米的明代青花缠枝莲纹大碗,碗底青花款识“大明洪武年制”。该瓷器瓷胎采用手工拉坯,胎质细腻洁白,釉面青花发色清淡,青花纹饰局部有明显的晕散现象,铁锈斑深入胎骨,是明初洪武时期青花官窑制品。难得的是,这件大碗碗壁厚度仅有1毫米之薄,可谓“薄如蝉翼、轻如浮云。”碗底青花铭文“大明洪武年制”的釉色和老化程度,与碗面青花纹饰为同时期制作。如此说来,这件瓷器可以推翻《中国陶瓷史》对“薄胎瓷器”最早创烧于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至1424年)的结论,至少将薄胎瓷的烧造历史上延至洪武时期(公元1368年至1398年)。
明代“永乐年制”款青花釉里红双凤纹大碗
第二件薄胎瓷是一个直径30厘米的明代青花釉里红双凤纹大碗,碗底青花款识“永乐年制”。据苏玉铭教授介绍,明代永乐年间的薄胎瓷已经实现多样化生产,出现了甜白釉、青花、青花釉里红和粉红釉等薄胎瓷产品。该件瓷器是目前市面少见的明代永乐时期的青花釉里红薄胎瓷,也是目前发现的明代最早的青花釉里红薄胎瓷制品。在当年,釉里红瓷器的烧造难度、烧造成本远远高于青花瓷,成品率更低。碗面外侧釉面的双凤纹,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是一件皇家专用产品,因为明朝对凤纹器物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限定。所以,这件壁厚1毫米的青花釉里红大碗,无疑是官窑精品。
第三件薄胎瓷是一个直径30厘米的明代青花釉下五彩八瓣婴戏纹大碗,碗底青花款识“大明宣德年制”。该件瓷碗为八瓣外形设计,增加了加工难度。苏教授认为,薄胎瓷在修坯过程中往往需要反复消磨近百次,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整到蛋壳一样薄的程度。在修坯的关键时刻,任何一刀的闪失,都可能使得坯破器废,前功尽弃。大碗八瓣造型柔美,更能体现成品的珍贵。此外,现在通常对青花五彩的认知,是以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结合的瓷器烧造技法。但这件瓷器是釉下的青花与五彩共烧的官窑,实在罕见难得。
仔细推敲上述三件明代早期薄胎瓷大碗的直径都是9寸,估计是暗合“九五之尊”寓意,暗示专属皇家用品,这也是今人破译古人有意存留的文明密码之一。
第四件薄胎瓷是一个直径20厘米的明代青花矾红五龙福山寿海纹大碗,碗底青花款识“大明成化年制”。这是一件正烧的瓷碗,碗壁厚度不足1毫米。按照苏玉铭教授的研究,从明代成化年间开始才有了正烧薄胎瓷器,之前的烧造工艺都是覆烧。这可从碗沿的施釉情况证明:明代洪武、永乐与宣德时期的薄胎瓷碗碗沿没有施釉,有明显的覆烧痕迹。
清代“乾隆年制”款珐琅彩花鸟大碗
第五件薄胎瓷是一件清代珐琅彩鹌鹑菊柿纹碗,碗底印绘深褐款识“乾隆年制”。据考证,珐琅彩瓷始烧于清代康熙年间,兴盛于雍正、乾隆年间,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这件珐琅彩薄胎瓷画工精细,制作优良,属于清代官窑产品。
品评完明清时期各具特色的薄胎瓷之后,苏玉铭教授说:“其实,中国历代都有烧造薄胎陶瓷的传统,只是由于东西太珍贵了,历代藏家都不愿意轻易示人,所以薄胎瓷才很少为世人所知。尤其是明清时期的薄胎瓷官窑制品,更难见到。能够亲眼见到古代薄胎瓷已经是有眼福了,何况自己能够收藏到几十件明清时期的薄胎瓷精品。明代永宣时期的薄胎瓷是最珍贵的,因为那时已经拥有了成熟的二元配方制瓷工艺,可以烧造大器不变形,胎土白细通透,画工娴熟洒脱。另外,古代薄胎瓷存世量稀少,未来的增值潜力很大。薄胎瓷过去是官窑极品,未来仍然会是瓷中珍宝。”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