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定律之阴阳定律

 伟天英 2017-05-11

阴阳定律内容: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立、阴阳同根

中华定律之阴阳定律

太极阴阳图

出自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2.《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起源

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最早的阴阳,就是白昼与黑夜,而且昼夜交替,使古人产生了阴阳可以互相转化的认识,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意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它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

内容: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立、阴阳同根

1.阴阳对立

阴阳对立。在阴阳对立统一是太极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太极发展的必然结果。命书言:寒虽甚,要暖有气,暖虽至,要寒有根,则能生成万物。若寒甚而暖无气,暖至而寒无根,必无生成之妙也。是以过于寒者,反以无暖为美。过于暖者,反以无寒为宜也。盖寒极暖之机,暖极寒之兆也,所谓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此为自然的不变法则。

2.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和阴阳消长。《易经》曰“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归根结底都是阴阳的作用和转化之序。这里我们首先从四象和五行的角度来阐述。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是五行循环永远不能打破的循环规律。从四时上看,春夏秋冬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则,春天以后必是夏天,到大暑则阳气旺极必会转阴,就是秋天,秋天以后必会是冬天,这也深刻揭示了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

3.阴阳相倚

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既《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

阴 为寒,为暗,为聚,为实体化;阳 为热,为光,为化,为气化。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冲气以为和。阴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周而复始的。

4.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阳在阴不息,阴在阳不离;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天地配之以阴阳。所以说阴阳互根。只有阴阳调和方能万物而生。春夏秋冬四季往复循环,任何时候都不会单独存在,寒极暖之机,暖极寒之兆也,所谓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此乃天地自然之理也。任何事物地发展变化,都不是孤立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矛盾的解决就不会有发展变化,这一矛盾对立统一的理论是唯物辨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

各种事物的阴阳

1、山,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2、日月,日为阳,月为阴

3、昼夜,昼为阳,夜为阴

4、寒暑,暑为阳,寒为阴

5、季节,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6、男女,男为阳,女为阴

7、夫妻,夫为阳,妻为阴

8、生死,生为阳,死为阴

9、上下,上为阳,下为阴

10、左右,左为阳,右为阴

11、内外,外为阳,内为阴

12、动静,动为阳,静为阴

阴阳定律的影响和应用

第一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太空、天地的生成和变化。

中国古典哲学以及相关宗教都坚定地认为:太空从无极世界产生以后,首先表现为在混沌状态,然后清阳上浮为天,浊阴下沉为地,所以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现代物理学研究得到的成果是时空产生以后,基本粒子进一步形成物质粒子原子、分子,然后产生物质,物质之间不断地作用和聚合从而形成星体。这种研究成果是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延伸和继续。也是对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特别是阴阳理论的肯定。

第二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万物运行的法则。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阴阳的影响和作用是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也是推动事物变化的源动力。没有了阴阳的作用和影响,或者说这个世界阴阳完全中和,就会回归到零时空的无极世界。利用在人体上,《黄帝内经》中就说:“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第三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生命变化规律。

生命属于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的一个子集,所以说生命的变化规律必然服从自然的变化规律。中国古代用生、长、收、藏来说明生命的变化形式和过程,而推动这一过程实现的原动力就是阴阳。阴阳之间的影响和作用而生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阳为生发,阴为消杀。所以组成了四象的“生、长、收、藏”。

第四点,阴阳理论也是用来阐述人类社会变化的根本规律。

因为人类社会是属于自然和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它的发展和变化必然同样遵从自然和生命的规律。也因此,著名的易学大家邵庸就利用四象阐述了中华几千年社会变化规律和过程。

综上所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与具体科学:阴阳与量子论、二进制、引力波

波尔的量子论与中国古典哲学的阴阳思想

现代著名物理学家,被称作量子论之父的波,于1937年来到中国,波尔在研究中发现物质在原子层次上具有两重性,它表现为粒子与波,通常把电子看成粒子,但是,当一束电子通过狭窄的缝发生衍射时,却表现一束光波,这种物质与辐射的两重性引人注目,由此引发了许多量子公案,导致了量子理论的阐述,波尔认为物质是以看来互不相容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就是如此,这就是著名的波粒二象性。

阴阳定律和中医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来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我国古代医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对这些正反现象,中医用阴阳来加以概括 ,可分为阴证、阳证、阴虚、阳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关于阴阳如下: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从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阳与二十四节气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而二十四节气也蕴含阴阳思想。

阴阳之间的影响和作用而生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象对应四立。少阳是立春,老阳是立夏,少阴是立秋,老阴是立冬。中华定律之阴阳定律

阴阳与二十四节气

总结

总之,阴阳首先是自然界存在的两种对立统一的能量,形成具有对立统一性质的两种粒子,这种具有对立统一性质的两种能量和粒子是促使自然界万有包括人类的生、长、收、藏变化规律的充要条件。中华先圣们通过上观天文、下察地理,对自然阴阳的观测、总结、归纳、提炼而形成易学,并通过对易学阴阳的发挥应用于医学、军事学、哲学和预测学等居多领域。国学(医、天文、地理、数术、哲学乃至各家经典)无不以此为基础,并深刻影响了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