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最终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 清代前期,百废俱兴,书坛发展平平,主要是对晚明书法风格的延续和继承;及至清代中期,国定民安,文人墨客向古代传统书法文化的追寻逐步深入,使得篆隶书体的复兴步伐加快,此时的书坛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的局面;晚清时期,倡兴碑学,许多书法家深入实践、各取所长,使书法与碑刻更好的融合,两者均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此时,“福文化”仍是书法家笔下常见的主题。许多文人墨客将“福文化”融入书法,通过“写福字”、“碑刻福字”等形式来祈福,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今天,小福选取了清代几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书法家,带您一起欣赏一下他们笔下的“福”字! 金农
金农,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其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书、隶书体势,时称“漆书”。金农的行书和隶书均有着高妙而独到的审美价值,用笔率真,点画浪藉而笔墨醇厚,透出苍逸稚拙之趣。此“福”字风格规整,笔划沉厚朴实,结构严谨,有磅礴的气韵。
桂馥,清代书法家,精于考证碑版,以分隶篆刻擅名。桂馥的书风质朴平实,笔墨技巧应规入矩、结字平实,颇得汉碑风骨。此“福”字工稳淳朴、厚重古拙。 邓石如 (左右滑动可查看多图)
邓石如,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邓石如一生精研书法篆刻,而以篆书的成就最高,其篆书融合了汉碑婉转飘动的意趣,字形方圆互用、姿态新颖、笔力深雄。他笔下的“福”字,笔力遒练、体势沉着、骨力坚韧,用笔灵活而富于变化。 陈鸿寿 (左右滑动可查看多图)
陈鸿寿,清代书画家、篆刻家,书法长于行、草、篆、隶诸体。其行书峭拔隽雅,隶书清劲潇洒、结体自幼。他笔下的“福”字用笔谨守古法、苍茫浑厚,意境简淡而又不失雄浑。 何绍基 (左右滑动可查看多图)
何绍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其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各书体熔铸古人,自成一家。何绍基的小楷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骏发雄强、独具面貌;篆书笔意纵逸超迈、醇厚有味。何绍基的“福”字气势磅礴、酣畅浑厚。 莫 友 芝
莫友芝,晚清金石学家、书法家。莫友芝精于书法,为有清一代十大书法家之一,而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篆书。其运笔舒徐流走、遒丽厚重、结构有致,风格平和简静、气宇轩然。此“福”字风格高古、喻巧于拙、气象浑穆。 杨沂孙
杨沂孙,清代书法家,其书法融化欧、赵为一体,尤精小楷。杨沂孙推崇邓石如,但视野更开阔,并未局限于对“邓派”的学习和模仿,其书法成就高于多数同代的书家。此“福”字刚柔并济、方圆并用,醇和而又不失典雅。 钱冰 钱冰,书法仿学明代董其昌,运笔凝重、结构质朴。此“福”字运苍劲简洁、自然沉着。 杨岘 (左右滑动可查看多图)
杨岘,清代书法家、金石学家、诗人。“杨隶”用笔方圆兼用,方笔棱削、圆笔轻细、行笔猛提,犹如锋催剑折。“杨隶”的结构严紧而又舒展,字形扁方、间架工整。他笔下的“福”字,结构疏密匀称、笔划错落有致、笔意内涵充实,形宽而气紧。 吴大徵 (左右滑动可查看多图)
吴大徵,清朝著名的金石考古学家,精于篆书。其书法功力甚深,篆字工整精绝、规矩整齐。他笔下的“福”字,渊雅朴茂、劲骨丰肌,既有高古的气概,又不失灵动畅达。 “福”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着华夏儿女最美好的寄托和希冀。了解更多的“福文化”,欣赏更多的“福”字书法,就请大家继续关注恭小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