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三喜养生课堂:为什么“冬病夏治”有奇效?

 培训班背包 2017-05-1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防病意识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身体健康与自我保健。

近年来,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方法、手段日益受到青睐,绿色食疗盛行天下,保健推拿流行世界,足底按摩风靡全球,这些都足以说明人们对于自我健康的重视,而“冬病夏治”则是近年来一种更为重要、更为神奇、也更为古老的中医治疗或保健方式。

提起“冬病夏治”,一部分人已有尝试,一部分人似曾听说,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就是一头雾水。其实冬病夏治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具有很多的自身特点及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三伏贴就是一个代表性的手法。

王三喜养生课堂:为什么“冬病夏治”有奇效?

简单地说,“冬病夏治”就是在夏天的时候治疗冬天的疾病。所谓的“冬病”,是指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症状容易加重的疾病,如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咽炎等疾病;“夏治”则是指选择在炎热的夏季之时,主要通过若干疗法如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刺激穴位及药物的渗透吸收,起到疏通经络、健脾益肺、温阳补肾的作用,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抵抗力,扶正固本,从而减少和减轻“冬病”。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根据气血在不同节气的运行变化,并依此制订出传统的治疗方法。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如果选取穴位敷贴的方法,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王三喜养生课堂:为什么“冬病夏治”有奇效?

如果在缓解期服药治疗,能够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一般说来,“三伏”并不是什么大节气,它属于“杂节”,但我国老百姓极为重视这个不是大节气的节气,民间流传“三伏进补”、“冬病夏治”、“夏练三伏”等谚语和风俗。从入伏第一天起,就意味着一年中气温最高、天气最热的三伏天正式登场。人们常说“热在三伏”,因为进入伏天后,地表温度变高,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热量积累达到最高峰,天气也就最热了。

现代流行病学表明,人类疾病的70%与环境有关。《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就有“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记载。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界的生物受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候变化的影响,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物候演化规律。

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影响着人类,在人体也表现出生、长、收、藏的生命活动规律。自然界反复无常的变化、太过或不及,人都会受到影响。如阳虚体质患者,易在秋冬季节感受寒邪,则可于春夏两季助阳气生发,给予适当的养阳之品,药物之阳借助机体升发之阳而起到抑阴补阳的作用,从而使阳虚体质得到纠正。

夏季三月,从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到小暑、大暑,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之时,人体阳气发泄,新陈代谢旺盛。天阳下济,地热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会,华实繁茂。

冬病夏治的时间往往选择在三伏天,因为三伏天的“初伏”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中伏”是第四个庚日,“末伏”是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庚日在五行中属金,肺也属金,所以肺部疾病在庚日疗效最好。

“冬病”的产生多为寒湿阻滞经脉、气血不通所致。《灵枢·经脉》说:“经络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王三喜养生课堂:为什么“冬病夏治”有奇效?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汇集点,而“三伏”又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人体皮肤温度、湿度最大,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弛,毛孔最为开放,此时选取特定的穴位进行敷贴,所贴药物最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发挥药物的“归经”作用,对相应的脏腑起到扶正祛邪的效果,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冬天发病次数,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