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简称。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所以由其合成的甲状腺激素水平过高,从而导致机体代谢紊乱引发多种症状。现代医学对于甲亢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没有明确的说法。然而,对于中医来说,甲亢属于厥阴和少阳病范畴,针对甲亢的临床表现,分析其对应的中医机理并总结其相对应的治疗思路对于缓解此类患者的病痛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甲亢的主要临床表现按脏腑来说,有一下几种:
心:心悸、气短、严重者出现心衰,焦虑、易怒、失眠。
脾胃: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消谷善饥,体重减少。
肺:乏力、皮肤潮热、怕热。
肾:女子月经减少或是闭经,男子生殖力减弱。
肝:甲亢重症出现肝功能的损伤,或是肝大。
另外,甲亢病人还会普遍表现出现甲状腺肿大和突眼症等症状。
总体来看,上述症状都表现出“阳”象,即气机外散而不能收敛。整个疾病的重点在于厥阴和少阳,整个病程大体可以总结为:肝气郁滞——>肝郁生风、化火——>右路三阳之气不能敛降——>外张之阳不断消耗精气——>最后精气俱亏,这是甲亢整个疾病过程的一个病机变化。甲亢的病人随着病情的发展,后期大都会出现甲状腺功能降低的表现,即所谓甲减,表现出淡漠、乏力、恶寒、纳少等“阴”象。由以上分析可见,甲亢的源头和核心都在肝,发展到不同的程度,涉及多个脏腑。针对具体脏腑的分析可以这样理解:
1、木气升达顺畅,化生心气,心气敛降,化生相火;木气郁滞,相火不降,心气不敛,发生心悸;肝气郁滞,心气就不能开达,出现多疑、焦虑的心理问题。
2、木气不畅,克犯脾土,以致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形成腹泻。甲亢病人出现的腹泻一般都是在饭后。原因在于食物进入肠胃后,增加了脾胃的负担,使得本来就受肝气克犯的脾胃更加不堪重负而出现了清气下陷的状况而表现为食后腹泻。
3、肝经的巡行是“夹胃属肝络胆”的,肝气郁滞化火,郁阻在中土,胃火偏旺,常有饥饿感,出现消谷善饥。
4、肝气郁滞升达不利则右路肺气不能敛降,因而金水不能收藏,因金能生水,故肾精不能得到足够的收藏;另一方面,由于三阳不降,阳气长期的外张,消耗大量精气,肾精由此也会逐渐耗损,长此以往,女子的经血变少,男子的生育能力就会降低。
5、从甲亢的大“象”来看,阳气外张,由于郁滞而导致的阳气外张不能潜敛,这也应了眼球外凸、甲状腺肿大不能收敛的“象”。
因此,甲亢的总体治疗原则就是舒达肝郁,收敛阳气。实际治疗的顺序常是先收敛阳气,再舒达肝郁。先不让身体消耗过多,有精气的敛藏,再逐渐的生发。等待脉气较为通畅,就需要填补肾精,只有肾精充足,木气升达有资源,才能根治。
在这里,用在右路收敛阳气的药有知母、石膏、牡蛎、麦冬、人参、黄芪等。用在左路生发阳气的药常有川芎、生麦芽、柴胡等,桂枝在甲亢临床表现典型的时候慎用,不太适合大量使用,如果大量使用,可能左路郁滞还没有打开,右路相火更加的旺盛。肝气郁结严重的话就可以用一些活血破瘀的药物,比如桃仁、鳖甲之类。
以上就是从中医角度对于甲亢这个病的一个简单的认识。下面简要介绍本人的一个病例来从临床的角度理解甲亢。
我治疗的一个女病人,39岁,甲亢一年半,用西药断断续续治疗了半年,之所以断断续续,是因为她一吃西药就出现全身瘙痒的情况。治疗甲亢的药物基本原理是抑制甲状腺功能,从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生成。从中医的角度看,这是抑制木气的生发,来减少风象的产生。古代有人把“痒”称为“小疼”,也就是说“痒”同样是一种阳气郁滞不能生发的象。我见到她时,她中等身材,两眼突出,语速很快,坐在那里比较慌张,而且气势比较“冲”,平时心悸,爬三层楼就会觉得非常累,口渴严重,喜欢喝凉水,吃2-3碗米饭才刚刚饱,饭后即刻大便。停经两个月了。晚上睡眠很好。我询问了她的发病经过,知道她是生完孩子突然得的甲亢,生孩子之前全年都不感冒,工作十分忙碌,属于女强人。舌红少苔,两手脉六部浮大而疾。而且那种脉象,就像是我们冬天的暖水袋灌了一半的水一样,暖水袋表面是软的暖的,但是里面明显觉得不实,气“张”精亏。先得让脉气弱下来,起码这个暖水袋给它放放气,让它“实”一些。毕竟,精的填补是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治疗上给她开的第一次张方就是单纯的小柴胡汤,吃了一周后,两手脉气不那么张了,问她症状,觉得各方面稍微好一点。当时我想,升降都有问题,虽然这个病核心在肝,但当时六部脉张,干脆提纲挈领吧,从中焦入手,第二次给了她小柴胡和白虎加人参汤。石膏用了30克左右,知母用了10g,粳米买不到用高粱代替的。又吃了一周,心悸和乏力明显好转了。两手脉又收回来一点,这个时候显示出左关脉有郁滞和弦象来了。后来就给她改了柴胡桂枝鳖甲汤的变方,当时给她看病是夏天,没有用桂枝。这个方子随着她身体的变化加加减减,天变凉之后脉的弦细象更加明显了,这时开始给她加桂枝3g,现在脉气比较流通了,主要是给她温固脾肾。她现在眼睛收回去很多,以前纹的眼线又看到了,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脉显示除了细弱的象,尤其是尺脉还有点下陷,还在治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