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位建筑师一定是天上下来拯救无聊人类的

 hongzhuanyidui 2017-05-13


一幅儿童随意涂抹的水彩画


百水先生的全名叫弗里登斯莱希·洪德特瓦瑟。因其发音很像德语的100,加之他对大自然极端的推崇与喜爱,便为自己改名为百水。



这位1928年生于维也纳的艺术家。他从小生长在工厂区,黑灰的色彩极大地刺激了他,使他在一生的创作中都使用鲜艳明亮的色彩来遮盖儿时的记忆,也使他在追求自然主义风格时走向极端。他的绘画作品色彩鲜艳明亮,充满了天真、快乐。


 


百水的绘画作品、环保主义理想、 哲学观、建筑外墙造型、邮票设计、旗标、服装等等艺术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他内心的那股难以压抑的、有时甚至令人讶异的艺术见解。


在百水先生的心目中,建筑并不是建立在对自然的破坏之上的所谓再创作,而是对生活接近于本色的完善和补充。 


 


观看百水的建筑楼房,更像是在欣赏一幅儿童随意涂抹的水彩画。


各种颜色的涂料被一块、一块地粉刷在大楼的外墙面上,还有的部分像是忘了涂色,任砖头、灰泥和瓦片裸露本色。


每个色块之间,都有不规则的线条相隔,给人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感觉。

仿佛走在暗夜森林,一股神秘的力量吸引着我们~



孩子般的快乐是无法被抹杀的,阳光沙滩还有外婆的澎湖湾~



沉稳的大地色,包容着我们漂浮而又不安的心灵,让我们就闭上双眼幸福的小憩~



 

百水先生在奥地利设计的几处建筑包括:森林螺旋城,百水公寓、维也纳艺术馆、维也纳远程供热中心(垃圾焚烧厂) 。


森林螺旋城


 达姆施塔特“森林螺旋城”是位于市中心旁市民公园区的一大亮点。这座建筑称得上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典范,它不是以牺牲自然或人类的利益为代价而建造的,而是实现了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共12层,有一个榉木,枫树和椴树的花园天台,自然特征的景观都展现在这个大楼上。



百水公寓


百水公寓——建于1977年,起初是维也纳市政府为低收入家庭建造的福利房。



百水楼房的特点十分明显:第一,它给人以“奇形怪状”的感觉;第二,它到处绿草如茵。百水先生自称这是一座自然与人共存的建筑。


看百水屋,更像是在欣赏一幅儿童随意涂抹的水彩画。外墙面上,红、蓝、黄、紫、桔红,大块大块鲜艳的颜色拼在一起,让人目不暇接。



’地板是用彩色的方砖铺成的,墙也用涂料涂成各种颜色。还有的部分像是忘了涂色,任一段段砖头或是只涂了灰泥的墙裸露本色。



或许觉得缺少了一点绿色,所以百水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一个小型公共社区的需要,努力体现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在所有的平台、晒台上都种上了树和灌木,整个楼里现在有大约250棵树,仅种树用的土就用去900吨。



于是从房顶、晒台边、窗户里竟冒出一棵棵的树来。这就是百水屋最大的特色:艳丽的色彩,拒绝直线和回归自然。


垃圾焚烧厂


作为艺术家的百水先生也是个生态学者。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百水先生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设计出如此多的生态建筑形式,其实他探求的是“回归自然”的生存理念。



维也纳远程供热中心——1992年维也纳市内建起了一座垃圾焚烧厂,这个垃圾焚烧场充分体现环保意图变废为宝。维也纳人有意避开“垃圾”这个字眼,按功能命名它为维也纳远程供热厂。


百水先生主动请缨,但建造当时亦受到很多反对的声音,原因不是人们怕它污染周边环境,而是觉得它的外形太独特,一时间接受不了。可百水先生亦是一个倔强之人,大家不喜欢、不相信我能做到,我就做给你看。




结果,这个欧洲最大的垃圾焚烧厂最后成了环保工业的模范单位,它除了有效处理垃圾外,还同时利用垃圾制造热能,为它周边的住户免费供暖。


维也纳艺术馆


维也纳艺术馆——与百水公寓比邻。一层现在有商店和咖啡厅,二楼和三楼收集和陈列着百水先生在各个时期的作品,还有很多记录他创作的珍贵照片。4楼是其他艺术家的展览。

 


奥地利人常说,恐怕是因为上帝觉得世界上的房子都太千篇一律了,所以让百水先画出一幢房子,然后再由建筑师照着盖



百水先生设计的建筑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窗户的外型都是不重样、不规则的,用他的话来说,只有这种不同款式、不同色彩的设计,才能让窗户在建筑中“跳起舞来”,才能营造出健康、有生命力的建筑。 



但2000年,百水搭乘豪华油轮“女王马丽二世号”游历太平洋时,由于心脏病突发而与世长辞。他的遗体被送至其生前在新西兰购置的一块土地,安葬在一个叫做“幸福亡者花园”中的一棵黄白杨树下。



-END-


小A说“永远缅怀这为童话建筑大师”


小A综合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