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子要跳楼,爸爸说你才没这个胆,央视《镜子》纪录片给家庭教育当头一棒

 在路上随缘 2017-05-15

500多个经典故事任意听


近段时间,被央视的一部热播纪录片《镜子》刷屏了,说的是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的故事。

 

我对改造孩子的特殊学校,向来没有任何好感,这部片子或许说的是,孩子们如何被大人折腾的故事吧。

 

但我认真看了一遍之后,我震惊了——这所特殊学校,真正想要改造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虽然他们给“问题少年”安排了81天的训练营生活,但是也在跟家长反复强调,6天的家长课程是最重要的,不来上课,就把孩子接回去!

 

即便是这样,有些家长还别别扭扭地不想去。有个爸爸面对电话那头严肃的老师,还嬉笑着说,我要招聘,要应聘别人,不可能把工作推掉,校长说我不去的话,孩子问题还会更严重,我根本就不相信,不可能的事情……

 


等到他们都坐在课堂里,听见上课的心理咨询师说了一段话,这些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才开始低下头沉默。

 

在这个社会上,做律师需要执照,开车需要考驾照,可是做父母却不需要拿证,我们就这么做了,而且一做就是一辈子,甚至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需要学习的。

 


是啊,“问题孩子”的背后,通常都有至少一位不曾学习过如何当父母的“问题家长”。这些不主动学习的家长,几乎都会在育儿过程遇到这三类问题。

 

01

不懂与孩子沟通

 

孩子小的时候,对父母依赖信任,大小事都愿意跟父母分享,可是,随着孩子慢慢大了,在父母面前越来越沉默,彼此的沟通也越来越不顺畅,甚至开始猜疑,不信任。

 

在纪录片里,一个叫张钊的高中生,因为早恋、辍学,父母把他送到了训练营。

 

张钊描述平日和父母的相处,是这样的一个场景:“我爸笑的表情很少,和我在一起,除了看电视就是看电视,学习压力大,向他们倾诉时,得到的回应是‘学校几千人都受得了,为啥就你受不了’。”

 

 

质疑否定的话语,犹如泼了一盆冰冷刺骨的水,浇灭了孩子沟通的欲望。

 

不能好好沟通,父母和孩子之间非常容易出现信任赤字。

 

当训练营老师指出孩子不是因为早恋问题不上学时,父母同时摇头摆手说,他肯定是骗你们的。

 

儿子说想要跳楼,父亲居然有点蔑视地说,他没这个胆

 

可怕的是,说出这样话的父母,都是自以为非常了解孩子个性的父母,却从来没预料到,孩子也学会了用完全一样的方式去看待父母。

 

有些参加完家长课堂的父母,跟老师说,以后会好好跟儿子沟通,但当老师把原话转述给孩子,孩子却一脸轻视:“他们四十多岁的人,脾气是说改就改的吗?”

 

本来应该无话不谈的一家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沟通的桥梁已经彻底断裂了。纪录片里的特殊学校,用了非常多的方式,帮问题少年和问题家长之间,重新搭建这座桥梁。

 

给爸妈写信,给爸妈演讲,对着爸妈喊“我爱你”……或许能唤醒彼此心中柔软的那一小块位置,可毕竟,这么多年积攒的问题,很难一朝一夕就能解决。

 

假如时光能够倒流,这些大人会不会在孩子刚出生时,主动拿起书本,去探索,去学习,去反思,到底如何做父母?

 

本来父母和子女之间就隔着长达二三十年的年龄差,成长的时代都不一样,在观念上太容易存在差距。如果父母不学习,两代人的差距也会越拉越大,无法沟通会成为必然的结局。

 

02

 无法遏制控制的冲动

 

不学习的父母,大都是凭着本能、经验、习惯来养娃的,而这些经验和习惯大多来自于各自的原生家庭。

 

每个人的原生家庭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凭本能、习惯去爱,其实也在无意识地传递着你曾经所受的伤害。

 

比如“问题少年”家明的故事。

 

家明爸爸小时候日子过得苦,上大学前,没喝过牛奶,没穿过皮鞋,他的人生信条是,只有努力读书才会过上好日子。

 

他这些年所吃的苦、受的伤害都变得理所应当,所走的路也成为了他的世界里,唯一正确的那一条。

 

他凭着经验和思维习惯,把自己认为正确无比的人生理想都强硬灌输给孩子,孩子不想听,他就对孩子进行360度无死角地掌控,认为这是为孩子好。


 

孩子提出想去做流浪歌手、当背包客、去画画时,他说NO,考大学才是正道。

 

孩子想骑自行车去远一点的地方,话都还没说完,就遭到了拒绝。

 

孩子喜欢猫猫狗狗,刚买回来,转身就被丢了。

 

如果他不这样做,孩子很有可能滑向失控的那一面,那是他无法承受的。

 

其实所有的父母,天然有着想要控制孩子的冲动,听话顺从的孩子,养育起来最轻松,最省力,遇到的问题也最少。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忘了自己其实是在养一个“人”。当孩子真的有了自己的思想、主见,再也不怕你的高压和拳头时,你的控制能发挥的作用就越来越小了。

 

如果从一开始,就能通过学习和觉知,把控制的冲动化为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这些孩子还会走到被逼得想要跳楼的那一步吗?

 

03

 面对亲子冲突无计可施

 

青春期的孩子,浑身上下充满着旺盛的精力,他们的力量比幼年时期大了十倍,再也不是你吼两句,打两下,就能够乖乖屈服的儿童了。

 

纪录片里,张钊因为早恋的问题,和指责他的父母起了冲突。结果他把父母赶出了家门,给门上了保险,彻底不让父母进屋。

 

这对父母战战兢兢地在别处住着,根本拿儿子毫无办法,只好请了特殊学校的老师,要把孩子接去特殊学校。

 

张钊看见特殊学校的老师和教官,绝望又愤怒,恨不得要磕死在墙上,还和教官大打出手哭喊着:“你们行啊,把我送去那样的学校,你们行啊,你们要把我送那儿,我就磕死在这里……”

 


父母也只能在一旁看着,无话可说。

 

如果不是这所特殊学校干涉,或许就与社会新闻里,不是孩子自杀就是孩子把父母杀了的人伦悲剧,也相差无几了吧。

 

有些父母看了纪录片,可能会暗暗庆幸,自己的孩子情况没那么严重、极端,可是,所有孩子与父母的问题,都不是一下子爆发的,都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小时候,他哭着喊着不要这不要那,你要么压制,要么妥协,长大了,他哭着喊着要杀要剐,你还是要么压制,要么妥协吗?

 

会学习的父母,总是有很多教育的小心思和大计谋的。学习是一场不断思考,不断自省,不断觉察的过程,也是一场重新认识自己,了解孩子的过程。

 

连岳曾经劝慰那些在问题家长管教下,煎熬着成长的孩子:

 

你现在很痛苦,痛苦得想死。我很理解,这是十多年积累的委屈,你真的对父母不再抱希望。这,其实是你人生的新起点,你终于意识到,你不必追求取悦父母了。


如何开始人生的新阶段?很简单,再熬几年。

 

死亡并不稀缺,按配额,人人最终得到一份,熬过四五年再看看。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变成这样,那就在你的惯性思维中浑浑噩噩做父母吧。

 

PS:镜子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没有看过的亲可以在wifi环境下,好好观看一下,希望能有所收获。

 

《镜子》第一集


《镜子》第二集

 


《镜子》第三集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