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后的京胡大师-燕守平

 崇文球球z0a3su 2017-05-15

 

“京胡圣手”--燕守平


燕守平,男,1941年生于江苏,徐州人。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奏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5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市戏曲学校。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杜鹃山》一剧的伴奏成功享誉全国。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京胡研究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特聘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曾为多位京剧名家操琴伴奏,参加演出的剧目有几百出之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戏迷、票友、琴票和专家誉为“京胡圣手”。


燕守平京胡演奏生涯50周年交响音乐会



 

 聪慧少年京城入丝竹
  京胡,俗称胡琴,属于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弓弦乐器。我国古代,把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通称为
“胡”,因此,胡琴是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随着“四大微班”进京,产生了京剧这个剧种。为了区别于其它剧种,大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称其为“京胡”。
  在京剧发展的历程中,京胡演奏人才辈出。从早期的“四大名家”梅雨田、孙佐臣、陆彦庭、王云亭等老先生起,到京剧发展鼎盛时期的名琴师徐兰沅、赵济羹、杨宝忠、王瑞芝、李慕良、沈玉斌、何顺信等先生,以及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一批新秀,他们在虚心继承传统京胡演奏艺术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大胆探索,成为京胡演奏艺术的集大成者,燕守平就是这样一位承前启后的京胡演奏大师。
  燕守平出生在江苏沛县一个农民家庭,他还未出生时父亲便因劳累过度患上重病,离开了人世。燕守平一来到人世便早早地体会了人生的辛酸和苦涩。在他四岁那年,母亲带着他和哥哥投奔到京城一位远房亲戚家。
  1952年春天,北京私立艺培戏校(北京戏曲学校前身)招生,规定被录取考生免交学费和伙食费。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刚满10岁的燕守平来到考场,经过考官层层面试,燕守平顺利考取戏校并开始了从艺之路。
  那时的戏校有三个月的试读期,过了这三个月如果老师觉得你不行就会让你退学,燕守平是个要强的人,他可不想被退回去,所以学习很刻苦。虽然老师讲的内容,他并不完全明白,但是仍然认真地听,用功地学,三个月过去了,燕守平考了第一名。老师们很喜欢这个家境不好,但是颇有志气的小男孩 
  解放初期北京艺培戏校的校长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副校长是梅兰芳先生的琴师徐兰沅老先生,教师队伍名师荟萃,其中为燕守平开蒙的老师,是著名的余派老生余叔岩的琴师沈玉斌先生。
  少年燕守平一进学校,沈玉斌老师就给他开昆曲课,先学笛子,再从唢呐、海笛、月琴、铙钹入手,继而弦子、大锣、板鼓,最后专攻京胡。沈玉斌先生虽是前辈名琴师,但是他只教燕守平月琴、笛子等,不教京胡,而特请沈玉秋、靳文锦和杨宝忠先生为燕守平传授京胡艺术,请关占奎、方立善先生教他司鼓和打击乐。这种精心设计的教授法使得燕守平全面掌握了京剧伴奏乐队里几乎所有的乐器,被称为“六场通透”的神童。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燕守平在戏校学习异常刻苦。老先生们喜欢说“刚学的都就饭吃了”,燕守平每次学完琴回家都先不吃饭,就怕自己忘了,反复背熟了才敢吃饭。他经常是一个人从早晨练琴到晚上,夏天他把自己关在屋里练,汗水浸透衣裳,滴在地上,可以看到一片湿,他要练到手不发粘;冬天在院子里练,要练到浑身冒汗,手不发僵。
  琴师最重要的课程是必须娴熟演奏京剧的各种曲牌,经典曲牌小开门、柳摇金、夜深沉等,他练了不知有多少遍,手上磨出一层厚厚的茧子。更重要的是他特别注意多接触演员,不论生旦净丑,也不论张派、李派,只要找燕守平调嗓,他从不摆架子,二话不说,欣然操琴就开始伴奏。通过这种多方面接触唱腔的伴奏实践,提高了他的舞台应变能力,所以他日后不论给谁伴奏,都能及时应变,运用自如。
  曾经为谭鑫培、梅兰芳伴奏的琴师徐兰沅先生任艺培戏校副校长后,沈玉斌先生又把燕守平郑重地推荐给徐兰沅校长,燕守平又得到这位京胡大师的真传。而且他一有机会就往那些大师家里跑,比如给张君秋先生拉琴的何顺信先生家里就没少跑,何先生也经常去看燕守平的演出,然后主动给他说戏。何先生身体不好时,就让燕守平给张君秋先生伴奏,在拉《三娘教子》的时候,张君秋先生就说,这个哭头不是悲伤,是表达三娘内心的委屈,不要拉得那么痛快,要拉出委屈的情绪来。拉梅派时,梅兰芳的琴师姜凤山先生就告诉燕守平:“别加那么多零碎,要干干净净,大大方方。”
  燕守平到北京京剧团工作后,又陆续得到余叔岩、谭富英的琴师王瑞芝、马连良的琴师李慕良、裘盛戎的琴师汪本贞、李少春的琴师沈玉才等各位名家的教诲。
  燕守平这样的师承是得天独厚的,正如北京戏校校长孙毓敏所言:“像他那样刻苦练功,超极限地进行长期训练的现象希望后继有人;可是像他那样得到过那么多大师真传的事情,不可能发生了。”好的老师加之勤奋和天赋,而且还赶上了“京剧黄金时代的尾巴”,这种特殊的艺术人生造就了燕守平这个“最后的京胡大师”。
  弦歌穿云京胡演奏会
  京胡伴奏艺术,对于京剧的不同行当、不同流派的唱腔区别很大,无论是“四大名旦”梅、程、荀、尚,还是“四大须生”谭、马、杨、奚,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伴奏特点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出戏的唱腔,在不同演员唱来也有所不同。同一演员唱同一出戏,在不同的时间唱,其唱腔和伴奏也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琴师掌握各行当、各艺术流派的不同艺术风格和演唱特点,这样才能做到伴奏与演唱达到珠联璧合。
  燕守平从戏校毕业后留校任教,他除了培养学生,还为京剧教学观摩课上的老师伴奏。当年活跃在梨园舞台上的京剧名家如郝寿臣、马连良、叶盛兰、张君秋等先生的课程大都是由燕守平操琴伴奏,能够为这些京剧艺术大师们操琴,使他获益良多。有一次马连良校长和裘盛戎先生在学校唱《渭水河》,就是他操琴,其实这出戏他没有学过,也没有跟两位艺术前辈对过唱,结果他应对自如,丝丝入扣,使两位前辈特别惊喜。
  京剧每个行当中每个流派的演员都有自己固定的琴师,称为“私房琴师”。由于长期熏陶浸染于底蕴丰厚的正宗传统真髓,加上本人天资聪颖勤奋刻苦,使得燕守平能够准确地掌握许多行当流派的风格特色和演唱规律。如叶派小生的挺拔,杨派老生的质朴,程派青衣的委婉,裘派花脸的粗犷,张派青衣的俏丽,李派老旦的苍劲,梅派青衣的华贵,余派须生的简洁,他都烂熟于心,了如指掌。同时,他对京胡伴奏的种种繁难弓法、指法、垫衬烘托技巧有着超一流的功底和独具才情的美学见解。  
燕守平善于从剧情、人物出发,去张扬京胡演奏艺术的特殊表现力。在为演员伴奏过程中,他从来不特意表现自己,总是甘当绿叶,具有自觉的,强烈的伴奏意识。在“花过门”盛行的时候,他能拉,而且拉得非常“花”,可是他从来不随便拉。他为谭元寿伴奏《打金砖》,拉第一场的二黄慢板过门就拉出非常漂亮的“花过门”,台下掌声骤起,把剧场气氛一下子就渲染得非常热烈,为演员的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有的观众说,一听这过门就知道是谭老师要出场了。他说,为主要演员营造气氛,就能为全剧奠定一个好基础,这是每一个伴奏员的责任。同样是“扎哆咿”起过门,在《失街亭》中要慢起,以表现诸葛亮的稳重;在《击鼓骂曹》中要快起,以表现祢衡的轻浮狂躁。从这些可以看出燕守平京胡伴奏艺术的细腻和精深。他拉的每一弓子、每一个音符都与剧情、人物、流派风格息息相关。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京胡演奏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琴音纯正、弓法娴熟、指音清脆、音色华美”的演奏风格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京胡这件以往专门用于京剧伴奏的乐器,在近现代演奏家、作曲家们的不断创新和努力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幕后走向前台,进而形成了独具个性的京胡独奏艺术。
  2004年2月28日,这是剧院演出的淡季,但是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却出现了一个奇迹。这一天的票价比平时上涨三倍,由180元上涨到580元,没有炒做,没有集体票,更没有赠票,竟然实实在在的卖了一个“爆满”。而在这场晚会上挂头牌的主演不是哪位著名演员,却是长期在幕后为演员操琴的琴师,他就是北京京剧院琴师燕守平。
  燕守平是最早把京胡演奏艺术由幕后推向台前的。早在1987年,他就以个人名义举办了京胡演奏会,此后他又多次举办个人京胡演奏音乐会。举办大型个人京胡演奏会,是燕守平在京剧音乐发展史上书写的标志性新篇章。
  京剧音乐界曾经有名的神童、京胡老前辈黄天麟老先生在看了燕守平的演奏会后叹道:这样的演奏会过去从来没有过,演奏会九个清唱,包括小生、老生、青衣、老旦、花脸五个行当,每个演员都是不同的流派,那就是九个流派,各个流派他都能拉,而且不是凑合着拉,他拉的每个流派都是那么回事,让你找不出毛病来,这可真不简单。拉旦角胡琴的都知道,梅派和张派特别容易混,尤其是过门都不一样,拉不好就串,可燕守平拉了梅派,接着又拉张派,也不混,这可真是本事。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新的、老的都行;中的、洋的都会。拉老戏不看曲谱,这不新鲜,我看燕守平独奏也不看曲谱,我就很惊讶。因为这独奏没有任何偷手,他能把节奏把握得那么平稳,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拉的。
  燕守平的京胡演奏艺术正如他自己总结的那样:一是霸气,上得台来就有一种统领场面节奏旋律的气势;二是大气,演奏时端庄大方、沉稳自然;三是神气,弦上有生气,指间有神妙。
  中西合璧奏响《杜鹃山》
  如果说精通京剧传统戏各个流派、行当的演唱风格是燕守平的一绝,那么把戏曲音乐与西洋音乐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也是他的一绝。
  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京剧现代戏《杜鹃山》的成功伴奏,使得燕守平享誉全国。也使得《杜鹃山》这出戏传唱40多年,至今脍炙人口。燕守平是在把京胡演奏和大型现代交响乐融为一体的艺术发展进程中开先河的领军人物。
  京胡和交响乐队合作最大的难点是什么?燕守平说,京胡在音准问题上很不好把握,因为定弦不准,所以音不准。京胡纯五度就不出音了,一定要比五度宽一点才行。但是京胡的弦宽一点就与洋乐队合作不了。所以这种情况下,京胡的演奏者就一定要把4(发)和4#(升发)的手位记牢。
  从节奏来讲,京剧的唱法非常自由,节奏的快慢完全掌握在演员的唱法上。演员可能拖两板,也可能拖三板,没有任何约束,而交响乐队演奏要求拖腔多少板是一个定数,可是戏曲演员如果被固定死了就无法去演绎剧情。交响乐队是严格按照谱子演奏的,而京剧的谱子是谱子,和实际的唱腔是两回事。
  当年排练《杜鹃山》,许多有名望的老琴师,都对京胡与交响乐队配合望而却步,有的甚至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些一向蔑视中国戏曲音乐的交响乐乐师更是不相信这种“交响”。著名指挥家胡炳旭就请来燕守平给他们上课。燕守平不仅以精湛的京胡演奏艺术折服了交响乐队的指挥和乐师,而且他能把复杂的道理通俗地、深入浅出讲出来。因此指挥家胡炳旭说:“好的京胡可以顶半个指挥,在我们长期合作中,实际上我是跟着燕守平的。”
  燕守平把京剧伴奏向西洋音乐“靠拢”,再把西洋音乐“影响”到京剧伴奏的风格规律中来,既水乳交融,又不失其京剧音乐的本色。因此当时许多京剧前辈就说,一出《杜鹃山》使戏曲音乐与西洋音乐合奏出千古绝唱;一出《杜鹃山》开创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先河;一出《杜鹃山》使京剧音乐的节奏、音准与和弦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也使西洋音乐服从了京剧音乐的特征。
  2004年《燕守平京胡演奏生涯50年交响音乐会》上,燕守平以他的弓下激情与指上功夫,用一把京胡把京剧音乐和交响乐融为一体,自然大雅而不群。用京胡飘逸舒展的旋律,游行自如,浑含一气,似空中云霓,又象月下暗香,展现了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京剧音乐浓墨重彩新画卷,以穿云裂帛之声,霸气地彰显了京胡独有的穿透力。
  燕守平的学生艾兵说“戏曲音乐与交响乐的合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积累下一定的经验,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但是如果没有燕老师与胡炳旭老师创造性的劳动和开拓性的结合,如果燕老师没有高人一筹的技艺去说服西乐队,赢得西乐队的心服口服,我们认为戏曲音乐与西乐的结合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认为燕老师是一位划时代的演奏大师。”
  德艺双馨 桃李满梨园
  在一次演唱会上,大幕拉开,第一个节目就是燕守平领衔的京胡演奏,观众看到乐师们都已经坐好,还以为是为了节省时间呢,直到演奏结束,主持人介绍说,燕守平不慎将腿摔伤,于是乐师们都先落座了。当观众看到燕守平一拐一拐地走向后台时,马上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他们是为燕守平带伤坚持演出的行为所感动,为这种德艺双馨的行为所感动。
  “我的成长多亏了师傅,是他们教我做人学艺。”燕守平说,师傅的话,燕守平至今记得清清楚楚。师傅说,如果人家对你好,你要记一辈子。你对别人好,千万不要记。师傅还说过,交朋友先要看他是不是孝顺父母,如果他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还会对别人好吗?
  燕守平就是个孝子,他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他特别能体谅妈妈的艰辛,时刻不忘回报母亲的亲情。母亲生病的5年间,燕守平虽然没有时间陪伴,但是他每天下班回家一定要先去看看母亲,他亲自给母亲打药,伺候床前左右。
  关于燕守平的艺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长礼说:“1958年,有一次我唱《文昭关》的时候,我去到杨宝森家里学戏,他给我引见了燕守平,说燕守平不但琴拉得好,他这个人也很好。”我接触之后发现燕守平从来不说损话、不挑剔。尤其是他在演出时,还能够帮助到你,因为我们演员也是吃五谷杂粮的,声音不时会有变化,燕守平总能面对这些状况游刃有余地配合演唱者,所以他了不起。
  燕守平的学生里有一个盲童,他亲自教学,还把这个盲童带到家里请盲童吃饭,甚至到处给盲童找医生,非要自己出钱把盲童的眼睛给治好。现在这个盲童已经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主要演员,他自拉自唱的节目在国内外都非常受欢迎。
  多年来,他恪守践行京剧界薪火相传授业课徒的优秀传统,不计名利只求奉献,培养造就了多名弟子,其中不但有众多专业院团的京胡演奏新锐,也有不少各领域京剧爱好者的操琴手,可谓桃李满梨园。
  燕守平在中央电视台录制了100多集《教京胡》,节目播出后,深受业内外广大观众的欢迎。他教的东西,不但戏迷听了有帮助,内行听了也很受启发,学京胡的受教育,演员听了也非常实用。
  在2012年“京胡名家燕守平艺术生涯六十年传承音乐会”上,燕守平携40位弟子奏响“琴韵天声”,演出当晚,40多把京胡曲目合奏,场面宏大,气氛激昂。燕守平对自己的学生由衷感到自豪:“我的学生虽有专业和业余之分,但他们拜我为师,都是对京胡艺术情有独钟,现在年轻人会拉京胡的人并不多,我愿将自己的所学全部倾注给他们,让他们去传承、发扬这一古老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