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是水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是固态水的一种形式。雪一般出现在严寒的天气下,因此,古诗词中的雪与冬季和初春两个季节联系紧密。雪花有许多别称,这些别称通常都出自古代诗人的名句,比如“银粟”(独往独来银粟地)、“玉尘”(东风散玉尘)、“玉龙”(岘山一夜玉龙寒)、“六出”(六出飞花入户时)。在广东省,雪还有一个很奇怪的别名———“犬狂”,那是因为雪在广东非常罕见,唐文学家柳宗元说:“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州中之犬,皆仓黄吠噬,狂走者累日。”从此,“犬狂”也就在岭南成了雪的别名。 早在先秦的《诗经》中就有对雪景的描绘:“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这两句描写寒冬大雪飞扬的情景,选用冬天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北风、雪。北风与雨雪,是兴体为主,兼有比体。表现了环境的恶劣,也暗示了当时政治的暴虐,局势的紧急,让人悚然心惊。这两句虽简单平易,但它所渲染的气氛,所隐喻的政治环境,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乐府中的《北风行》诗题即效此篇,鲍照拟作中直接采用《北风》原文:“北风凉,雨雪雱。”唐代李白有《北风行》,也明显受到《北风》的启发。 提起咏雪的名句,很多人想到的大概是才女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作者以轻盈的柳絮喻雪,为后世开了无数法门。马致远有《寿阳曲·江天暮雪》词,描写的是“潇湘八景”之“江天暮雪”,其中有“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几句描写雪景。“雪乱舞”紧扣题目,写大雪纷飞的情景,“舞”字不仅点出雪的动态,还带出“风”这一意象,丰富了诗的内容;“乱”字突出了风的强劲,给人以北风呼啸之感,为画面增添了声响。作者借雪之“乱舞”传达风声和风势,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半梅花半飘柳絮”句是对飞雪的进一步描写。那飞舞的雪花,既像飘落的白梅,又像翻飞的柳絮,给人以浓浓的春意。这句通过一个“飘”字,带出了“梅花”、“柳絮”两个虚拟的意象,拓展想象的审美空间,使诗境愈显幽美。陈允平的《红林擒近·寿词·满路花》有“漠漠梨花烂漫,纷纷柳絮飞残”之句,这两句以梨花、柳絮比喻白雪纷纷的样子,十分贴切自然。大雪落在枝头,像是开得繁盛的梨花;雪花被风垂落,飘洒在空中,像是暮春的濛濛柳絮一样,十分轻盈洁白。作者将雪比作梨花,源自岑参《白雪歌送吴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给人以浓浓的春意及美好的想象。将雪比作柳絮,当然取自咏絮才谢道韫的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了,柳絮亦是春天的意象,轻盈翩飞的柳絮与飞舞的雪花十分相像,故有此喻。作者运用比喻兼用典,却如己出,毫无痕迹,表现了其高超的艺术手法。 将雪写得最曼妙美丽的,莫过于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这两句描写冬天白雪飞舞,天地间一派银装素裹的景象。“忽如”二字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早上起来看到雪景时的惊喜神情。天地万物都是白茫茫的一片,让人有种误入广寒宫的错觉。一股彻骨的寒气袭来,并没有让人难以承受,反而有种春风的感觉,看枝头上挂满了晶莹的白雪,就像是春风一夜间吹开了满树的梨花。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路,有如此美景作陪,想必一路上并不会感到寂寞。塞外风雪,轮台送别,雪满天山路,梨花开满枝。诗人将雪比作梨花,也对后人有很大的启发。如上文提到的“漠漠梨花烂漫”,但诗人们还是偏向于将雪花比作梅花,如上文提及的“半梅花半飘柳絮”。梅花与雪有太多相似之处,唐代张谓《早梅》诗说它们形似难辨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吕本中说“雪似梅花,梅花似雪”,它们是那样的相似,雪像梅花一样清雅,梅花像雪一样洁白晶莹,二者浑融一片,让人难以辨认。作者以两个“似”,描写出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似和不似都奇绝”句,作者随即一转,说梅花和雪虽然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但无论相似还是不似,它们都是十分清绝美丽的。“似”是言色相近,“不似”则言梅花有香而雪无香。在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 古诗词中的雪总有梅花的映衬,而梅花也总是开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因此,雪与梅往往是同时出现,相互陪衬的。诗人卢梅坡说“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不仅一语道出雪与梅的关系,还引入了“诗”这一概念对于雪的重要性。如果只有盛开的梅花而没有皑皑白雪,就显得没有精气神,如果这时忽然下起了大雪,又没有应景的诗作的话,就显得俗不可耐。那么什么才是完美的呢?作者接着说:“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天晚的时候,写了一首好诗,而这时空中正好飘起了雪花,那洁白的雪与枝头的梅花相映成趣,诗、雪、梅三者就组成了整个春色。可以看出,诗是将雪、梅变得雅致的重要因素。 阴铿有诗《雪里梅花诗》便以大雪为背景来写梅花。开头“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两句直接入题,描写梅花盛开,雪花飞舞的景象。“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两句写梅与雪共飞的情景。春天的寒风猛烈地吹着,吹落了梅花,也吹落了积在梅花上的雪花,更将从天而降的雪花吹得纷纷扬扬的。此时,白梅与白雪在风中共舞,难以辨认,真是“开时似雪,谢时似雪”。也或许是红梅,那殷红的花瓣与洁白的雪花相互映衬,以至梅花更红,雪花更白,这是一幅壮美的梅雪共舞图。然而,太阳很快出来了,大雪不再飞舞,梅花上的积雪也渐渐消融,经过雪水浸润过的梅花更显清雅俊逸,别有一番神韵。梅花与雪花“共落”却不“俱销”,突出二者的相异之处,从而更加衬托了梅花不畏严寒的风骨。 也有诗人直接以飞花比雪,飞花可以是白梅,也可以是梨花或是杏花,抑或是其他白色之花,诗人们以模糊的概念,给人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 高骈的《对雪》有“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之句,描写雪花渐渐堆积在树枝上的情景。下雪时,不知你是否有闲情逸致,坐在窗前,看着雪花一片片飘落。大地渐渐呈现白色,树枝也宛若镶上了白玉。神思才游走了一会,回过神来,整个世界都是洁白的,无论多么丑恶的事物,至此,都只剩下美丽。作为“战神”的高骈,也会在雪花飘飞时,这么静静地看着它飘窗入户,把窗外的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于是他幻想,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让世界变得与雪一样洁白美好。可是,这只是一个美好的希望,人生中没有这样能把艰难险阻变成光洁坦途的雪。“盖尽人间恶路岐”这句既是作者的愿望,同时又道出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气。 宋之问的《苑中遇雪应制》“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将庭院中的雪花比作昨夜刚开的林花,比喻生动、巧妙,不露痕迹。“林花”是多么美的花,可以从李煜的“林花谢了春红”一句中知晓,它代表了整个春天的美好。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林花”比雪花,可见诗人对“庭霰”的无限喜爱之情。这两句描写冬景,非但没有严寒肃杀的气氛,反而充满春日的生机与活力,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以上作比都是十分美丽而写实的,没有太多夸大成分。而雪花在诗人李白的眼中,就不是普通的花儿那样简单了。他在《北风行》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真是大气磅礴,新奇浪漫,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以席来比喻雪花,想像奇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密的特点,极言边疆的寒冷。这样别具一格的比喻,是李白浪漫主义的表现,与李白想象丰富、情感热烈、个性自由豪放不可分割。这两句诗还好在它不单写景,而且寓情于景。李白另有两句诗“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二者用夸张手法写雪,在读者心中引起的感受却全然不同。一个唤起了浓郁的春意,一个渲染了严冬的淫威。 雪花既可称之为“花”,也被比作梨花、梅花及柳絮,说明它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轻盈。孙道绚在《清平乐·雪》中说雪花“悠悠扬扬,做尽轻模样”,描写雪花在空中轻舞的模样。雪花在天空中轻轻地飞舞着,盘旋着回荡着,悠悠扬扬地落在地上。它们身轻如燕,做尽了轻飘的模样,又像是一个个为了艺术而献身的伟大舞者,它们不愧是寒冬的精灵。“轻模样”,轻盈欢快的模样,形容十分贴切传神,令人为之动容,仿佛它们就在读者的眼前飘动一样。五百多年后的纳兰性德写了一首《采桑子·塞上咏雪花》,开头就化用孙道勋的这句:“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纳兰看到的不是雪花的轻模样,而是它的高洁品性。“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雪花与俗世之花不同,它不是像牡丹、芍药、海棠那样的富贵之花。它来自高寒的天空,生在在冰冷之地,可以落在普通清贫的人家,而不只是落在王孙贵族的庭院。雪花虽然也是“花”,但它别有一种根与芽,有自己的风骨。它能经得起严寒酷冷。它的美不是大红大紫的刺激,而是一种孤独的,令人生冷的美。作者通过将雪花与富贵花作比较,突出了雪花的孤冷高洁之气。 纳兰出身于富贵之家,作为贵族公子、皇帝的近臣,他却毫无贵族之气,反而向往普通人家自由洒脱的生活,这样的理想与他的身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可以说这也是他多伤感之作的一个原因。在这首词里,他借咏雪花而抒发不慕人世间荣华富贵,厌弃仕宦生涯的心情。他说:我并不是喜欢雪花那般轻盈悠扬的模样,我之所以喜爱它,是因为它生有人间绝无仅有的,那孤寂而又冷艳的美。 有雪的世界,天地一色,一尘不染,代表着一种孤高清绝之气。因此,诗中的某些渔翁是出现在冰天雪地里的。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写的就是寒江独钓图。作者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一幅疏淡的写意山水画中。一川江雪,一叶小舟,一个渔翁,独自垂钓,万籁无声。这是一个比桃花源还要虚无缥缈的世界,远离尘世,连渔翁都散发着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息。其实,诗人要呈现的画面简到极致,不过是一船、一渔翁而已,可是因为它的背景广大辽阔,几乎是一片空白。“千山”、“万径”都是空廓的,如此巨大的背景下,“孤舟”、“独钓”的画面就显得不同寻常。其次,山上的飞鸟,路上的人踪,这些本来是极平常的事物,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就一下子变得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显得空灵剔透,若即若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渔翁的那种超然物外、清高孤傲的精神就不言而喻了。其实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释敬安有诗《题寒江钓雪图》:“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开头两句点题,交待垂钓地点及环境。“板桥”容易使人联想到“人迹板桥霜”,已觉几分寒意。“雪压”极言雪势之大,使人联想到大雪纷纷的情景,渲染寒冷的气氛。“蓑衣”是垂钓者所着,由棕榈皮编成,更为人增加了冰冷的感受。“江寒水不流”句则进一步烘托气候之寒,然而就是在这么严寒的环境中,钓者却悠闲自在地欣赏“鱼嚼梅花影”的奇妙之景,让人大为惊叹。这首诗的意境虽然取自于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但诗的气氛却与柳诗迥然不同。柳诗的气氛是孤寒压抑的,而此诗则是悠闲自在的,于严寒中透出生机、冷峻中透出禅味,妙趣横生。这是题画诗,同时也是明志诗。寒江垂钓本就不合时宜,诗人却能忘掉蓑衣冷的痛苦,细赏自然美景,这种超然的心态,令人击节三叹。 大雪与巍巍高山的相遇,形成了一幅幅壮丽奇伟的景观。 天山在塞下,风光景物自然与内陆不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五月份的天山还是漫山白雪,看不到花草树木,只有凛冽的寒气。五月,在内陆正值盛夏,天气已经燥热,是榴花开放的季节。而天山常年被冰雪覆盖,即使是五月盛夏,也让人感到彻骨的寒冷。这种内陆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到,并以十分闲淡之笔道出自己的感受:“无花只有寒”。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塞下是看不到花草的,没有花哪里会有春天呢?因此这个“寒”字,不仅是外界环境给予人的直观感受,还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更多有关雪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 岑参的《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也是歌咏天山雪的诗,是岑参边塞诗的名篇之一。诗人以大篇幅来写天山雪的壮丽,以丰富的想象,对天山雪作了纵情的歌唱,为我们勾划出一幅奇伟壮丽,充满浪漫色彩的边塞雪景。“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两句从整体上来写天山雪的壮观之景,视线由上到下,从高空的雪云到半空的雪岭。天山高寒,阴云不散,意味着大雪时时都在酝酿,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天山的积雪终年不化,千万座峰岭上都被皑皑白雪覆盖,绵延不绝,尤为壮观。这两句描写的是静态雪山,明写雪山的庄严奇丽,实际上歌咏的是天山之雪。“崔嵬”本是指山势高耸的样子,作者偏说“雪崔巍”,以强调山之雪的高耸入云,这样就紧扣了诗题。“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两句则描写的是天山雪的动态。天山的雪云终日不散,大雪时常飘飞,来不及融化,因此雪的厚度也在不断增加。这两句为第二部分具体叙述天山雪的特色作了充分的铺垫。 杜甫说“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句是诗人凭窗远眺所见。诗写的是早春景色,此时空气清新,又是晴天丽日,远处的西岭雪山就显得十分明朗。早春之际,冬季的残雪还未消融殆尽,那湿润的气息弥漫了整个窗棂,好像是窗子“含”着雪似的,给人以生机蓬勃之感。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诗人称残雪为“千秋雪”,使得诗境十分高远开阔,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是相贴合的。末句“门泊东吴万里船”,进一步写诗人当时的复杂心情。船自“东吴”而来,表明战乱平定,交通顺畅;“泊”字,也有深意,表明诗人心中终于有了着落;而“万里”与上句的“千秋”并列,暗示了过程的艰难。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对当朝皇帝的希望。 终南山是我国名山,它的雪景也是一绝。祖咏有诗《终南望余雪》,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此诗咏高山积雪,不从正面着笔,而从侧面写雪之寒,以表现山之高。前两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描写远望所见。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见到的是它的“阴岭”,正因为是山北才有“馀雪”。“积雪浮云端”句,是“秀”字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终南山的阴岭高于云端,山上的积雪在日光的照耀下寒光闪闪,给人以“浮”的感觉。“林表明霁色”句是对上句的补充,“霁色”就是阳光为山的表面涂上的色彩。“明”字将那种闪耀刺眼的光亮感十分准确地描绘出来。而“霁”字更重要,雨雪初晴为“霁”,试想,如果不是雨雪初晴之时,要想在长安看清终南山的真面目是很难的。所以,如果诗中没有这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馀雪,就不符合客观情况了。“城中增暮寒”句,写望后所感。日暮之时,气温本来有所下降,再加上积雪消融了一天,吸收了大量的热,因此整个长安城都被寒气侵袭了。此外,作者写的是望终南山的馀雪,看到那闪耀的寒光自然增加了寒冷的感觉,因此,诗至此已十分完满,无怪乎作者不肯再写下去了。 杨万里最爱的是东山晴后雪。东山是作者家乡的山,本来诗人就对它有亲切之感。大雪过后,山上是一片银装素裹的景象,十分壮丽。阳光照耀下的东山雪景,是一种令人目眩的白,令人恍惚的亮。“软红光里涌银山”句是全诗最妙的景语,在春日的傍晚,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皑皑白雪闪耀着刺眼的光芒,那东山宛若一座白银山向人涌来。其中“软”字写的是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光,它那么的柔和温软,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作者运用通感的手法,将眼前的夕阳之柔美以触觉写出,十分生动。此外,一个“涌”字,把白雪覆盖的东山在夕阳之下闪耀的光芒,在视觉上产生的涌动之态,十分传神地描绘出来,有化静为动的奇功。 雪景自古以来就是引人入胜的一幅绝佳风景。诗人毛泽东是伟大的人民领袖,胸中有丘壑,腹中有山川,如此美丽的雪景在他的心中所映射出来,便是整个宽广的世界。“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三句总领全篇,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起首一下笔便气势非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两句总写北国雪景,瞬间把读者带到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千里”、“万里”两句是互文,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望远,眼界极为开阔,可是纵然眼界开阔,千里的冰面,万里的飘雪,以人目之所及又如何能遍览?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的驰骋,是作者奇特的夸张。作者见多识广,博闻强识,以眼前之小景,投天地之大景,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了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这是北国的雪景,是宏大开阔的,令人慷慨激昂的。在诗人高适的笔下,也有对北方雪景的描写。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北方的冬天,几乎所有的树木都只剩下槎桠枯枝,唯一着绿色的恐怕只有田间麦子了。天地苍茫,一望无垠,没有多少崇山峻岭的阻隔,远远望去,一片广袤大地。如果再飘来一层浓云,再下一场大雪,整个天地都是纯粹的白。“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如是说,黄云密布,落日昏黄暗淡,正是要孕育一场大雪。“北风吹雁雪纷纷”,才感受到北风的刺骨,才看到大雁南归,大雪就忽然飘落,纷纷扬扬,刹那间天地一色,这就是北方的冬。这两句写冬景,晦暗寒冷,对大雪纷飞并没有惊喜,有点沉闷。虽然没有涉及到人世沧桑,已使人置身风雪之中,听北风呼啸,望大雁南翔,看黄云密布,似闻壮士长啸之声。此处极言送别环境之恶劣,衬托出下两句转折之妙。 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于长安写了一首《对雪》,当时的景象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这两句描写下雪时的情景,正面点明题目。黄昏时乱云低垂,有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压抑之感。“乱云低薄暮”这句既是当时自然环境的记录,也是政治风云的写照。“乱云”暗指叛军嚣张的气焰,而“薄暮”是日薄西山,象征着国家的衰亡。“急雪舞回风”这句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暗示当时社会恶劣的环境。诗人独对乱云及飞雪,反复愁吟,满怀愁绪。空有满腹报国之心,奈何无从着力,心之伤悲可以想见。 雪景带给人的不仅仅只是壮丽,还有恬淡静谧。白居易的《夜雪》中有“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句,这两句描写雪景,从听觉着手,角度奇特,构思新颖,曲折有致。夜深人静,黑漆漆的,怎么知道下雪了呢?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衬托出雪之“重”、雪势之大。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然而,诗人能听见折竹之声,并不仅仅是夜静的缘故,也是因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这两句诗寓情于景,不留痕迹,足见诗人手法之高妙。 王维的《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是写雪的名句。作者从虚处着笔,不写雪如鹅毛柳絮、乱琼碎玉,而写大雪所在的环境,给人以新奇空灵之感。清晨一开门,才发觉皑皑白雪已铺满了山头,大雪飘洒在空中,悠长的小巷显得格外宁静,庭院积满了白雪,更显得宽广清闲。“洒空”二字摹写雪之动态,描绘雪花纷纷扬扬、漫空飞舞之态;“积素”二字写雪之静态,描写地面上的积雪十分白净之景。“深巷静”、“广庭闲”渲染了环境的清寂,传达出诗人的心境。这两句写景纯从感觉入手,“静”、“闲”二字,细致地表现了诗人在雪夜里的思绪变化,绘出一幅清寒、寂静而又生气盎然的夜雪图。 戎昱的《霁雪 / 韩舍人书窗残雪》写是雪晴后的景象,前两句“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描写的是残雪所在的背景。“檐前数片无人扫”句转笔蓄势。作者的视线由远及近,范围从大到小,描写的是眼前之景。因是“残雪”所以言“数片”,残雪无人扫,故“又得书窗一夜明”。“无人扫”突出环境之幽雅清静,在如此清雅的环境中,作者才有了夜晚挑灯读书的想象。结句紧扣住“残雪”,以虚拟之笔写出。檐前的积雪分外洁白,等到晚上,月亮升起,月光与雪的光亮相互叠加,就使得窗前显得十分明亮清幽。作者想象自己可以像晋代孙康那样映雪夜读。“又得”表明了作者心中的欣喜之情,而“一夜明”又流露出些许的遗憾。这样的怡人之景,只能供自己享受一夜,等到积雪融化掉,就不能够继续享受了。作者暗化孙康映雪读书的典故,表明了对残雪之爱,也有赞美韩舍人刻苦好读之意。如此用典,却了无痕迹,真是进入了化境。 杜荀鹤的《春日山中对雪有作》“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两句分别从听觉、视觉来写春雪。雪落在竹叶上,悄然无声,仔细听时,又仿佛有声。春雪飞扬飘逸,天地间一片迷蒙,雪花散开又凝结在一起。雪落竹丛,无声又有声,将春雪的细碎温柔之状描写得惟妙惟肖。“霏霏漠漠”是密布的样子,把雪的密集之态刻画得十分形象。“散” 、“凝”这一组反义词,是就“春”的特点对雪加以描绘的。春天,温度有所上升,雪花难以凝结成大片的,然而春寒依旧料峭,雪花还是有凝结的倾向的。作者针对这一现象,直接从状态上突出了春雪“似松非松,似散非散”的特点,矛盾而又统一,这样的雪才富有特色。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名句,描写的是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白屋有人归来,引起了柴门外的犬吠,于是,作者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风雪之夜,天地一片苍茫,万籁俱静,作者在此纳入了声响和人物,并添上了寒风和飞雪,这样一笔笔的渲染,就成了一幅温暖人心的雪夜图。在遣词方面,“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使全诗前后紧紧相扣。从写作角度来看,前两句是投宿所见,后两句是宿后所闻,中间省略了相当一段时间的见闻,足见作者选材考究,运笔凝练。更多有关雪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 雪景纵然很美,但它带给人的还有严寒,因此,大雪还是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象征。 李商隐失去挚爱妻子,已是人生中不可承受之重,然而还要离家远行,漂泊之感、丧妻之痛一齐涌来,作者的悲痛可想而知。“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隆冬之际,旅人孑然一身,踽踽独行,路上又遭遇大雪,自然产生苦寒之感,于是他盼望着家中的妻子可以寄来棉衣。只是,伊人已逝,还有谁为他寄衣呢。“散关三尺雪”句上承“遇雪”诗题,更为全诗增加了凄楚的氛围。正所谓“乱山残雪夜,孤灯异乡人”,漂泊之人遇上大雪是极其悲惨的,那生生侵蚀着人的不仅仅是外界的严寒,还有心中难以排遣的寂寞与哀愁。作者面临的是“三尺”大雪,当然,“三尺”有夸张的成分,极言雪之大,以衬托心中的凄凉。“回梦旧鸳机”,伤痛倦极的作者,朦胧入睡,梦中见妻子正坐在旧时的鸳机上为他赶制棉衣。这句是作者的梦境,为想象之语,用“有家想”反衬“无家”丧妻的痛苦,“以乐景写哀”,以充满温馨希望的梦境反衬冰冷严酷的现实,更见诗人内心痛苦之深。 雪花是一种特殊的“花”,它来自高寒的天空,化为晶莹的水珠,它是降落到人间的精灵,是冬季景物的点缀。冬天由于雪花的参与而变得生气盎然,春天由于雪花的降临而变得更加美艳。
(责任编辑:夏素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