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品画】? 石涛:精品力作《剩水残山》欣赏

 书画雅苑 2017-05-16

剩水残山》 纸本设色 176cm×90cm

石涛1641 —1718)清初画家。擅山水,常体察自然景物,主张笔墨当随时代,画山水者应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而法自我立。所画山水、兰竹、花果、人物,讲求新格,构图善于变化,笔墨恣肆,意境苍莽新奇,一反当时仿古之风。兼工书法和诗,并擅园林叠石。

石涛的前半生,长期生活在山林里,每天面对大自然,石涛每天除禅诵之外,就是读书作画,日处在大自然怀抱之中,以造化为师。石涛的画师法自然,描写自然,山水画本多是黄山奇景,他写黄山的皴法,力求和黄山岩石层的构成形态相似。黄山多松树,千奇百怪,因此石涛画松,有种种特殊的技法,深得黄山松的神态,和梅清画松,堪称“二妙”。黄山奇峰耸秀,多云海奇观,所以石涛最善画云山,且构图善于“截景”,结构有意好奇,巧拙相生,粗细互换,给人险绝之感。石涛写有《画语录》,认为画开始于一画,终于一画,他勾岩石的轮廓线,用笔极粗,而在画苔草剔芦苇时,用笔又极细,粗细两种用笔的对比相差很大,但极生动。勾山画树时,都用逆锋来表现,富有古拙的趣味。石涛墨法独特,故能把山川氤氲的气象表现的很充分。他喜用生纸或高丽纸以湿笔作画,使渗化作云烟缥缈的形态,没有明显的轮廓。或者用淡墨勾轮廓未干,就用墨或花青水染,利用它的模糊来表现山川的氤氲气象。

晚明乍变,国祚易姓,在远离北京的桂林,作为靖江王之后的石涛在内官带领下,仓皇出逃并出家为僧,自号清湘陈人、清湘济山僧。后因江浙禅学极盛,辗转北上求佛。从此人间少了一个宗室贵胄,而多了位名震后世的画僧。之后康熙南巡,石涛两次接驾,并在之后入京三年,游走于豪门之间。作为朱明后裔,反被功名所累,晚年的石涛也终于醒悟,直返山林,再无牵挂,终于妙笔生花,被后世广泛师法,声誉日隆。

《剩水残山》是石涛精心之作。石涛书法亦有较高造诣,其书於真书、行书中多含隶意,有六朝写经的体势与笔法因素,兼有元代大家倪攒的体格,而题画诗隶书用笔悠扬,笔锋呼应任其自然,颇近简犊趣味。

这幅画布局精巧,以色补墨,淡赭渲染,把深秋的凉意和萧瑟都展露无遗。画面中虬松交枝错叶,穿插有致,自右下方拔地而起,延伸到画面的中间部分,三颗松树前实后虚,笔墨层次分明。临水有一座亭子,亭中一人独坐。水景用留白来表现,不著一笔,却感觉静水深流,流淌不息。山中藏有房屋数间,各种树木遍布山腰,虚实相间,浓淡交错,画面自然生动,不为法拘。其中一峰耸立,打破了整体的平静,一览纵山小的气魄展现无余。远处淡墨渲染的远山,氤氲缥缈,恍如仙境。整幅画气魄雄伟,恣肆奔放,刚劲雄浑,沉着痛快,达到了力辟混沌的自由境界。

整幅画水墨把握极佳,缜密空灵,苍润兼济,耐人回味。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喜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合。运笔灵活,或细笔或粗笔,多方拙之笔,为其晚年精妙之作。

此画历经名家收藏,并被多次著录。此画首被清代大收藏家尹简堂收藏,尹氏为“察四山馆”主人,曾跟随曾国荃攻克南京,之后在南京搜罗了大量的名人字画。入民国,即为张大千所藏。大千受恩师李瑞清影响,酷爱石涛,藏有石涛画作四十二幅,占其收藏总量的五分之一,所钤“大千居士供养百石之印”,亦为其常用印。又有著名鉴藏家周叔弢递藏,最难得是“夏山楼主韩慎先的过眼。韩慎先是新中国早期书画鉴定权威之一,与张珩、启功、谢稚柳等同为1962年第一次书画巡回鉴定小组成员,任天津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另有谢稚柳徐邦达、徐建鉴藏印,殊为可贵。此画历经著录,计有张大千《大风堂书画录》,郑拙庐《石涛研究》,汪世清石涛诗录》,以及《历代书画录辑刊》,《历代书画录辑刊续编》,可谓流传有序的石涛名作,收藏石涛之至宝。

2016年6月,石涛的《剩水残山》上拍北京匡时十周年古代绘画拍卖会,最终以4050万的价格落槌。

今日美术馆出版中心出版的 《中国好丹青 大师条幅精品复制 石涛》 收录了原大级《剩水残山》在内的九幅巨幅条幅,让广大书画爱好者以最实惠价格把石涛经典作品打包带回家。

剩水残山》实拍图(原大级出版)

《番人秋猎图》(首次原大出版)

《黄澥轩辕台》(原大出版)

《巢湖图》(原大出版)

《云山图》(原大出版)

《五梅庵》

《雨中访戴本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