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了拼三代挤名校,你还有别的选择……

 桃園小區王朋軍 2017-05-16


01.


不知大家有没类似体会,自打有了娃之后,平时和朋友同学聚会时,似乎无论以什么话题开始,吃的穿的还是逛的玩的,最后往往都逃不脱落到一个话题——孩子教育。美国这边的华人家庭也一样,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华人在这边是少数族裔,更期望孩子能通过良好的教育去争取资源、证明自己。


上周末在朋友家的派对就是这样,大家开始还在讨论暑假怎么安排呢,说着说着就跑到申请私立名校,考大学,藤校录取标准那去了。


这些话题其实都不怎么新鲜了,不过那次派对中一位爸爸的看法和视角很有意思,让我感觉眼前一亮。他是典型的“别人家的爸爸”,本科就读国内名校,研究生念的美国常春藤,曾是500强企业高管,现在自己创业开公司做着跨国贸易生意,更难得的是,平时还担任着小儿子足球队的教练。


就在大家津津乐道谁谁家的女儿受哈佛青睐,某某家的侄儿拿到斯坦福offer时,这位爸爸突然冒了一句 “其实对这一代孩子来说,大学的作用已经不那么大了。”


他觉得在我们的时代,读大学是很有用的,让我们能接触到最先进的知识技术,进入一个层次较高的社交圈子,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不过,孩子这一代的情况则可能完全不同。


互联网让获取知识的门槛大大降低,各个领域最牛学校最牛老师的讲课视频,在网上都能找到,付费的免费的应有尽有;社交方式也在改变,以前混圈子得靠近距离刷脸卡,现在网上各种层次、兴趣的组织都有,哪方面真有特长的话,很快就能结识到这个领域的牛人,比如他家大儿子喜欢下国际象棋,在网上就有一个自己的棋友圈子,其中有些还是东欧,俄罗斯那边的成人高手;再说到找工作,他越发觉得,文凭只是个参考,关键还是得看能力,看你做过些什么;即将来临的AI时代,甚至可能会使整个学习知识体系结构、学习方式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认为,要是孩子愿意选择在某个学校环境,和那里的同学老师一起度过几年美好的青春时光,是很不错,但不是必须的,上名校可能是我们当年最好的选择,但孩子这代还真不一定。


这种想法我和逃爸之前也曾经讨论过。我俩蛮有高校情结,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总喜欢去参加一下当地的名高校。记得前年秋天我们在美国东岸旅行,在漂亮的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里就聊起过类似的话题。



那会儿我刚读完一本叫《优秀的绵羊》的书,作者是在美国常春藤名校工作了24年的威廉·德蕾谢维奇,书中总结反思了美国高校的一些现存问题。当时我就隐约有类似的想法,其实学校绝大部分教授知识甚至社交功能都可以被其他方式代替,可能效率还更高啊。这次经那位爸爸一提,更是开始琢磨,学校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它依然是最适合未来这一代的学习方式吗?



02.


正想着这个问题呢,前两天听到罗胖在“得到”中的一期音频节目“学校的作用”,感觉他的分析很系统,角度也很新颖。


他首先提出一个问题: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很多领域的运作方式早就发生了改变,比如邮件、媒体、购物等等,基本都有了新的形式。可是,为什么几千年来学校的主要教学方式却从没变过?


从古代东方的孔夫子或西方的雅典学园,到现代的幼儿园或哈佛教授上课,一直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围坐在下面听这种方式。



以前吧,是因为还没有印刷术、广播、电视、互联网什么的,师生之间的知识传播方式就只有当面讲授这个手段,但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啊。从理论上讲,自从电视机发明并普及之后,大部分的课堂教育就应该可以被它代替,但为什么电视最终没成为学习的工具而是广泛服务于娱乐了呢? 


而看起来可以被取代的学校,不但没有衰落,还越来越红火,比如全国各地价格一路上涨的学区房。是不是看起来有点不合常理?



03.


罗胖的观点是,其实学校能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在传授知识,而是给了我们一个坚持学习的环境。


举个例子,很多网上的学习资源非常好,比如哈佛、耶鲁大学的公开课,可汗学院的各科教学视频等等,学习起来是很方便,在电脑前一坐,鼠标一点就可以开始学习。但要注意的是,终止学习也很方便,浏览器一关就好;同样,现在各种书籍学习材料也非常丰富,而且质量相当好,很可能比学校使用的教科书设计得还更合理更人性化,可以轻轻松松搬回家,但类似地,打开和合上书本都不费吹灰之力。但上学可不一样,为了申请入读一所好学校,可能得全家总动员费尽周折,爸爸妈妈准备房子准备钱,孩子准备面试,这时要是不好好学,或者中途放弃那成本可就高了。


另外,学校有一整套规章制度,有老师给孩子制定的学习计划,有测验有考试,有一起学习并且还有竞争关系的同学,这些都解决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学习它既不轻松也不快乐,是一件苦差事,所以我们需要用“他律”来帮助“自律”,就是用环境里其他人对自己的影响和约束来管理约束自己。而越是好的学区好的学校,“他律”的环境就越好,老师很有经验,能更高效地管理和帮助孩子,同学也很好,都是来源于收入较高有知识有文化又重视教育的家庭。这些都是让它们受到热捧的原因。



04.


换个角度再想另一个问题,假如孩子自己本身就很自律呢?那学校的作用和影响是不是就不那么大了呢?我想是的,我身边就有不少没读过大学但依然过得很好,事业上也非常成功的例子,他们有个典型的特点是个人时间管理得很好,知识面也很广,求知学习的动力并不来自他律,而是自身内在的驱动。


大学离得还有点儿远,我们来看看中小学。美国的中小学阶段,除了公立和私立学校,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没上学”,他们在读homeschool(家庭学校),也就是在自己家里接受符合教师条件的父母或专门教育人员的教育,来完成初等教育的学习课程。据调查,在美国大约有20%家长的教育素质超过了学校的老师(这种情况在当今的中国可能也差不多),所以,如果孩子个性很特别,对学校不满意,或者出自其他一些原因,比如宗教信仰等,不少家长会选择把孩子“撤回”家里。



逃逃所在的童子军组织里有位小伙伴就是在家半homeschool,他们家三个孩子,一周有三天在教会学校上学,剩余的时间都是妈妈来执教。有次我和她聊起homeschool的特点,这位妈妈说其实教育资源、材料是很容易获得的,网络上免费的、收费的都有,图书馆里也有大量的适用书籍,难点是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让他不需要借助像学校那样的 “群体压力” 也能自我管理和控制。虽然困难,但这种培养方式的好处是,以后无论是上大学还是在社会上工作生活,他都会比较独立,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管理学习、工作事务,因为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


从我们平时在童子军活动中观察到这位孩子的表现来看,他的学习效果也真的一点儿也不差。




为什么和大家聊这个话题呢? 我发现无论是平时在我们同学群里的讨论,还是和各位读者家长的沟通中,多多少少感觉到一些焦虑和无奈,孩子到了上学年龄,能把他送到一个好学区,读个好学校固然很好,但优秀的教育资源就只有那么多,学区房越来越昂贵,甚至好的课外学习资源都越发紧张。


所以在这里想给大家提供另一种思路,尽管现阶段学校的作用依然非常大,但在看清它的核心价值“他律”之后,即使孩子争取不到一所好学校, 我们也知道能在家里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了,如果能在家庭教育中努力培养好孩子的自律能力,那可是一个省钱且更加治本的好路径呢。


今天就先聊到这,接下来我会着手收集一些相关的实践方法,下次再来和大家分享。





作者逃妈,坐标美国达拉斯,分享原汁原味的美式教育理念和实践资源,著有育儿新书《聪明的妈妈教方法——一位华人妈妈亲历的美国小学教育手记》,正在当当、京东、亚马逊等各大电商持续热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