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学为什么让人又害怕又喜欢? 正如答案中所说的,日本美学是一种冷质的美。 我想这种美应该是来源于日本本身地域狭小、资源稀缺等等自然因素。 在这里可能更多的希望能讨论到一些感性的东西。 因为把日本民族性格里的这种极端放大了之后,我们面对这种审美是把握还是抗拒?到底美丽和恐怖这样精神悸动之间的隔膜有多厚?都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先在这里感谢大家的回答~ 日本的美学,常常体现在无常上。樱花熬过酷暑寒冬,在春天放肆地绽放,却被春风吹成漫天粉雪。匠人含辛茹苦,造出绝世奇兵,却也往往毁于刀刃相接的刹那之间。以我有限的理解,觉得日本美学的美不只存在于创造,也存在于毁灭。这个轮回的过程,便是日本人的浪漫。人生老病死,事成事败,花谢花开,禅宗的虚无僧们顶着深編笠,吹着仅依赖自身感性的尺八,静静站在人潮涌动的街角树下,感受着世间的流动。 静下心来坐禅,在精神接近虚无的时候,自己有的没有的渴望的厌烦的欢乐的痛苦的一切都像脱缰的马儿一样极快地离你而去,你接近解脱却有不舍的那种感觉,我觉得这就是日本人所追求的美的境界。 说到日本美学,就有几个不得不提的关键词——物哀、幽玄、空寂和禅意。 1、物哀,简单粗暴地说,“物”就是物品,“哀”就是情感,“物哀”就是指你在接触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与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类似。“物哀”中的“物”既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是人情社会,“物哀”中的“哀”并不是单纯的悲哀之义,其中包括感动、怜悯,哀婉、悲悯、同情等情感。在日本文学典籍中,最能体现日本“物哀”这一美学思想的作品是平安时期的古典文学《源氏物语》,紫式部这部小说不仅开启了日本”物哀“时代,同时对后世的日本文学作品有深远影响,比如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其作品被评价为 “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 “川端康成先生的获奖,有两点重要意义。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道德性与伦理性的文化意识;其二,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做出了贡献。”(此段摘自百度)其中古典文学就是指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他对日本自然美、人情美的描写,将人物命运同自然景物结合起来,感受到他对文中人物命运产生的怜悯、同情、赞赏等心情。 2、幽玄,幽玄原为汉籍词汇,在日本,'幽玄”有两种,一种是指和歌歌体的幽玄,一种是审美意识的幽玄。作为审美意识的“幽玄”的特点是神秘、冷艳和余情。“幽玄”产生于中世纪,该时期的日本宗教受我国佛教的影响,比如生死观。有死才有生,生即意味着死,生命有限,生死无常,在有限的时间里,流逝也是一种美,比如樱花盛放,美则美矣,终会凋败。这种生死无常的佛家思想,深远、朦胧的情感构成了“幽玄”美神秘的特点,而这种有限的期限展示无限的美则构成了“幽玄”美余情的特点。同举例仍旧是《源氏物语》,此书将“物哀”美和“幽玄”美都囊括其中。 3、空寂,这一思想也有部分受佛家禅宗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执著、不刻意、不强求,在日本美学文化中,“空寂”主要在茶文化当中(对这部分文化不是很了解,不多论述) 4、禅意,综上123点都能看出禅意的体现~ ———————————————————— 发现没答完,面对这种极端我们是抗拒还是接受? 我个人认为可以接受,因为审丑也是审美的一部分(而且我没觉得它丑,才不会告诉你面对暴力电影我有无尽的亢奋……) 你说的这种恐怖可能是指北野武、大岛渚这样的暴力和情色文化,事实上在我国的影视文化里也有诸多暴力因素,比如武侠电影中的“血债血偿”,香港电影中的帮派之战,不都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暴力文化么? 而这种借助恐怖元素使人类产生美学感受的方式,可以一路追溯到哥特文化当中,再从哥特文化一路追溯到爱伦坡的恐怖文学。 对于如何区分纯粹的恐怖和艺术美,这取决于艺术作品”是强化了暴力的恐怖和惊悚,还是消解了暴力的血腥和残酷“, (以上观点仅个人知识,如有不妥,欢迎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