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读懂诗词中的句子及其他

 雨雪霏霏vwngx3 2017-05-18


读写杂谈


怎样读懂诗词中的句子及其他

我们经常能在网络平台和各种书刊杂志上,看到一些诗词,如果你读完一首诗词能令自己陶醉、能引起你的共鸣,那说明你真的读懂了。想要真正读懂一首作品,不光要了解词作的背景,更要正确读出句子的句式结构,这样你才能在读的时候真正让自己与作者心灵相通,情感合一。那么该怎样去正确读句呢?(也叫句读)有以下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声律的句读;

二、意义的句读。

什么是声律句读呢?

诗词有一定的格律,格律上的必然停顿就叫声律停顿。例如五绝和七绝(包括律诗)。每一句在读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停顿点,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正确的读法是:白日(停顿)依山尽,黄河 (停顿)入海流。老泽东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确读法是:红军不怕 (停顿) 远征难,万水千山 (停顿)只等闲。

在词中虽然句子长短不齐,但在同一种调子里句数和字数都是一样的。所以句子的停顿处也是一样的(变格除外),这就是声律句读。

何为意义句读呢?

意义句读就是从语法上去句读,这一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这就叫意义句读。

声律句读与意义句读在传统诗歌中是不一致的。例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马致远”的天净沙中的句子。

“夕阳西下”是整个句子的状语,上句在意义上断句:“断肠人”是主语部分,“在天涯”是谓语部分。句子中间有个停顿,意义句读的停顿处在“人”之后。而在声律句读中,换句话说就是它在音乐节拍上是:断肠 人在  天涯。

 

再来细看他们中间不一样主要几种情况。

一、声律的句读是一个复句的终点;

如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的“春望”》

2、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的‘观猎’》

3、清渭东流剑阁深。《杜甫的‘哀江头’》

4、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的‘宿府’》

1、2例句都是五言律诗,每句的声律句读都是有两个句子,也就是说每句都有两个句子组成,句式都是上二下三。

3、4例句都是七言律诗,同样也有两个句子组成。但是句子的组合方式却是不同的。例句3的句式为上四下三,停顿处在“流”之后。例句4的句法却是上五下二。

再如: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的‘登高’》

2、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的‘天仙子’》;

3、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的‘如梦令’》

例句1、2声律句读是有三个句子组成,句式都是前二中二后三。例句三声律句读是前二中二后二,或前二后四。

二、声律的句读只是单句的一部分

例句:1、秦氏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两例前五字是声律句读,都是句子的主语部分,后一句都是谓语部分,尽管中间有逗号,但全句是一个单句,而不是复句。

再来看俩例:1、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李白--子夜歌》

2、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杜甫--无家别》

这两例前五字也是声律句读,但只都是句子的状语,与后面的五字合起来,才是语法上的一个完整单句。

在看两个例子:

1、今夜朗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2、吴娘夜雨萧萧曲,自别江南更不听《白居易--寄殷协律》

这两例前一句都是整个句子的宾语,和后面的一部分在一起才构成一个单句。与上面的两个例子相同,尽管中间有逗号,但全句只是一个单句。

再看下面这俩例:

1、似楚江暝宿,风灯凌乱。《周邦彦--锁寒窗》

2、爱贴地争飞,竟夸情俊《史达祖--双双飞》

上两个例句中的声律句读处都是谓语部分中宾语的一部分,它们的宾语都是两个复句。前一句的谓语是“似”,后一句的谓语是“爱”。

继续看例句:1、不知杨伯起,早晚向关西;《李白》

2、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3、遥知用兵处,多在八公山;《刘长卿》

4、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辛弃疾--摸鱼儿》

上面四个例子中,声律的句读也只是谓语部分的宾语的一部分,它们的宾语都是主谓结构。

如例1的宾语是“杨伯起,早晚向关西”,例2的宾语是“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余可类推。

这些宾语分开在两个以上的句读中,语法结构和声律的句读很不一致。我们在读传统诗词时如果不注意这一点,不仅仅在语法句读和声律节拍的句读中,往往就会出错。

值得一提的是在遇到“领”字的句子时,千万不能搞错。如柳永的八声甘州中“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句中,“对”应是一字豆,也叫领格字。这个时候你不能读“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而是应当读: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又如毛泽东的《沁园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正确读法: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应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又如王安石《桂枝香》中开始的“登临纵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其中第二句的“正”便是领字,这样的句子格式为上一下四。正确读法是:正--故国晚秋,如读作:正故国--晚秋就不对了。还有两字领,三字领都要注意在句子中的正确读法。

像这样的情况很多词牌中都能见到。特别是在慢词长调中会经常出现,小令、短词中几乎不会出现,但也不绝对,只是少之又少。

顺带说一句,了解了领格,就千万不能把它忽略了,我们填词,不是简单地按照词牌的格律用同样的平仄字填上去,而是要认真地研究这词牌的格律,在某个句式中要用领格字的,就一定要用!有关领字的知识,以后有时间再聊。如果有人和我一样不太能弄懂词性,那该怎样去读诗词中的句子呢?我只能告诉你我的诀窍,那就是多读几遍,这样即便是你理解的不是十分正确,但也有八九能懂,离懂仅一步之遥了。 话说回来哈,我最怕谁上来给我抬杠,所以我把话圆回去。不管是文学还是世上任何一种东西,各自都有各自的规律,虽有万变,但也不离其宗。句子的格式也不是说不能变化,比如词例上的七言句,你读的时候可以正确的去读,但在你自己要写的时候你可以有所变动(前提是不能动有特殊要求的固定部分)。但如果是相邻或相邻又须对仗的句子,前句你若改变句式结构,后一句也必须要跟着变动。否则。不光破坏了句子本应有的优美,也让人读着不顺,坏了整个意境的和谐。如有人说,我就是不遵守,我就是要搞个创新!那我会笑呵呵给你说:“行!”因为谁也没规定说不按规定写该枪毙。想咋写那是你的自由,说不定你的创新真的能将诗词格律引向一个新的领域,那咱就得恭喜您啦。后话闲话咱就不在这里扯了。

总之,了解掌握这些知识,不光是能帮助你更好的赏析古人名作,更能提高你的写作水平。还是那句话,只要你肯努力,只要你肯学,只要你敢写,没有什么词是你不能填的。好的作品都是在最蹩脚的作品一次次修改中脱颖的。谁也不是天才,就算你的信息量再大,也有触及不到的领域。别怕丢丑,有人拍砖,那就是对你的指点,也许拍砖的人不比你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他发现了你没发现的问题。你只要在别人挑刺的地方把刺拔了,实在拔不了就好好修饰一下,尽量不要有“硬伤”外露,谁又能说你的作品称不上作品呢?

 

 

本文摘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