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发力
2017-05-18 | 阅:  转:  |  分享 
  
(一)发力

一.拳术锻炼者朝夕以求的「拳劲」的哂弥唬褪恰赴l力」。就拳术行锻炼者本身来说,「发力」就是其基本功训练的综合体现,是邉又C调与力量谐调统一的高级表现形式。因而「发力」可以说是关系到拳劲基本训练的各个方面的总成,而不是一个孤立的方法。从广义的拳术角度来看,「发力」包括两大类型,即「放」与「击」。所谓「放」是指将对方整体打出去,要求破坏对方整体的稳定与平衡。所谓「击」是指在对方的某一局部形成穿透力或是震动,而不是顾及对方稳定状态能否得以继续维持。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上述分析是从研究「拳劲」的角度来加以区别的,而不是讨论战斗的效果。在实际战斗中,二者兼而有之,随着练拳者训练程度的不同,才能够逐渐清楚加以区别。但在训练过程中,有必要使练拳者具有明确的概念,以便能在较短的时期内获得较大的提高。事实证明,没有区别就无从深入。这个问题也是我国拳术从感性到理性飞跃的关健性「台阶」之一。

二.不管是是「放」或「击」,他们所需要的共同性的力量基础有下列几点:

1.连通:这一点特别明显地表现在能否将「后足蹬地」力量传达到梢节。引号的意思是说:要把力量的来源贯穿到应用的部位,不是非限定后足不可。[连通或称连动,简要言之,也就是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劲,进一步或者说是由下到上节贯串的整体力][整理本文者佟国藻谨识]

2.惯性力:[佟按:或惰性力量]实际上是体重的动荡。在初级阶段,这一点往往表现在「上步」。由于步的移动,自然形成体重的动荡。[佟按:由于上步使身体重量向前冲激,同时这既是移动也是向下踩,如同汽车踩剎车而形成剎车力一样,这一剎车力也就是惰性力量]。

上述1、2两点,即使不经过拳术训练,只要在具体条件下稍加说明,也可做到的。因此可以打破「发力」的神秘观点。

3.弹性呼应:要锻练成笃实浑厚的力量,不仅要求能够利用「蹬力」,更要广泛应用各个关节韧带的力量。这种要求通常必须经过较为严格的训练才可以做到。

4.鼓荡:这是练拳术者特有的松紧所形成的力量的冲击,是拳术训练的高级境界之所在。能够拥有这种「劲」的拳种已经数不多了,意拳可以说绝无仅有的,而「鼓荡」这一词也是由芗斋先生所创的。



三.由于「放」或「击」在力量效果上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必然存在着下列的不同点:1.放:侧重于体重的动荡及弹性呼应;

2.击:侧重于接触点有一定的相对速度。

试以力学说明以上两点:设若两球在一水平面上,假定两球重量相等,一球静止状态,另一球弹击静止之球,则静止之球必被击出,而弹击之球必然取其位而代之。反之,以一个重量轻的小球去撞击一个重量大的大球,则轻的小球反被弹回,虽然大球也有缓慢的位移。

从物理学上来研究,必是动量为物体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即是M.V。在动量相等的条件时,如果被击者的质量有悬殊的差别,则其打击之效果显著不同。再以另一角度来分析,如果小球的速度很高,被击的大球虽然位置移动很小,但被击的部位的局部受到力的撞击,伤害性很大,甚至于形成局部的破裂,其原因即在于速度。(注一)

回说到拳术问题上,甲放击乙,即使乙本人身体非常瘦小,但也有一定的体重存在,所以甲的体重动荡是必须的,这就是常言道「全凭脚打人」。脚是发动本身体重动荡的根源,在击拳时,通常在接触点上有一定相对的速度,则穿透力强,有时接触点速度不大,但使用了本身体重的动荡,这时就会出现了「震拳」的效果,也就是意拳所独有浑元力的发挥,使身体的鼓荡带动形成一个震幅。

至于弹性呼应,不仅是关节韧带发挥威力的简单问题,同时隐藏着体重动荡(包括螺旋力、三角力、杠杆力、拧裹力、兜坠躜翻之力)。因此经过相当训练的拳手,即使步子没有明显的位移,实际上已经增加了体重的动荡,只不过是形式上较高的一个层次罢了。然而这并不是说击拳时不要求弹性呼应,只是从力量的基点出发,求速求锐,不像「放」的依赖程度而已。必然的如果在「击」的力量中,加入了弹性呼应,其威力必然更能显著增加,这是自不待言的。

3.放:应用力量作用过程是允许的;

4.击:应用力量作用过程是不允许的。



上面所说的力量过程是指力量接触后延续,也就是作用力的延长程度。从理论上讲,任何力量的作用,必然有其延长力量的作用过程,则「放」仍会取得相对满意的效果。「击」则不然,必须力争作用力过程短促。如果在主观上保留力量作用过程,则「击」效果必将受到严重削弱。有的拳术的击打原则要求「一沾就完」这个说法,统而言之,或者可行,因为在双方接触点硬化状态下形成了「击」,这时在打击上使出「一沾就完」是可行的,有效的,但是有时被击者的接触部位具有弹性或遒劲,则「一击就完」会有无效力的结果,因此应该用「透」字来说明,如「力透敌背」,而且是否能对人体产生「穿透」力的打击效果,在双方都有明显的感觉。

5.放:接触面积较大或作用点具有弹生;

6.击:接触面积较小,作用点必须强化。

面积较大,会使对方整体承受力量,作用点弹性可以使对方感受力量的过程,发放者意在对方的整体,而不在放局部,因此放与击在接触部份上的差别是明显的。

7.放:放时弹性呼应及力的鼓荡作用可以在力量发放过程中发挥作用;

8.击:「击」时的弹性呼应及鼓荡作用,特别是鼓荡作用必须在力量作用前发挥作用,而且要求鼓荡的冲击点与打击时时间重合。

(注一:物理学与人体物理学有着质量的不同,更大的不同在于意与气力。同时人体的肌肉收缩骨格曲伸,在形与结构的变化上更能发挥力量。)

四.发力的核心:三种拳劲的综和发力是基本功的综合应用,但是该如何正确的综合应用呢?这是我们要知道的问题。

发力的核心是体重的动荡所产生的惰性力量以及周身大小关节韧带屈伸的弹性呼应,再加上周身争力而得出的鼓荡。三种拳劲技术的综合,换句话说是将三种拳劲的冲击点重合,也就是将惰性力量所带出的终止点要与弹性呼应的转折点及鼓荡劲的冲击点重合在同一时间空间里。

姚宗勋先生曾经在论拳劲中精辟说明:「放」的动作好比汽车的剎车,在一剎那之间,本身的惰性力量冲撞形成了剎车力一般威猛的冲击力。由这一形象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体重动荡在「放」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王芗老先生也曾说:发力主要是指「放和击」,而这力量的发出是要在「身上」一「臌涌」。这「身上」一「臌涌」是一句形容词,也就指的是体重动荡所产生的惰性力量。

在《意拳》一书中第76页提到,发力之前的假借是设想身体如槌楔钉,这更能深刻指出「击」与「放」力的作用长短的区别。

虽然「放」与「击」两种力量存在着区别,对邉幼饔昧χL短要求各有不同,但三种劲力的综合则是共同的核心。这一核心对锻炼发力,不论是「放」或「击」,都能广扩的掌握了应用范围。因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某一要领是重要的,其余的皆为辅助,要看实际情况而定。这和锻炼者的拳术实践是分不开的,亦和拳者本人锻炼的基本功造诣也是分不开的。

五.过去形意拳有老三拳,注重的是践、裹、钻。「践」指的是步法,因此我们知道步法的「谐调」,是「劲整」的先决手段(劲整也就是其力量的谐调)。在发力这一「劲」的哂弥校竸x车劲」(惰性劲)的哂檬菢O为重要的要领,没有「剎车劲」,实质上就没有三种拳劲的综和。因此,三种拳劲的综合,惰性力量、弹性呼应及鼓荡,可以作为发力三要素,而这三种拳劲必须哂谩竸x车劲」,这是这三要素融合的黏接剂,这是一项重要锻炼的锁匙。

六.拳劲的冲击与平常人所理解的体力冲击,有着内在本质不同,其分别就在于鼓荡,而「鼓荡」这一名词是王芗斋先生创出的,在《说文解字》中找不到这一用词的。拳术界也从来没有人使用过这一名词,更谈不到认识这种拳劲,只有锻炼意拳的人能够理解这一名词,但并不是人人具有这种拳劲,如果一定要解释这一名称的拳劲,只能说「鼓荡」是经过意拳系统训练的人所摸索到的一种特有的松紧拳劲。这种松紧在锻炼者自身形成一种内在的冲搫,具有这种冲击,才会使拳劲中的发力具有威力的性能。在多数情况下如果具备了发力条件,则锋利及内壮的威力能否统一地表现出来,其关键即在于松紧。鼓荡虽是借助于身内矛盾建立起来的,但是这种感觉必须在体内明确。芗斋先生所说的「水车」和宗勋形容的「大水袋」,都是指锻炼者自身通过身外的假借而产生的内在呼应。

七.多少年来,意拳的锻炼者对于发力这一特殊的「拳劲」,追求或多或少都徽肿庞诜N神秘的气氛,犹有甚者会存在着迷信的心理。其实一个懂得现代科学及稍加研究人体物理学的人,是应该破除一切迷信而从基本功上脚踏实地去锻炼,最终必然是功到自然成的。



献花(0)
+1
(本文系荒漠胡杨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