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论致病因素之“六淫”

 书蠹之家315 2017-05-18

【燥邪的概念】
   秋天的主气为燥气,秋季气候干燥,空气中水分缺乏,自然界呈现一派干枯收敛的景象。如果燥太过就会变成伤害我们的东西,成为燥邪。燥邪伤人多见于气候干燥的秋季,是重要的外感致病因素之一。冷空气到来后,最容易刺激呼吸系统,加上抵抗力减弱,就给病原微生物以可乘之机,极易使人伤风感冒,或引发扁桃体炎、气管炎、鼻炎和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燥邪的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干,干燥;涩,涩滞。燥邪为干涩之病邪,故外感燥邪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表现为

   体表肌肤和体内脏腑缺乏津液,“燥胜则干”的症状,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燥。甚则皲裂、毛发

   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

2、燥邪可化热化火,“若热渴有汗,咽喉作痛是燥之凉气,已化为火。”可见牙龈肿痛、耳鸣等症;

3、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直接与自然界的大气相通。燥邪多从口鼻、皮毛

   而入,故易伤肺。燥邪犯肺,耗伤肺津,肺失宣降,可见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咽干疼痛、咳

   呛胸痛。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自肺影响到大肠,致大肠传导失司,可出现大便干燥不畅等症。

【燥邪的阴与阳性】
一、阴性学说
1、《内经》将六气与四时、五方相应,燥为秋季主气,在五行中与西方、秋季、收敛、肺同属金行。如《素问

   ·五运行大论》说:“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脏为肺”、“其性凉”、

   “其化为敛”。《素问·厥论》说“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据此,燥当属阴。
2、从六气相生相制关系看,有“湿生燥”、“燥生寒”、“热胜燥”、“燥胜风”之序。湿、燥、寒具相生关

   系,皆属阴;热属阳,阳胜阴;燥胜风,阴制阳。故燥当属阴之类。
3、从燥与寒热关系论,“燥病属凉,谓之次寒,病与感寒同类”。《温病条辨》说:“秋燥之气,轻则为燥,

   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六气属性辨》亦强调“暑统风火,寒统燥湿”。燥之所以同于火热,

   是因火热邪气皆可伤津而化燥;燥性凉属寒之类,寒为阴邪,故燥亦属阴。此外,亦有从燥证的临床表现及

   治则方药分析,燥当属阴之类。

二、阳性学说
1、燥湿相对而言。从阴阳对立属性看,燥为天气,湿为地气;燥性干,湿性类水;燥邪致病自上犯肺,湿邪重

   浊易侵下部;燥易伤津,湿易伤阳。两者比较,则燥属阳,湿属阴,属性相反。

2、燥之致病特点及病证分析。《内经》有“燥胜则干”之说,认为燥邪具有干燥枯涩之性,致病易伤人津液,

   形成皮毛焦枯,咽干鼻燥等证,同于暑热邪气伤津,故为阳邪。
3、治疗燥证用药解。《内经》虽有“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辛甘”,之法,但亦有“燥者润之”之法,制

   方多以寒凉阴柔滋润之品为主,寒凉滋润所治当属阳证。
       另外亦有从寒热燥湿在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认为寒与热言,则寒属阴,热属阳;燥与湿言,燥为阳,

   湿为阴;燥与热言,热为阳,燥为阴;寒与湿言,寒为阴,湿为阳。所以便有“燥属阳中之阴,湿属阴中之

   阳”的观点。
三、双向学说(凉燥和温燥)
   燥邪属阴属阳都不全面,应当说燥有从阴从阳两方面的双重属性。深秋近冬,西风肃杀,燥与寒相合侵犯人体,可以理解为因寒而燥(凉燥)则其燥为阴。同理,初秋有夏热之余气,久晴少雨,秋阳暴晒,燥与热相合侵犯人体,可以理解为因热而燥(温燥)则其燥为阳。燥与热合则为阳,燥与寒合则为阴。深秋时节,燥与寒合故为凉燥。治疗温燥宜桑杏汤,治疗凉燥宜杏苏散。
    也就是说,见到燥证不要只想滋养清润(麦冬、沙参等)。如冬季的皮肤皲裂、皮肤瘙痒的患者,此燥为凉燥(或寒燥),不是因为火热耗灼,而是因为寒主收引,气温过低后,人体血管收缩,津液不能外达引起,故施养阴药是难以有效的,而应该施以温通活血之药,以促使阳热外达,津液外布。

【内燥和外燥】 
   燥邪为病有外燥、内燥两种。
   内燥多由热盛伤津,或因失血过多,或汗、吐、下太过耗伤阴液所致,无明显季节性,引起体内津液或精血亏损的病证。其病位主要在肺、肾、胃、大肠等。表现以口干舌燥、皮肤和毛发干枯不荣,肌肉削瘦,小便短少,大便于结等症为主。受外界燥邪影响而发病的称为外燥。主要发生在秋季,病主要在肺、皮肤、口鼻等,如口渴、唇焦、咽喉干涩,这些是中医所讲的“外燥”。内燥多由高热伤津或亏汗、腹泻过多引起,使肌体津液亏虚。

【预防和祛除燥邪侵袭】
1、饮食上的宜与忌:

在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B1、B2
多摄入滋阴润肺、降火、补气生津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雪梨、甘蔗、苹果、  香蕉、石榴、葡

  萄、萝卜、莲藕、荸荠、银耳……
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牛奶……
多吃粗粮和富含纤维素、矿物质的东西,促进排便;
多喝汤、喝粥:雪梨白藕汁、核桃仁粥、银耳冰糖糯米粥、黑芝麻粥、百合莲子粥等;

少食蒜、韭、葱、姜等辛味之品;少油炸食品;忌烟酒,但天气寒冷,过于寒凉的瓜果也不宜多食,以免损伤脾

  胃的阳气。

2、药膳:
 可选中药太子参、西洋参、麦冬、枸杞子、百合、枸杞、石斛、川贝、山药等做成药膳,
 如川贝蒸鸭梨、玄参麦冬粥百合莲子银耳羹、沙参玉竹莲子百合汤;
 五汁饮即梨汁、荸荠汁、鲜芦根汁、麦冬汁、藕汁(梨汁清肺、荸荠汁清热化痰、鲜芦根汁清胃、麦冬汁润肺

    生津、藕汁清热止渴,五汁合用能生津润燥止渴)。脾胃虚寒的人最好温服。
3、起居方面:
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宜保持在50%以上,晴日不妨用洒水或使用加湿器等方法,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注重饮食营养和睡眠,劳逸结合,提高机体免疫力以防燥邪侵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