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年起更多高校实行'大类招生'!有啥影响?如何填报?一文秒懂!

 云天一鹤757 2017-05-18

最近,清华大学大类招生工作正式启动。2017年,清华大学校将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将所有本科专业划分为数理类,化生类,人文与社会类,机械、航空与动力类等16个大类进行招生,到大二时再分流到各个专业。


继清华大学后,据了解,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将推行大类招生。


由此可以看出,大类招生似乎是将来几年的高校招生趋势。但是不少考生和家长对大类招生也不了解。什么是大类招生?大类招生与专业招生有什么区别?大类招生有哪些模式?对考生报考又有什么影响呢?今天,小简老师就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什么是“大类招生”?

大类招生是在本科教育中,按专业大类进行招生工作及培养工作。按大类招生方式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大部分院校前期不分专业,按大类统一教学培养,进行通识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和专业基础教育,经过1—2年(部分院校是一个学期)的基础培养。

采用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意向和兴趣爱好选择大类专业中包含的专业方向继续学习;学校依据学生前期学习成绩,综合考虑专业容纳情况,在师资等资源许可的情况下,将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

这种按照学科大类招生和培养学生的办法,打破了按专业招生的传统模式,不少高校纷纷采取或正在采取此种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除了以“类”命名之外,在高校公布的招生计划中,有些以XX学院、XX班进行招生的,也是大类培养的一种。比如厦门大学的人文科学试验班,包含了中国语言文学类、历史学类、哲学和人类学4个专业(类)。

大类招生与专业招生的区别

1.专业名称
与专业招生相比,按类招生的专业类名称没有专业名称划分得详细,一般是某一学科领域内的一级学科或者二级学科。


2.招生计划
对于按类招生的学院,学校招生计划数不再按专业划分,而是下达到按当年计划招生的专业类,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只需填报相应的大类,不需要选择确定自己就读的具体专业。


3.培养模式
不同的高校在按类招生的过程中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学科建设、专业布局、院系建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毕业派遣等问题制定相应的培养模式,彼此之间也不尽相同。即便是统一高校内,不同类别的培养模式、分流时间等也会有所区别。


4.培养过程
在培养期间,同一专业类招生录取的考生第一或前两个学年在同一个教学平台上进行本专业类的通识课程学习。之后,学生会结合个人的爱好、特长,考虑自身的条件、学校教学资源情况及就业状况,积极接受导师的指导,再根据学生志愿和学校有关规定,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而进入相应的专业学习。

大类招生有哪些模式?

1.按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招生


长期以来,按专业招生一直是各高校采取的主要模式,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多,高校逐渐开始采取按大类招生。其中一种是按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招生,这种招生方式中的专业类所包含专业一般具有学科相近性,把一些特点相似或者具有相同属性的系科或专业方向合并在一起招生的形式。如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都属于同一个一级学科。


也有是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学生在进校一到两年时统一进行基础课学习,以后再分流到不同的专业进行具体专业课程学习。如将管理专业和社会工作等专业组合在一起按照公共管理类大类招生。按照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招生,这也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的大类招生形式。


2.按照院系招生


按院系招生的高校,一般是一个学院或系,按一个或几个大类招生。如:数学科学学院按“数学类”招生、法学院按“法学类”招生、新闻与传播学院按“新闻与传播学类”招生。还有一些大学的经管学院可以分成几个大类招生,如“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和“经济学类”等。学生们可以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成绩等,再在院系范围内选择专业。


3.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新生入校统一进入一个学院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待大二再分专业。通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基础课,所有课程重新安排和改造,课程体系进行全面变革等。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只按文理两类招生。入学后,主要学习通识教育选修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实施通识教育。


4.按“基地班”“实验班”模式招生


还有一些学校是以“基地班”、“实验班”的形式进行招生,这种模式也是考生和家长比较熟悉的。如北京大学的“工科实验班类”;北京科技大学“理科试验班”;浙江大学的“工科试验班”等,都是以这种形式进行大类招生。当然,不是所有的实验班都按大类招生,还有很多高校的实验班是入校以后再进行选拔的。

大类招生对考生报考有何影响?

1.推迟专业选择,减少盲目


大类招生延迟了学生的专业选择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考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允许学生在入学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对学科、专业的更深层次了解,再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它的最大好处,就是把确定具体专业的环节推后。学生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充分了解专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


2.增加录取机会,缓解考生压力


另一方面,大类招生提高了考生的志愿满足率,同时还提供了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因为学生在填报志愿选择的是大类而非专业,这样考生志愿涵盖的专业数会远远超过6个,大大提高了学生专业选择的空间。在志愿填报过程中,一些非按“大类报考”的专业,还要考虑专业级差问题。而按大类填报志愿,一个大类内部的专业级差就不存在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录取的机会,缓解考生的压力。


3.大类名称相同,所包含的专业可能不同


按大类招生在报考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考生在填报志愿过程中会发现,专业目录中相同的招生大类,各学校所包含的专业也不同。


以2016年各校招生专业为例:


上海交通大学的经济学类,包含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学3个专业;


南京大学的经济学类,则包含的是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学、金融工程和产业经济学6个专业;


武汉大学的经济学类,含经济学基地班、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和保险学6个专业;


厦门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包括会计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科学、电子商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9个专业;


兰州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含基地班、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5个专业。


所以,各省考生在报考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本省当年下发的《招生专业目录》,看清所报学校的招生专业,确定自己喜欢的专业是否包含在某“大类”之中,以免漏报、错报。


4.将来也要分专业


虽然大类招生暂时延迟了学生的专业选择时间,但未来还是要面临如何选专业。通过本科阶段的前1年半到2年学习,学生最终还是要确定具体专业方向的。有的院校是双向选择,有的院校则要看学生的综合成绩来确定。


目前,国内高校大类专业分流模式大致有两种:


一是基于学生成绩、平时表现等综合因素分专业。这种模式最直接的影响是,排名在后的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有些学生可能是为了某个专业才选择大类专业,可在选专业时,受成绩排名等影响,难以选到目标专业。


二是直接按照学生意愿选专业。这种方法看似更科学,但操作起来很困难。在实际中,大部分学生更乐意选择“热门专业”,这样一来,“热门专业”扎堆,人数太多难以吸纳。


所以,提前了解所报院校将来分专业的相关规定,是很有必要的,这直接关系到将来学生的专业去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