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清华大学大类招生工作正式启动。2017年,清华大学校将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将所有本科专业划分为数理类,化生类,人文与社会类,机械、航空与动力类等16个大类进行招生,到大二时再分流到各个专业。 继清华大学后,据了解,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将推行大类招生。 由此可以看出,大类招生似乎是将来几年的高校招生趋势。但是不少考生和家长对大类招生也不了解。什么是大类招生?大类招生与专业招生有什么区别?大类招生有哪些模式?对考生报考又有什么影响呢?今天,小简老师就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什么是“大类招生”? 大类招生是在本科教育中,按专业大类进行招生工作及培养工作。按大类招生方式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大部分院校前期不分专业,按大类统一教学培养,进行通识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和专业基础教育,经过1—2年(部分院校是一个学期)的基础培养。 大类招生与专业招生的区别 1.专业名称
大类招生有哪些模式? 1.按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招生 长期以来,按专业招生一直是各高校采取的主要模式,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多,高校逐渐开始采取按大类招生。其中一种是按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招生,这种招生方式中的专业类所包含专业一般具有学科相近性,把一些特点相似或者具有相同属性的系科或专业方向合并在一起招生的形式。如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都属于同一个一级学科。 也有是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学生在进校一到两年时统一进行基础课学习,以后再分流到不同的专业进行具体专业课程学习。如将管理专业和社会工作等专业组合在一起按照公共管理类大类招生。按照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招生,这也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的大类招生形式。 2.按照院系招生 按院系招生的高校,一般是一个学院或系,按一个或几个大类招生。如:数学科学学院按“数学类”招生、法学院按“法学类”招生、新闻与传播学院按“新闻与传播学类”招生。还有一些大学的经管学院可以分成几个大类招生,如“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和“经济学类”等。学生们可以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成绩等,再在院系范围内选择专业。 3.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新生入校统一进入一个学院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待大二再分专业。通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基础课,所有课程重新安排和改造,课程体系进行全面变革等。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只按文理两类招生。入学后,主要学习通识教育选修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实施通识教育。 4.按“基地班”“实验班”模式招生 还有一些学校是以“基地班”、“实验班”的形式进行招生,这种模式也是考生和家长比较熟悉的。如北京大学的“工科实验班类”;北京科技大学“理科试验班”;浙江大学的“工科试验班”等,都是以这种形式进行大类招生。当然,不是所有的实验班都按大类招生,还有很多高校的实验班是入校以后再进行选拔的。 大类招生对考生报考有何影响? 1.推迟专业选择,减少盲目 大类招生延迟了学生的专业选择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考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允许学生在入学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对学科、专业的更深层次了解,再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它的最大好处,就是把确定具体专业的环节推后。学生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充分了解专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 2.增加录取机会,缓解考生压力 另一方面,大类招生提高了考生的志愿满足率,同时还提供了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因为学生在填报志愿选择的是大类而非专业,这样考生志愿涵盖的专业数会远远超过6个,大大提高了学生专业选择的空间。在志愿填报过程中,一些非按“大类报考”的专业,还要考虑专业级差问题。而按大类填报志愿,一个大类内部的专业级差就不存在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录取的机会,缓解考生的压力。 3.大类名称相同,所包含的专业可能不同 按大类招生在报考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考生在填报志愿过程中会发现,专业目录中相同的招生大类,各学校所包含的专业也不同。 以2016年各校招生专业为例:
所以,各省考生在报考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本省当年下发的《招生专业目录》,看清所报学校的招生专业,确定自己喜欢的专业是否包含在某“大类”之中,以免漏报、错报。 4.将来也要分专业 虽然大类招生暂时延迟了学生的专业选择时间,但未来还是要面临如何选专业。通过本科阶段的前1年半到2年学习,学生最终还是要确定具体专业方向的。有的院校是双向选择,有的院校则要看学生的综合成绩来确定。 目前,国内高校大类专业分流模式大致有两种:
所以,提前了解所报院校将来分专业的相关规定,是很有必要的,这直接关系到将来学生的专业去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