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之争——患者更应该关注哪一个

 尚振奇 2017-05-19



答案是—两个都要测关注。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血糖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如果一天测20次血糖,每次的血糖值都会不一样。


血糖与吃饭、运动、睡眠、情绪、气候等很多因素有关,如果抽血的时候受到这些因素影响,血糖值就会有很大的误差,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血糖是不断波动的,每次抽血只能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不能代表全天血糖的客观水平,更不能代表一段时间的血糖水平。


这样科学家就想,能不能找到一个不变的数值来反映一段时间的平均血糖呢?最终发现了“糖化血红蛋白”。它可以反映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这也是国际上诊断糖尿病的最新方法,美国从2010年就启用了。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血液中红细胞内有一种蛋白叫做“血红蛋白”(血液的红色就是血红蛋白的颜色),主要负责携带氧气,使血液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和糖会发生反应,形成一种非常稳定的东西,即“糖化血红蛋白”。由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量是固定的,所以糖化血红蛋白的量与血糖浓度成正比,血糖浓度越高,糖化血红蛋白的量就越多。



糖化血红蛋白为什么能反映3个月内的血糖水平?


这是因为糖化血红蛋白的半衰期很长,约为120天。半衰期是形容一种物质减少速度的常用指标,比如一种物质的数量是8,它减少成4的时间需要1个月,那么这个物质的半衰期就是一个月。也就是说,糖化血红蛋白一旦形成,要120天才能减少一半(而且这还是在不增加新的糖化血红蛋白的情况下),这么慢的速度,血糖短时间的波动根本不会对糖化血红蛋白的数量造成影响。


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只与血糖有关,不受血糖短暂升高或降低的影响,与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关系不大。因此,糖化血红蛋白能很好地反映采血前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多高就是糖尿病了?


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6.5%,就是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7%,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患者监控的“金标准”,可以衡量3个月内血糖的控制水平,判断治疗效果。

    

但是糖化血红蛋白有时也会说谎一般情况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


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血糖控制不好,糖化血红蛋白一般较高,糖化血红蛋白接近正常时,通常说明患者这段时间的血糖控制较好。但是这两者也不一定总保持一致,有些血糖高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值可能并不高。


一些情况会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数值的准确性:


1.暴发性1型糖尿病,这时糖化血红蛋白就可能赶不上急性血糖变化的速度,因此不能反映真实的平均血糖水平。


2.酗酒、缺铁性贫血、高甘油三酯血症可使糖化血红蛋白升高。


3.妊娠妇女血容量增加,血色素降低,以及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慢性肾衰、血红蛋白病等,测得的糖化血红蛋白值都较低。


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监控的“金标准”,但没有必要频繁地进行该指标的检测。《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建议:


初诊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血糖控制平稳并达标的患者每年测定2次糖化血红蛋白即可;对于治疗方案改变或血糖控制没能达标的患者,最好每季度测定1次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不受进餐的影响,检测时可以任意时间采血,不需要空腹。但是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疾病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不可靠,同时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能更全面判断病情,指导治疗。


来源:乐凯集团健康管理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