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推拿11中,笔者不揣浅陋,对胡秀璋老师编著的《按摩经》进行了阐释。其实清代也有人编写《按摩经》。约10年前,笔者在图书馆翻旧书时,看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的《推拿学术论文资料汇编》中,有一则介绍清代《按摩经》24式手法的小文章,到后来的各种推拿按摩养生类的网站上,大量转载了这24式手法,可惜大多不言出处,让人无法追本溯源。笔者还是不揣浅陋,根据个人的临床经验,对24式手法略加分析注释,抛砖引玉,以期有学友交流,共同进步。 《按摩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本成人按摩推拿专著,成书于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 年),在嘉庆丁丑年(公元 1817 年)后又有人进行了整理补充,作者未留下姓名。相关内容如下。 1、丹凤展翅 命患者正坐。用右手从左边掐患人水突穴,有动脉应手,按定觉腋下微痛,膊肘引痛,手指酸麻。将大指轻轻抬起,觉热气从胳膊手指出。又用左手从患人右边掐水突穴动脉,按法与上同,令四肢脉气发散,不至闭塞也。 水突穴属足阳明胃经,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人迎与气舍穴连线的中点。而气舍位于锁骨内侧端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之间。以拇指按住水突穴,应为刺激较深层的臂丛神经一部分及前斜角肌,从而间接对锁骨下动脉产生压迫,所以按压之后的感觉是腋下微痛,膊肘引痛,手指酸麻,抬手时在胳膊手指上感觉到热感。这种方法可以疏通上肢气血循环,在日常的颈肩上肢推拿中可以应用这个手法。 2、黄蜂出洞 令患人仰卧,以两手大拇指按定云门,有动脉应手,觉膊手沉紧麻木。将大指轻轻抬起,有气从膊手出也。 云门穴位于锁骨下窝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内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皮下有头静脉通过,深部有胸肩峰动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的分支、臂丛外侧束、锁骨上神经中后支。拇指按压时,阻滞部分臂丛神经,抬手时则酸麻感消失,有热感通到手上。作用如丹凤展翅。 3、双龙投海 以两手从患者胸前同乳大筋抓起甚痛,觉胸中气降胁下有声,左右推之,使脾胃之气下降是也。 胸前同乳大筋为胸大肌和胸小肌,以手抓起,胸中气降胁下有声,应为脾胃之气升降不利时,气滞心下,自觉胸中滞塞感,以此法可促进胃肠蠕动,故有声。贾立惠《点穴疗法》中有腹安穴,位于腋窝前纹端上1寸内开1寸处,并注明按压时向内斜方向用力,反应为腹内有热、麻、胸闷、肠蠕动增快,治疗神经性胃痛、胃痉挛、胆道蛔虫症。本人体会此法的确可以缓解胃痉挛的疼痛。考查其原因可能与胸大肌一束与腹直肌鞘相连有关。 4、催兵布阵 用两手将其胁下胸骨齐拢,催邪气下降,使正气相通,随呼吸摇憾十二,轻轻抬起,再以手法摩病在何处,按之如将擒贼之状,不令冲上焦是也。 该类似于儿科手法按弦走搓摩,该法为用两手从患儿两腋下胁肋处,自上而下搓摩至肚角,亦称按弦搓摩法。其作用为顺气化痰、除胸闷、消积聚,主要治疗胸闷、腹胀、食积、痰喘气急、疳积、胁痛、肝脾肿大等症。并且对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肾不纳气等应慎用。从原文中也可以看出此法为降中焦之气,使胃气下降。 5、遍处寻贼 夫人身之正气,如天下之居民,摇而不动,自然经营也。邪气(原文此处有一个“和”字)如贼夺家劫舍,正邪焉得不斗争哉。正邪相间,经络不和,岂能相安。以手法按之,乱动者,即邪气也。重按轻抬慢慢去之,使邪气散而正气强也。 此法应为对于病灶如酸痛、胀重、闷滞感觉不舒之处,以医者拇指指腹、指尖、手掌、肘尖,甚到足掌等部位为着力点,按压刺激,重按意思为缓缓加力,以患者能耐受,而又有得气感如酸麻胀等感觉,得气后则维持约1分钟左右即所谓守气,而慢慢撤力。以此法散去邪气,气血流通,则正气自强。该法全身诸穴皆可用到,以阿是穴为最佳。 6、烧山火 用右大拇指按动紧处,重重切之,随呼吸二七数,慢慢抬起,觉两腿麻木,是邪热下降,随经而发下两腿,犹如火热而行至两足是也,如不到复按切。 烧山火以右大拇指按压动紧处应为按压脐上腹主动脉处,随呼吸二七数,呼吸十四次,为大约45秒至60秒左右,可以热感至足。只是如今胖子越来越多,按压腹部不易热感到足。如果怀疑有腹主动脉瘤者应积极检查,不可骤用该手法。 7、透心凉 用手按膈下脉气不和者,或左或右,随气重按轻抬,使邪热气行下直至腿足,岂复上攻心膈哉。经云:脉气和则脏气平,心家自然清凉矣。 透心凉是以手按上腹部,或左侧,或右侧皆是重按轻抬,虽然有热感至腿足是按压上腹部主动脉处使然,但是该手法应为对上腹部巨阙、上中下脘、建里、梁门等穴均有刺激,应为调理胃肠功能,有消积导滞之功。 8、平土放水 胃家停食在右,停水在左。滞食者沉而不浮,按之觉痛,从石关穴以手法按摩,慢慢揉之,而消食水者,动而有声。以上用手法揉之,慢慢而去。 石关穴在脐中上三寸,旁开0.5寸。胃有积滞,停食应考虑十二指肠处消化功能变弱,左右石关穴恰在附近,而且按压此穴有明显压痛,以拇指揉摩此穴,可以促进胃肠蠕动。胃有停水时,晃动腹部,声从左边出来,所以说停水在左。 9、风卷浮云 膈下停气,中满不食,胃胀而闷。以右手大指、次指按两乳下,以左从膈下按揉无度,气行肠鸣,至下脘有声;右手小拇指按下脘穴,二七呼吸抬指,气下肠鸣,浊气下降,此云散清风也。 此法为胃部胀闷不舒,不想吃饭,为胃肠气滞不通。右手拇、食指按两乳下应为期门或日月,以左手按揉上、中腹部穴位,至可以听到肠鸣时,再以右手小指按下脘穴,约1分钟左右,指下感受到肠鸣,肠道功能恢复,或可以肛门排气。这种推拿方法非常类似于《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里的手法。 10、彻底澄清 脐上有痞块,硬而动急,腰府引痛。左手从左边推按,用右手大指从动硬处按之,即肾俞穴疼痛,觉麻木发热,再将手指轻轻抬起,两气从两足下行,脊胯疏通。是按上发下之法也。 此处脐上痞块,硬而动急,腰府引痛,此等症状,笔者未曾见到。脐上有痞块为肿瘤、腹主动脉瘤、食积、肿大的脾脏或肝脏等,难以判断。遇此等情况,应先诊断明确。其手法为以左右手协同按之,刺激腹主动脉,麻热感可到两足。 11、顺水行舟 肚脐一旁有肓俞穴,此足少阴经脉。如内硬而浮动,是肾经有邪,邪冲脾泻,谷不消化。外肾湿,阳萎,疝气之道路也。用手大指按切腰肾,屡屡重切轻抬,发觉冷热之气频频下降于足涌泉穴,是水归源。 肓俞穴,脐中旁开0.5寸,为肾经穴位。以拇指点按此穴,重按轻抬,此处可有冷热感传下足底,主要治疗消化不良、阴囊潮湿、阳痿、疝气之类。 12、摇动山河 人尾闾骨之旁有高骨,骨下有陷穴,是足太阳膀胱经脉所过。上下有闭塞凝滞,脊强,腰腿痛。治宜手指从骨下陷穴揉十余次,令血气流通,左右相同。 此处穴位应为胞肓穴,胡秀璋在其《按摩经》中也有述及。胞肓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三寸,按揉该穴,下肢有酸麻感,治疗腰腿痛必选之穴。 贾医生讲推拿14:清代《按摩经》阐释之二 13、踏破双关 必当令患者平伏,两大腿根有横纹,名曰承扶穴,斯为背部总络腿处大经,此穴若闭,气血不得流通。治从承扶穴以脚踏定,右脚踏左腿,左脚蹬右腿,踏稳不宜摇憾,觉腿足麻将腿轻轻抬起,有热气到足。此开关破壁之法也。 此法为踩跷法,以足掌踩定大腿后侧承扶穴,该法直接压迫坐骨神经,间接压迫下肢主要动脉的流动,在腿足有麻木感时,将脚掌轻轻抬起,有热感到足。笔者曾以此法治疗足跟痛,取得疗效,佐证此法可以较好地改善下肢血运,对下肢的无菌性炎症吸收有较好作用。 14、金鸡独立 人脘脘结块,手拿不动。用足踏住病处,觉脚下有动是也,稳稳踏定,觉气散脚足麻木,轻轻抬起,有余热行至足底,此除邪扶正之法也。 该法亦为踩跷法,在脘腹部有结块,用手拿不起作用,则用足踏住结块处,结块下为腹主动脉,故有动,一般在相对较瘦的人腹部按压时,无论用手指,还是足踩,下肢均有麻木或发热感,此时可以轻轻抬起足掌,有热感可行至足底。言此法可以扶正祛邪。该法从操作看,较为粗暴,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虽说这24式手法在清朝被记录下来,估计该法民间施行已久。明朝隆庆五年,按摩科被逐出太医院,其原因可能就是与这些较为危险粗暴的手法引发的医疗事故有关。赵毅《“按摩科”隆庆之变的历史教训及反思》一文可以参考阅读。 15、足下生风 病人有上盛下虚,头目昏沉,胸膈痛楚,腹气胀满,疼痛不休,四肢沉重,腿膝酸麻,此气血不能散也。宜手法从上按穴拿到小腹气冲、归来两穴。前阴旁有动脉,此上下通行之要路也。闭结不通,余热不能下降。令患者仰卧,用脚踏右气冲穴稍斜,觉腿足沉重,将脚轻轻抬起,邪热下行如风。再用脚踏左边如前。所谓扬汤止沸不如釜底去薪,此之谓也。 病人头目昏沉,胸膈痛楚,腹气胀满,疼痛不休,四肢沉重,腿膝酸麻,此中上焦气滞痰阻,可能是眩晕、高血压病、心绞痛、消化不良等,以手法推拿从头部、颈项部、胸部、胁肋部按揉穴位至小腹气冲、归来两穴。在腹股沟处股动脉搏动处即气冲穴稍外侧,以右足踩住,觉腿足沉重时,抬脚,热感下至足底。此处在贾立惠《点穴疗法》中,腹股沟中点动脉搏动处穴名沟中穴。目前仍是点穴疗法重要的刺激手法,但是一般用手操作。笔者曾用脚踩法尝试,刺激强度和病人感觉大于用手刺激。 气冲穴为足阳明胃经穴,在脐中下五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腹股沟稍上方。归来穴亦为足阳明胃经穴,在脐中下四寸,前正线旁开2寸。 16移山倒海 脐下气海穴,按之如石,此寒结气凝,积而不散,令人身困肢弱,昼夜不安。用手法按、摩、揉、搌之引腰痛,外肾紧,按切无度,觉气发散,有余热擦四肢,痞块消矣。 脐下1.5寸为气海穴。按之如石,寒结气凝,积而不散,令人身困肢弱,昼夜不安,此处描述应该是前列腺增生引发的尿潴留,以手法按、摩、揉、搌之,会引起腰痛和外生殖器紧的感觉,反复按摩,结合肢体按摩,小便出,痞块消。 17、二龙戏珠 六腑气闭,上下不能流通,不宜手法按摩,按之疼痛,不下反上壅,呕逆痰涎不已。用手大指从大腿窝里气冲穴有动脉应手,重按轻抬无度,引气下降,亦止沸去薪之法也。 六腑气闭,不能上下,按摩腹部时,疼痛并且会呕逆痰涎,此症状似为消化功能受阻,腹部疼痛不能按摩,反复按压腹股沟处气冲穴,重按轻抬,引气下降,此意为引火下行。 18、开笼放鸟 用两手将肩头大筋抓起大痛,此肩井穴也,真气所聚。气聚而不散,如笼罩闭门,令人心痛,手足拘紧,阵阵昏迷,不省人事。用手将肩头大筋抓起,令患人痛楚,咳声,使气散血行,各归本经,岂有不平哉。 此法为拿肩井法,弹筋法。肩井为足少阳胆经穴位,《幼科铁镜》中云:“肩井穴是大关津,掐此开通血气行,各处推完将此掐,不愁气血不周身”,可见拿肩井穴具有畅通全身气血之功效。本条中所治为胸前疼痛,手足拘挛,昏迷不醒时可用此法宣散气血。 19、双蛇吐信 用双手大指捻肩端骨横筋,捻之大痛,是真穴也,此通手太阳小肠经络。按到两肩麻木直到手指,轻轻抬起,有热气发散,邪热下行。此通经散气,五脏不克伤,使正气强盛之道也。 此处肩端骨横筋,应为缺盆穴处,用双手大指按压住此穴,可以压迫到臂丛神经或锁骨下动脉,故有两肩麻木至手指的现象。重按轻抬,热感可发散至手指,言此法能通经散气,有扶正之功。 20、左右开弓 令患人正坐,用左手将肩头骨搬住,以右手将右边寸许大筋用大指、食指抓起,如开弓之状,放手有声;又以右手搬肩如前法。此背部关气之处,令正气扶而邪气散,此拨云散雾之法也。 此法应为以左手扶住右肩,以右手提拿右侧三角肌部,以弹筋法,放开有声,并言此处为背部关气之处,能扶正祛邪如拨云散雾。此法疼痛甚重,杨顺益老师教我治疗肩周炎的手法类似此法。 21、飞结积气 脊腋后有筋通肾俞穴,令患人正坐取之,用手抓起有声,顺筋揪十数把,患者痛楚,使脏气流行,各归经络。闭塞凝滞,暴疾不省人事,心胸气闭,腹痛难言,感冒伤风,脊强背痛皆可。 此法为用右手拇食指拿起竖脊肌部位,用弹筋法,拉开后再放手,反复捏拉十数次,患者感觉疼痛异常,可有汗出,此法可调节后背脏气出入,各归其经,此法有疏通背部经气作用,能祛足太阳膀胱经的寒邪, 治疗突然晕厥、气胸气机不畅,腹部肠胃痉挛,风寒外感等症。 22、推倒泰山 病人小腹疼痛,连及外肾玉茎,此阳与阴交媾,百脉绞乱,不使归元,急饮水者立死,因感风邪受害,名曰下寒。令患人直坐,从腰肾俞穴重推之大痛,是真穴也。重按轻抬,如是数次,觉少腹气散而热,腿麻而冷,再以手按摩病所而愈。此病性命相关也。 小腹疼痛,连及外肾玉茎,极象前列腺炎发作或者输尿管下段的结石之类,令患者直坐,在腰部肾俞穴寻找到压痛点,以手指或肘尖按压,重按轻抬数次,觉少腹气散发热时,腿麻觉冷,再以手按摩小腹部关元、气海、中极诸穴。并言此病性命相关,前列腺炎关乎性,结石之类如果不治可能引发肾功能不全,关乎命了。针灸取穴也类此。 23、拔树寻根 人病腰、膝、腿、足痛甚,上下走不停,乍寒乍热,阵阵昏迷,善于悲怒。如脉症(豚疝)相似,发作无时,直中脏腑,其行走肾经根结任脉。于胃旁有动脉一条,直贯腿足痛、麻木。将手重按轻抬,拿下有热气下降。此病为恶疾,缓缓而愈,此为寻根之手法也。 病人腰、腰、腿、足疼痛,疼痛上下称动,忽冷忽热,还会昏迷,情绪易悲易怒,发作无规律,这个症状为邪气直中脏腑,按压胃旁的腹主动脉,按压时疼痛麻木感可以到达腿足,重按轻抬,热气下降。私下揣摩,此症状极像较严重的更年期综合征,根据个人的经验按压动脉一法可以使热感下行,对于改善症状的确有一定疗效。 24、脚踏火轮 人病两肩沉紧,手指疼痛不能拿物,此皆痰气,风寒所致,用脚法蹬散。令患人仰卧,将臂伸开,从臂根天府穴用脚蹬住,稳定不可摇憾,觉手臂麻木,手似出冷气,轻轻将脚抬起,臂似火热,血气散矣。 两肩沉紧,手指疼痛不能拿物,此症状应为肩部不舒服,沉紧感觉,而疼痛主要在手指,指间关节疼痛持物不能。此为痰气风寒所致,采用踩跷法,令患者仰卧,以足踏住天府穴,天府在腋前纹头下三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当手臂麻木时,将脚抬起,可以宣散上肢气血。这种方法对上肢远端的疼痛炎症应有较好疗效。一如笔者曾经以踩跷下肢的方法治疗跟痛症。点穴疗法中的按压肢麻穴刺激偏轻了。
|
|
来自: 小桥~流水~人... > 《推拿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