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绘画之精神》节选三

 RK588 2017-05-20


第二:中国画重气韵

六朝时南齐有一位人物画家谢赫,他是中国画最早的一位批评家,著《古画品录》一书,批评自陆探微以后的二十七个画家,提出了六个批评标准,即后世所谓的“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他认为六法齐全者只有陆卜探微一人。这个六法,千数百年来,一直为中国的画家、学者所乐道,同时也成为中国画史上的一个大问题。我们称誉人家的画好,就说某先生精于六法。盖六法实在是谢赫的六种评画的尺度。譬如这个画的线条好,就够得上骨法用笔,着色好就够得上随类赋彩,构图好就够得上经营位置。我们应该知道,他那个时代是人物画盛行的时代,他的六法在原则上是专指向人物画的。这六个标准在今天看,最重要的还是在第一标准——气韵生动。气韵生动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千余年来,多少学者,画家,被这个问题苦恼,因为这里面有种种的看法,有种种不同的感觉。我们看图画的时候,常会说这个画气韵盛,但是,气是什么东西?气在哪里?就很不易说明了。我认为气韵与形体是有着连带关系的,同时形体在中国画上又别具意境。


《渐江作品》


顾恺之曾著有一篇《魏晋胜流画赞》,论时代,这应是中国绘画批评史的第一篇,谢赫的《古画品录》,就是循这途径而产生的。他批评戴逵的《稽兴像》说:“如其人”,如其人三字是很有道理的,就是指形体与精神的关系而言。他评《壮士》说:“有奔腾大势,恨不画激扬之态。”又评一仕女,他说:“是美女而非烈女也。”因为他对于人物画,主传其神气,而神气是应该出自写实的。譬如中国人画像谓之写真,写真就是传其神气。


▼《菊花图 明 唐寅》


谢赫的气韵之说,最初的含义或是指能出诸实对而又脱略形迹,笔法位置一任自然的一种完美无缺的画面,这是中国绘画超然的第二点。 


▼《梅竹图 潘天寿》


第二:中国画重自然

中国几千年来,以儒教为中心。虽然儒教思想在政治上非常深厚,但是,促成中国艺术之发展,和孕育中国艺术之精神的应该是道家思想。这一点我们从中国历史资料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得出来。


▼齐白石《梅花双蝶》


在后汉时代壁画盛行,但是画孔子像的只有四川成都和山东曲阜两个地方规模较大。一般壁画的题材,多是道家中的人物,如西王母,太乙真人之类;不仅公家的壁画是如此,就是私人的壁画也是如此。《汉书》中记载,在皇帝的宫殿里,也多是道家题材的绘画,这不是偶然的,因为道家的思想,主要的是崇尚自然,主张虚无而又富于玄想的。你看看中国没有一张画是把纸画满的,每一张画都有空间,这空间的控制比什么还重要的呀!单就四川雅安,新都等地墓阙的雕画论,都是线条组成的,动物人物或建筑物,它的空间控制得非常好,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一点优点。现代齐自石先生的画,也可以看得出来,一张长条,下面只画一只螃蟹,可是看起来一只螃蟹不以为少,空间则不以为多。 


《著色兰竹图》 元 赵雍


其次的一种发展,即是东晋以后,政治中心迁移南方,士大夫纷纷南来,我们请一翻《昭明文选》,可知这个时候的文人,多半是喜欢游山玩水,像王微、谢灵运等都是喜欢吟咏山水的。江南的山水宜人,一般人对之,自然就特别爱好。中国人除了道家思想关系以外,我以为多与爱好山水有关。如果我们一个人整天住在亭子间,偶尔跑到燕子矶去,极目远眺,看大江之东流,胸襟为之豁然!气概也就不同了。所以爱好山水与中国人之性情关系甚大,假如中国人是喜欢花卉的,也许我们对于许多事情的看法会有不同。《文心雕龙》中说:“老庄告退,山水方滋”。就是指这个时候北方士大夫到南方来的一种精神生活的转变。有这么美丽的山水,自然要把它收之于笔头纸卷之上。刘宋时,有高士宗少文者,他爱好山水,遍历名山大川,一直到老,因为有病,不能再游,于是在家里四壁画诸山,坐卧其问,名日“卧游”,意谓:“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各位想想,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呀?由此看来,可知士大夫之崇尚自然,应该相信是山水画发达之原因,同时也是道家思想发展中之美景了。我个人还有一个偏见的看法,中国人如果永远不放弃山水画,中国人的胸襟永远都是阔大的。这是中国绘画超然之第三点。 


《八大山人作品》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