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渐渐失传的乡村手艺......

 心中有爱春常在 2017-05-22


人类

 一路走来

忙忙碌碌

也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大地上

洒下汗水

 洒下星星点点的智慧之光

我们淘汰旧的

 创造新的

生活越来越好

越来越文明、时尚


 所以

或许很快

这些

就要消失......


            

下面这些,认识吗?记得吗?

如果没有印象,

问问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

或许,

他们会给你讲述一个那个年代的故事.....

 

 

[jū]

———————————————————

 千年的历史

可能很多朋友连这个字的读音都未必能念准确,然而,它却是一个民间老手艺---锔碗:把瓷器.陶器.器皿等破裂的地方锔合在一起,这门手艺已有上千年历史,很多80.90后的朋友可能很少听说,更别提亲眼看见。

说实在的,在当下中国快消费时代,一个碗破了,肯定就是直接丢进垃圾桶,再去买个新的,但是在过去的百姓人家,打破了的碗是舍不得扔掉的,而是找个补锅锔碗的(补锅匠往往兼锔碗),修起来接着用。

锔,就是指用一种弯曲的钉,把有裂缝的器物接补起来。就像这样:


因为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须要用金刚钻才钻得了孔,才会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现在人人常挂在嘴边的老话儿。

 

  弹棉花

———————————

 弦断无人续

 

弹棉花,现在用来形容很难听的音乐。或许是因为以前弹棉花的声音确实单调,嘈杂。

但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一堆棉花被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睡起来也是格外厚重踏实。

 

箍桶

   滚出记忆的手艺

很神奇的一项技艺,我始终不明白,那些老匠人们是怎么样把一块块毫不相连的木头,箍在一起,成个桶状,美观、大方,隐隐散发着木头的清香,而且还很实用,不会漏水......


  磨刀人

 --------------

  凝固的记忆

“磨剪子,锵菜刀.....磨剪子,锵菜刀......”这个调子相必很多人还熟悉,但偶有人在哼唱的时候,也带了玩笑的味道。磨刀,把原先钝钝的刀,磨得锋利,刊似简单,实际上却很不容易。现如今,在街上我们已经很难见到磨刀的匠人了。

制作杆称

  ----------------

 快要失传的手艺

 

手工秤,而今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小商品,在老辈人的记忆里,那是市场交易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但现在,它几乎就要绝迹了,可是,我们家还有喔。


 爆米花

 ----------------

儿时的记忆

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声“砰”,随后就是那又香又酥的米花了,深刻记得下四河的“泡泡”匠每次都会吐一点口水和放一点糖在里面,并且神秘的说只有我的口水才可以。


  扎鞋底

---------------------------

    妈妈的味道

             

小时候还经常穿妈妈扎的鞋底,一层一层的布,通过浆糊粘起来,再用陈线秘密的缝上,很厚实,很舒服。但是,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小时候对这个太喜欢,因为有一双妈妈亲手缝制的新布鞋已经很满足了,而现在我儿子依然穿着我妈妈做的布鞋,虽然商场鞋子在货架上琳琅满目,你永远找不到妈妈做的那样舒服又有味道的鞋子了


 编竹篾

 爷爷的好手艺


跟箍桶一样,对于这些竹子.木条做的东西,我实在好奇,一条条细细的“篾条”,怎么就在他们的手下,变成了一个个精致的框子,箩筐,篾条不会断吗?放东西不会压坏吗?可惜,爷爷已经去世,再也找不到答案了。

 

补锅

敲敲打打又一年

以前,每家每户的锅用久了难免会损坏,丢弃也会浪费,(主要还是经济困难)因此就有了修锅底的师傅来修补。到现在,家家户户有了带电才煮饭的设备,补锅师傅难觅踪影。

  修伞匠

  -----------

巧手修补

 

“修理伞......”很多人记忆里应该少不了这个声音,修伞师傅干活手脚麻利,哪怕散成一堆钢丝骨架的伞到他手里,不必花费很长时间马上整理成型,在经过简单的几针缝补,一把坏了的伞便还原如初。一晃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这些走街串巷吆喝生意的修伞师傅日渐消失于这街道纵横.市面繁华的大城市中。

 

  编扫帚

   ----------

   经久耐用

院子里,爷爷坐在一小板凳上扎着扫帚,阳光柔和地撒在他的身上,那粗皱而有力的双手不时左右翻动,没一会扫帚在他手里成型了,现在,做扫帚的材料还在,可已经很难找到会做扫帚的人了。

 

   编锅浦

  ------------------

 老人的必备手艺

现在种田的少了,品种也改良了,收割后的稻杆也没有那么长了,也不会在像以前那样值钱了,以前的稻杆对于爷爷奶奶来说那可是无价之宝,可以用来做很多很多神奇的东西,比如小时候最喜欢坐的草凳,现在的种田人大多都是烧掉,浪费资源不说。还造成环境污染。

                                   

 

     剃头匠

 -----------------

 儿时的发型师

为了耍帅,求师傅给剃个偏达达,这些满满都是童年的回忆,时代在发展,这些老手艺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的越来越少,老手艺渐渐随岁月远去,也许只有文字,图片和我们的记忆知道他们曾存在过。

欧应文编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