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托“刚性兑付”潜规则为何难打破?

 股期汇 2017-05-22

  信托在投资领域一直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一方面高收益,大部分信托产品收益率达8%—11%,另一方面又保证刚性兑付。信托似乎打破了投资界“收益高、风险高”的规律,成为“高收益、低风险”的代名词。

  尽管《信托法》禁止信托公司承诺收益,更不能为信托产品“兜底”,但“刚性兑付”作为信托业人所共知的潜规则,多数投资人认为信托产品和银行理财一样,不会亏本、保证收益。

  那什么是刚性兑付呢?是指信托产品到期之后,信托公司必须向投资者分配投资本金和预期收益,如果项目出现风险,导致没有足够资金进行兑付,那么信托公司需要利用各种方式实现对投资者的本金和收益,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兜底”。

  信托并不是没有风险,信托投资的房地产和工商企业都是有风险的。中国信托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有369笔信托项目存在兑付风险,涉及资金781亿元,但除极个别项目的利息外,最后均得以兑付。“刚性兑付”的神话仍未被破解。

  “刚性兑付”保护下的低风险甚至无风险帮助了信托公司招揽来大量的客户,也给信托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那为什么信托公司愿意承担风险,确保刚性兑付呢?

  一方面,源于信托牌照的珍贵。截止2015年4月,信托公司有68家,上市的信托公司只有2家,其资金的灵活性让其他金融机构羡慕不已,所以不管项目出了什么问题,信托公司都不想丢掉牌照。一旦信托计划出现风险,任何一家信托公司都不希望成为第一个违约的信托公司,万一被监管层吊销了牌照,就没有办法再从事信托行业了,这便是刚性兑付的开端。

  其次,目前信托业的规模已经非常庞大,投资人的信心都建立在刚性兑付的基础上,风险意识的缺失促使很多投资者通过四处借贷甚至变卖家产以认购信托产品,一旦发生违约,必将引发市场恐慌,信托业整体信用危机随之而来,危机甚至可能冲击实体经济发展。

  同样,对于已经下行的房地产信托来说,刚性兑付机制的打破似乎并不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刚兑的打破将让房企的信托融资成本更高,“不保底意味着风险升高,与之相对投资者必然会要求更高的收益率。”

  尽管房地产信托面临较大的房地产行业风险和兑付压力,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仍然相信,相对2014年末13.98万亿元的信托资产规模,该年度存在风险隐患有369笔项目,涉及资金781亿元,占比仅为0.56%,低于银行业不良水平,行业整体风险可控。

  王燕娱亦对2015年总体抱乐观态度,“不管是通过兜底还是延期抑或经过第三方机构接盘甚至不良资产处理,信托公司还会继续走一个刚性兑付的思路,投资者受损失的可能性不大。”

  尽管,外界质疑信托“刚性兑付”阻碍行业发展,然而目前没有任何一只信托打破“潜规则”,信托“刚性兑付”神话仍然继续,并还将在业界持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