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浮“主体间性”教育九原则

 盛_王_朝 2017-05-22


    中国人的文化传统里都是先社群,后个体,甚至是不太讲究自我的。这里的“群”是一个统和的概念,即指家族的族群,有指社会的社群,推而广之到了族群、国家,乃至天下大同;是从“二人关系”入手知道“仁至天下”的。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以学生“群育”作为一个教育维度,体现的是外显的“群己”与內彰的“自我”,并实现二者的结合,具体为“五伦并重”和“接受自己”。在教育原则与策略上,则体现为9个方面注重“主体间性”教育的基本切入点。


1

内生:同学们能做到的老师不做

        我把班级管理的权限交给同学们,把宿舍整理的权限交给同学们,把班级规则交给同学们,把检查与升旗仪式交给同学们。升旗仪式现在由同学们自己主持,自己评选优秀班级。孩子们自己说“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所有的教育,一定都是内生的,由内而外的。



2

尊重:批评源于对生命成长的认同

        教育是需要批评的。批评是什么,批评是因为你尊重他的成长,尊重他生命中的价值。我对老师们有很多批评,但是老师们觉得我的批评可能不是很严厉,因为都是尊重的。李叔同老师,他在教音乐的时候,写过几个故事。他的学生上音乐课的时候在看别的书,李叔同先生从来不在课上批评他,总在下课的时候,把这个学生叫过来,说:“下次上音乐课的时候,你不要看别的书。”说完这句话,李叔同给他的学生鞠了一躬,说:“你可以走了。”就这么非常心平气和,非常严肃,但是,又非常尊敬地提出批评。有一个学生上课的时候吐了一口痰,老师看到了,下课后对他说:“以后上课的时候请不要再吐痰。”说完李叔同再给他鞠了一躬,说:“你可以走了。”所有的批评都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因为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我们是平等的,我们的人格是相同的。我是校长,你们是老师,我们人格上也是相同的,只是我看的角度发现了你的问题,我需要尊重你的成长,所以要批评你。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批评的文化。批评一个人的时候是尊重他的时候。



3

转寰:用另外的事情去惩罚这一件事情的错误

        我们可以惩罚孩子,比如说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很多学校对于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会罚抄十遍。我们从来不这样,我们可以用另一件事情去惩罚这件事情。你如果语文课没上好,那对不起,下一节体育课你不要去上。我用不让你上体育课这种方式去惩罚你语文课上犯的错误,当然体育课的内容我们会在课下给你补。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东倒西歪,那老师就和你一起站在这里,什么时候你站正了,坐直了,老师才离开。我们就是用另外的事情去惩罚你。曾老师也告诉过我们:“当一个孩子犯错了,班主任不要去说他。”上周有个学生用球打了老师,老师当时一生气,也狠狠地教训了他,这个孩子心里很不高兴。这个孩子知道自己犯错了,老师也很严厉地教导他了,那么这件事情要怎么办呢?如果让班主任去处理的话,可能班主任就会和他产生对立了。我们另外的老师去,另外的老师说:“你的班主任老师说你上课特别遵守纪律,特别好。但是我发现了你一个问题。”然后把问题指出来。最后这个孩子哭了,说:“没想到我的老师,我的班主任对我这么好,而我对这个班级没有什么贡献。教育是需要换一种角度,不是直来直去的,一定是讲究智慧的。



4

寂寞:改变同学要靠他们自己的经验

        学生需要沉默,需要寂寞。不是大喊大叫把孩子的时间都充满。我建议老师在班会课上给孩子半小时的沉默时间,学生就坐在那儿沉思默想。有的同学可能会睡着了,睡了就睡了。因为改变同学需要他自己的经验,他自己认为“我该干什么“,他自己认为”我错了“,他自己认为“在这半个小时里面我要做一次心灵的洗礼 ”。这个时候在寂寞,在沉默当中他才能够成长。



5

余地:为他人让出命运的路

         我们中国的老祖宗说:“走一条路的同时,你要给别人三条路。”而不是像东北二人转说的那样:“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当然是笑话,但事实上有很多人在行走的过程中让别人无路可走。我们开门的时候,如果有同学,你让他先走,这是简单的举动。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先替别人着想。老师之间是这样,同学之间是这样。我们去餐厅取餐,前面的学生盛完饭以后一定要把勺子放得端端正正,方便后面的同学再去取餐。如果你不放好,让勺子掉进盘里去了,那就不卫生了。就这样把别人的一条路给堵了。这样的孩子,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孩子,他长大以后,一生是左右逢源的。说得俗气一点,在这个世界上,他能吃得开。当你干完一件事后,把别人的路都堵了,那么,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走不远的,是失道寡助,不是得道多助。所以要教育孩子,多给别人留余地,做一件事情要多替别人着想,这是一个群的概念。



6

柔软:健康的灵魂与健康的身体相互治疗

        老师的心灵一定是柔软的。柔软的姿态比正确的话语更重要。比如说,我们常说老师要做对事情,办一件事情要坚持原则,但是坚持原则的同时,你的姿态一定要是柔软的,你是真的发自内心去爱别人的。我们学校几位老师,包括年轻老师,包括我们聘请来的名师,对于每一个孩子他们展现出来的都是“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姿态去影响别人”。我要蹲下来跟孩子说话,我要看到五六岁的孩子看着老师的眼睛是陌生,是惊恐,是喜爱,还是排斥?我们要的是什么?教育的姿态。不要忘了。



7

卓越:克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

        十二岁之前的小孩,他们天性是勤奋的。家长们要注意。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的,这就是赤子之心。但是孩子们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自卑。12岁之前的孩子是最容易自卑的,你的一个暗示,你的一声叹息,对孩子的伤害是最大的。我们说”我对你很失望“这句话比你打他几个耳光还严重。语言的暴力对十二岁之前的孩子是最大的。孩子们在这个年龄阶段里最容易产生自卑,所以说小学的四五年级是后进生产生的时期。大家看看,在大的学校里面,一般到了四年级、五年级,我们就有了成绩上的好学生,差学生。为什么他们自己就把自己划分到圈子里面?怎么办呢?创造精神让学生卓越。我们学校里面各种各样的活动,大家能够看到的——升旗仪式现在已经变成一个国旗下展示同学们风采的仪式。我们在国旗下,展示每个学生的风采,让卓越来克服他的自卑,使每一孩子将来都能够挺直脊梁,走向社会,而不是畏畏缩缩。



8

陪伴:同学们唯一感受到的教育

        同学们唯一感受到的教育就是老师在身边。所以我非常不赞成单纯的读经。因为你把孩子交给分数,那么你这是追逐功利。你把孩子交给书本,孩子读会了,背诵了《道德经》、《论语》、《大学》,全都背熟以后就是良好的教育吗?这只是完成了很小一部分的教育。因为真正的教育,一定是人和人之间的,身体和情感的交流。教育一定是一种陪伴。有人说教育需要家长的陪伴。是的,但是在我们这个学校,教育就是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无缝隙的陪伴。我们老师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时值班的。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的本质,我希望把这样的本质拿出来,作为群体教育的一个出发点。



9

立身:每一天都会有考试发生

         我们学校的孩子是不怕考试的。我们正在设计,让每一节课都有考试。因为孩子们走向社会,他面临的每一天都是人生中大大小小的考试。但是我们这种考试不是那种功利性的,只为拿个分数的考试。而是要通过考试看到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要奋起直追。通过考试,要考出信念;通过考试,要考出对于考试的渴望。我是敢于面对任何挑战的。就像比尔盖茨给他的美国高中的学生说的那样,他说很多学校已经取消了不合法的分数;很多学校已经创造了奇迹,尊重学生的尊严;很多学校让学生获得了成就,很多学校给学生发了无数的奖状。但是,比尔盖茨话锋一转,说:”学校里发生的这些事情,和你走到社会上遇到的,没有一点儿相似之处。”社会上是血淋淋的,赤裸裸的竞争。你有什么样的本领,你就会获得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不平等,才是人的根。人怎么会是平等的呢?人是不平等的。你的能力,你的道德,你的机遇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考试是必须要发生的。孩子们知道:在学校里面,我是快乐地学习的。但是,我也有一个一个的挑战,我要通过考试去越过它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