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都咸阳:有城还是无城(细论大都无城之秦汉三都

 轻风无意 2017-05-23

已有学者指出,与兴盛于东方列国的“两城制”的城郭形态不同,“从雍城到咸阳,秦国都城一直采用了一种‘非城郭制’的格局,并对汉代国都的城市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的确,在战国时期城郭布局盛行的大势中,秦都咸阳尤其给人以“异类”感。

秦都咸阳是战国中晚期秦国及秦王朝的都城遗址。遗址地处关中平原中部的咸阳原上、渭水两岸。秦以咸阳为都凡140余年。秦咸阳城的考古工作开始于1950年代末期,虽然在上述区域发现了大量与秦都咸阳密切相关的各类遗存,但迄今尚未发现大城城垣,都城的形制布局也不甚清楚[2]

 

秦都咸阳:有城还是无城(细论大都无城之秦汉三都-6)

 (贺从容编著:《古都西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秦都咸阳所处地势北高南低,由渭河北岸的咸阳原向渭河河谷逐渐低下。在地势高敞的咸阳原上,已发现了由20多处夯土建筑基址组成的庞大的宫室基址群。在这一范围内大体居中的位置,还探明了一处东西向、长方形的夯土围垣设施,其北墙长843、南垣长902、西垣长 576米,东垣保存较差。围墙修筑于战国时期,发掘者认为应是秦咸阳的宫城——咸阳宫遗迹[3]

学者们一般认为秦都咸阳的宫城是存在的,至于究竟是单一宫城还是多组宫殿建筑组成的集群,甚至宫城的具体位置,都尚存争议[4]。对此,一应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针对刘庆柱提出的宫城在大城北部的推断,杨宽同意王丕忠的意见,认为“秦的咸阳宫与兴乐宫(即汉长乐宫)仅一水(渭水)之隔,建有横桥连通……咸阳宫不可能远在北边的咸阳原上”。上述建筑基址,应是咸阳城旁的宫观,并非咸阳宫[5]。王学理也认为“把发掘出的西阙建筑遗址看做‘咸阳宫’还缺乏有力的证据”[6]

如何解释秦都咸阳遗址不见外郭城垣的考古现状,学者们意见殊异,长期从事调查发掘的王学理将其归纳为“有城说”和“无城说”两大类,“有城说”中又有“水毁说”、“临水说”和“水郭说”等不同的解释[7]

一是“水毁说”,倾向于城址全毁于渭河的冲决。如武伯纶认为“由于渭水的冲刷,咸阳古城遗址已很难究寻”[8],杨宽也认为“因为渭水不断北移,故城遗址受到冲决,目前已经看不到城址的踪迹”[9]。持此观点的还有王丕忠[10]等。

二是“临水说”,也可以说是“半毁说”。此说的代表人物是刘庆柱。他认为“秦咸阳主要部分——宫殿区在咸阳原上。尽管渭河北移,但其主要部分并未被冲掉”[11]“秦咸阳城的范围东自柏家嘴村,西至长陵车站附近,北起成国渠故道,南到汉长安城遗址以北约3275米(因渭河北移……估计原来秦都咸阳城南部,约有南北3225米宽的地段已被河水冲毁)。推断秦咸阳城东西约7200米,南北约6700米” [12]

三是“水郭说”,推测在长陵车站一带存在一个没有城墙、“四面环水”的郭城[13]

“无城说”的代表人物则是王学理。他指出“秦咸阳实际是个有范围而无轴心,有宫城而无大郭城的城市,在布局上呈散点分布的交错型,政治中枢随时间转移,所以中心建筑也未定型,这一状况的出现,应该说由于秦国处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14]。针对“半毁说”,王学理指出,“如果渭水北移冲去咸阳的一部分,势必在今北岸的地层中留下两处墙基断岔。但迄今在这一带没有发现有关城的任何痕迹”。“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的多人多次勘查竟未获得蛛丝马迹的线索,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他注意到“有关咸阳的文献记载,多是详宫而略城的”。“宫自为城,长作稳定。阿房后起,取代必然。多设宫城,卫星点点,再加上首都地域辽阔,就未必更筑咸阳大城(外廓城)” [15]

支持“无城说”的学者呈增多的趋势。持此说者大体一致的意见是:秦都咸阳是一个缺乏统一规划思想指导的不断扩展的开放性城市,其范围从渭北逐步扩大到渭水以南,最终形成了横跨渭水两岸的规模[16]梁云更论证秦咸阳的外郭无垣,除了战时“无暇作长治久安式的全景规划”,还应与统治者心中的“天下”、“宇内”思想的成熟有关[17]

看来,关于秦都咸阳的布局结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看,随着秦的国势渐强和兼并战争的不断深入,约当战国中晚期之交,秦都咸阳开始向渭河以南扩展,多处宫室苑囿应即始建于此时。就目前的材料看,秦咸阳外郭城城墙尚无考古线索可寻。在渭河两岸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各类遗存分布广泛,取开放之势。秦始皇时更积极向渭南发展,“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周弛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18]。分布于咸阳城周边的这些离宫别馆是整个都城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直至秦末,秦都一直处于建设中,范围不断扩大,整个城市的重心也有南移的趋势。

同时,秦王朝还划都城所在地区为“内史”,建立以咸阳城为中心的京畿,并“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19]以充实之,形成更大规模的首都圈。都城总体规划取开放之势,充分显现了一代帝都旷古未有的威严与壮观。从某种意义上讲,秦都咸阳是一座未完成的城市。



[1] 梁云《战国都城形态的东西差别》,《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4辑。“非城郭制”最初由韩国河等提出。韩国河、陈力《论秦汉都城规划基本模式的形成》,《陈直先生纪念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

[2] 王学理《咸阳帝都记》,123173页,三秦出版社,199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都咸阳考古报告》,第912页,科学出版社,2004年。

[3] 陈国英《秦都咸阳考古工作三十年》,《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6期合刊。刘庆柱《论秦咸阳城布局形制及其相关问题》,《文博》1990年第5期。

[4]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第588、10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王学理《秦都咸阳》,第72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5]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588、10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6] 王学理:《秦都咸阳》72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7] 王学理《咸阳帝都记》,126129页,三秦出版社,1999年。

[8] 武伯纶:《西安历史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

[9] 杨宽:《西汉长安布局结构的探讨》,《文博》1984年创刊号。

[10] 王丕忠:《秦咸阳宫位置的推测及其他问题》,《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4期。

[11] 刘庆柱:《秦都咸阳几个问题的初探》,《文物》1976年第11期。

[12] 刘庆柱:《论秦咸阳城布局形制及其相关问题》,《文博》1990年第5期。

[13] 孙德润:《秦都咸阳故城形制》,《泾渭稽古》1995年第1期。

[14] 王学理:《秦都咸阳》206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15] 王学理:《咸阳帝都记》127129页,三秦出版社,1999年。

[16] 韩国河、陈力《论秦汉都城规划基本模式的形成》,《陈直先生纪念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李令福《秦都咸阳若干问题的探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增刊。徐卫民:《秦都城研究》,第145~149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韩建华:《秦咸阳城郭形态的再探讨》,《文博》2002年第4期。

[17] 梁云:《“汉承秦制”的考古学观察》,《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四十周年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18] 《史记·秦始皇本纪》。

[19] 《史记·秦始皇本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