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解心血管健康八大谣言

 云中公子 2017-05-23

 

心脏病都遗传、运动多血管好、是脂肪就有害……

我国目前有2.9亿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年约350万人因此死亡。作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首要因素,心血管疾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关各种谣言也因此层出不穷。为此,本报专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干部保健科副主任医师周志明,来破除有关心血管健康的八大谣言。

  

  谣言1:有心脏病家族史,一定会得心脏病。广义的心脏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和心律失常等疾病,其中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和某些心律失常疾病(如长QT间期综合征)等与遗传密切相关;而冠心病仅具有家族聚集现象,同一家族的成员发病几率相对较高,主要与高盐、高热量、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但不能绝对说有家族史的人就一定会发病。

  

  谣言2:“好胆固醇”足够高,可抵消“坏胆固醇”的不良影响。周志明表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胆固醇分好坏,好胆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一类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能将血脂转运到肝脏清除;坏胆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主要负责将血脂转送到外周。如果LDL-C增高,不仅血浆总胆固醇升高,还会刺激体内合成胆固醇增加,进一步增加心血管风险。所以,好胆固醇高一点对身体有益,但不能完全抵消坏胆固醇的坏影响。

  

  谣言3:只通过饮食调节,可将坏胆固醇水平降至极低。体内胆固醇30%来源于食物,70%由肝脏合成产生,因此仅通过调节饮食降胆固醇是不够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及患者,如LDL-C超标,则应考虑在饮食控制和锻炼的基础上,遵医嘱服用他汀。

  

  谣言4:得了高血压肯定有感觉。高血压大多病情隐匿、进展缓慢,往往缺乏特异性症状,一般在体检时才发现,日常易被忽略。因此,如果发现血压经常高于140/90毫米汞柱,或24小时血压波动很大,就应该及早就医。

  

  谣言5:所有脂肪都有害。脂肪提供热量,分为饱和脂肪、不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3类,需要区分好坏。人造反式脂肪(部分氢化植物油)是坏脂肪,常见于烘焙食品和加工食品中,会导致LDL-C水平增高。推荐摄入不饱和脂肪(如鱼油),限制饱和脂肪,注意搭配好数量和类型。

  谣言6:每周2~3小时剧烈运动能保证心血管健康。运动因人而异,存在个体差异,如心梗患者剧烈运动易发生心衰。美国心脏病学会推荐,每天40分钟、每周4~5天的运动量较合适,大家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

  

  谣言7:搭桥手术和支架植入会修复受损心脏。搭桥手术和支架植入的目的是帮助心肌恢复血液供应。周志明说,打个比方,假如心脏是一块麦田,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就像浇灌麦田的沟渠。如果

  

  血管堵塞,血供不足,心肌就会受损,严重时发生坏死,就像干旱所致的麦苗干枯。重新给麦田灌水能否拯救麦苗,得看麦苗的枯萎程度,同样,搭桥和支架能否修复受损心脏得看心肌是否发生坏死,不能一概而论。心肌已坏死,就不能从根本上恢复功能;若无坏死则可逆转心肌活性。

  

  谣言8:女性不用担心心血管疾病。肥胖和超重、高血脂、糖尿病等人群均需关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女性。研究发现,女性绝经期后,雌激素水平会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可增加2~3倍;患糖尿病后,心血管疾病风险可增加8倍。

临床高度怀疑冠心病;担心自己有心脏病;心绞痛加重者

  冠脉造影检查是一种微创检查,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在造影下可观察血管堵塞情况、狭窄程度,以便做支架治疗。很多人希望临床医生能够用无创伤的检查来确定自己是否有冠心病,但事实证明,心电图、24小时心电监护、心脏彩超、冠脉CT等无创检查只能间接和部分反映心脏情况,可能造成误诊或漏诊,对于一些特殊病人,还是需要冠脉造影来精确诊断的。

  

  临床上有一类病人,有抑郁和内分泌失调、胸痛胸闷,心电图又有st段的T波改变,有些医生可能会给这类病人戴上冠心病的帽子,让他们长期吃药,而这类病人通过冠脉造影检查80%是正常的。还有一类病人,平常没有症状,能吃能睡,只是血压稍高点,体检心电图也正常,但爬一次山或睡一觉醒来就突发心源性猝死,这类病人如果查冠脉造影,90%是冠心病。

  

  哪些人最需要做冠脉造影检查呢?一是普通检查不能完全肯定,但临床医生高度怀疑冠心病者;二是长期怀疑自己有心脏病的人,可以通过做冠脉造影检查“摘帽子”,让思想得到解放;三是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在接受治疗期间,心绞痛的次数、症状加重,有时甚至晚上或凌晨突发心绞痛,规律打乱,这类病人可能处在冠状血管完全闭塞的边缘状态,越早做冠脉造影,越可以抢在血管闭塞前做溶栓和抗凝治疗,或用支架将斑块撑开,血流得以恢复,从而降低严重心脏病变发生的可能。

  冠脉造影检查的操作是通过桡动脉途径,经外周动脉到达主动脉根部,左右冠状动脉从这里开口,将导管头放到此处,推注造影剂,同时在X光下照片就完成了造影。穿刺时痛感与打吊针相似,穿刺成功后,会放置一根导丝到桡动脉,再沿着导丝送入一根鞘管到桡动脉内。这根鞘管与圆珠笔芯差不多粗细,再沿着鞘管送入造影导管。只要穿刺顺利,这个过程没有什么痛苦,也不会有并发症。检查中使用的造影剂一般不超过50毫升,目前临床上在检查时会尽量减少造影剂的用量,同时选用对肾功能损害小的造影剂。在检查前后,病人一定要多喝水,促进血液稀释,使造影剂尽早排出体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