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国部分城市公共实训基地的考察调研报告 2006 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 号)提出,“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多方筹集资金,根据本地区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建立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面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这是中央文件第一次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落实15 号文件的要求,原劳动保障部于2007 年1 月下发了《关于开展高技 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劳社厅发[2007]1 号),进一步明确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功能定位、建设模式和资金来源等问题,为各地开展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提供了依据。这些年来,全国各地特别是东部地区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多元建设和多元发展模式。如:上海、深圳劳动保障部门主导主管,建设独立运行的公益性、公共性的实训基地;青岛、无锡、苏州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与技校一体运行、兼顾社会培训与学制教育的公共实训基地;绍兴等地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引领作用,依托高职院校等社会资源建立公共实训基地。此外,福建、黑龙江、新疆、天津、北京等地积极推进区域性和中心城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也已开始发挥作用。现在,全国共建起各类公共实训基地30 余个,在开展高技能人才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下半年, 我们循着这个线索带着领导的嘱托, 历时半个多月, 对华东南的广东省、江西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山东省、天津市进行了公共实训基地的专题考察。尽管是走马观花,只是看到九牛之一毛,但感慨和感受颇多。 现将有关了解的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一、我国部分城市公共实训基地现状 1.上海:在全国最早创建公共实训基地 上海市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移当中,为推进职业培训工作,针对传统职业培训中面临的问题,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在职业培训管理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面对传统的职业培训工作,他们感到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培训机构不能有效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息;二是培训出来的劳动者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三是各部门都在举办自己的培训学校,从而形成狭隘的部门利益分割,难以形成真正的职业培训市场。针对这一情况,同时也是为顺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他们从1997 年底开始探索“抓两头,放中间”的市场化、社会化的职业培训管理模式。他们感到,对于培训需求信息的引导和培训质量的监管这“两头”,是政府在职业培训上应当履行的社会管理职能,要力求引导好、监管好;对具体的培训实施过程,他们认为可以打破围墙,向全社会开放培训,通过市场竞标方式由社会培训机构实施,凡是有资质、有能力的机构都可以参与,政府的职责就是发挥在职业培训上公共服务的职能,搭建服务平台,努力做好服务工作。为此,他们针对长期以来单个培训机构对培训设施投入改造能力不足,整个职业培训实训设施落后匮乏的状况,在考察分析了发达国家的职业技能发展趋势及上海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后,根据“用明天的需求来培训今天的学员”的指导思想,坚持“先进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1998 年开始规划建设,2000 年开始对外开放使用,通过政府集中投资,建立了一个面向社会培训机构免费开放、无偿使用、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公共实训基地。上海公共实训基地现已投入十三亿元人民币,建起了工业中心、服务业中心、新产业中心(数字制造中心正在建设中)等不同职业门类的实训室,可提供46 个职业类别、覆盖200 多个岗位工种的实训,每年完成实训20 万人次以上,走出了一条高能级培训设施投资集约化、效益最大化的新路。根据上海产业发展规划,他们还将拓展更多的实训项目, 再建设一批新的公共实训基地。目前已确定规划建设的包括现代生活服务业、创业者、汽车服务业、电子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会展及现代生物制药在内的六个公共实训基地,几乎涵盖了未来5 到15 年上海将要发展的主导产业。2005 年5 月,该“基地”被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立为“中国( 上海) 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 2.广东省南海基地:国内首家与国际全方位接轨的专业化高端综合性设计培训基地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合作院校)座落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软件科技园,由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香港职业训练局共建( 也称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南海基地”),学院建设列入《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是粤港两地政府合作的重要项目,也是广东“十一五”及“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南海公共实训基地总投资规模达13 亿元,目标是建设全国一流的职业能力开发评价示范基地。学院占地300 亩,首期投资3 亿元,已于2010年11月8日建成开学。众多国内和香港知名工业设计专家、知名设计企业老总、设计总监全程参与学院筹建工作,学院凭借广东坚实的产业基础和香港先进的设计实力,立志于成为中国设计时代的领跑者,成为中国世界级设计大师的摇篮!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目前是国内首家与国际全方位接轨的专业化高端综合性设计培训基地。也是目前国内在“政、产、学、研”( 政: 充分发挥粤港两地政府的合作资源,全面引入国际先进的教学研发理念、体系和管理模式;产: 与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机械联合会等20 多个行业协会[ 商会] 以及美的万家乐、毅昌等100 多家企业联合高科技项目设计研发;学: 与中国工业设计学会共建中国工业设计人才[ 南方] 培训基地,联合开展高端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与浙江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30 多所高校共建师资培养、设计实践、毕业实习基地;研: 与中科院广州分院、南海经济开发区、广州无线电集团等10 多个科研机构和单位共建现代工业设计和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 方面合作的典范。该基地(即“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确立“工业设计职业研发、培训认证、创意实验、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和展览交流”六大功能,致力于建成国际一流的工业设计培训产业基地,培养国际顶尖的工业设计人才。学院彻底打破传统的书本教学模式,借鉴国际知名设计学院的理念和教学管理模式,引入国际先进的"workshop(实战工作坊)" 互动教学方法,首创“校企双制、项目带动、实景训练、全能发展、小班制、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与项目研发一体化模式,已投入1.3亿元配备13个实训实验室和1 个现代生产工场,搭建了国内最优、国际一流的实训实验环境,组建了一个国际化、高端化、实战型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和项目研发团队,包括柳冠中、克拉尼等国内外知名设计大师60 多名、各行业专家800多名。独特教学模式、先进实训设施、精英师资团队、国际管理体系及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知名院校学历提升合作平台等优势,为学院高起点定位、高规格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培养高精尖设计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学院搭建了良好的产业合作平台,与数百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网络和高质量的就业机会。经过深入研究并借鉴国际和香港一流设计学院的经验,并结合中国产业优势,将学院定位在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化、专业化、综合性工业设计培训产业基地,培养达到以设计教育专业化,助推中国设计人才职业化和国际化——学院按照“学生为本”和“国际化教学”的理念,全面引入香港和国际先进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管理经验,建立了全新教学和管理体系,具备10 大优势和特色:研发出中国首个与美国、欧盟、日本、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完全对接的工业设计师职业标准,并研发出目前国内独有的完全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工业设计课程体系,实现真正意义的职业导向教学。一流的工业设计师,必须具备工程与科技知识技能、设计知识技能和自我发展能力这三层职业能力。学院搭建了工业设计职业实景,学员都将以设计师身份,以实际设计项目为导向,接受系统的、实战型的学习和工作实景训练,并通过在知名设计企业实习,使每个学员得到三层能力的强化训练,确保每个学员毕业时“脱胎换骨”,以完整的知识结构、超强的实操能力、扎实的科技转化能力和宝贵的自我发展能力,开拓全新的职业生涯。学院安排老师阶段性地到香港学习交流,确保教学水平与能力与国际同步;同时将安排学员到香港知专设计学院见习,“面对面”聆听香港和国际设计大师授课,并与香港设计界交流学习,确保学生具备高水平的创意能力、广阔的工程与科技知识、良好的设计实操能力和自我发展等核心能力。完成学院培训课程的学生,毕业前可参加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鉴定,并有机会同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香港知专设计学院证书。广东还将引入国际证书,学员将来有机会获得“一试三证”,成为国际通用人才。学院受广东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委托,负责建设,搭建工业设计从业人员“终身职业能力提升训练体系”,同时提供设计成果转化、创业扶持和国际交流等综合服务。学院教师全部聘请业界精英,其中专职教师均具有工业设计实战经验,并经过香港职业训练局专门培训;兼职教师由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专家、工程与科技专家、知名设计企业高级设计师组成。学院投入配备系统、先进的工业设计实训设施和设计软件,搭建创意设计、模型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色彩、材料、机械结构、用户分析、交互 设计、数字化自动控制、反求、人机工学、产品测试和职业能力测试等13 个实训实验室,引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科技创意梦工厂”,建有科技信息中心、常规图书馆和设计材料图书馆,确保学员掌握使用目前最先进、最系统的工业设计生产设备、工具、软件和材料,接受最新科技产品资讯,激发无限创意。学院与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国家中外职业资格证书合作办公室、香港职业训练局、香港知名设计学院和设计机构、广东工业设计协会、中科院广东分院、国内各知名设计学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100 多家国内和香港知名设计企业(机构)共同成立,校企共同促进学员就业创业和设计成果转化。学院全面引入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与国际完全接轨的管理体系,实行教学管理质素保障,确保教学质量,使学院的教学和管理真正实现国际化。学院于2010 年9 月开学,首批以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和在职工业设计人员为对象,招收3 至6 个月中短期工业设计职业能力强化实训学员,培训后可参加国家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和香港职业训练局培训证书考试,有机会获得“两证书”;2011 年9 月以高中毕业生为对象,招收第一批三年制学员;2012 年,学院长短期招生达到3000 人/ 年的规模,形成一个面向全国的培训产业基地。南海基地还与南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开展产业智库、高技能人才培养输送、汽车工业设计及职业技能大赛和狮山镇青少年科普教育等战略合作,有效地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强强联合,共同打造政产学研创新合作平台,为南海经济开发区乃至佛山市广东省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和设计研发支撑。 3.深圳:在全国首创理事会管理公共实训基地的模式 深圳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管理服务中心(简称“高训中心”,对外也简称“高训基地”)是深圳市政府正式批准设立的财政全额拨款公益性事业单位,机构编制20 人(职员雇员各10 人)。主要负责管理政府投资建设的高技能人才训练资源,依托高技能人才公共训练基地为全市企业、行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提供高技能人才训练服务和技师服务,属于公益性公共服务平台。该基地于2001 年开始施工,占地5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3.2 万平方米,为一幢19 层的高层建筑,主要功能包括技能训练、技能鉴定、技能竞赛、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试验、技能人才继续教育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展示和技能人才技术交流七大功能,计划建设8个实训中心。目前已完成数字印刷、现代汽车维修、工业设计、工业自动控制、智能楼宇五个实训中心的建设,同时建成一个展示中心、一个技师服务中心和一个继续教育中心。作为市政府投资建设面向全市企业、行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提供高技能训练的公共服务平台,市高技能人才公共训练基地的各种公共资源免费向社会开放高训中心主要承担有五项职责:一是管理高技能人才公共训练资源;二是制定高训基地准入条件,对申请使用公共训练资源单位的准入、使用绩效和退出进行评估认定;三是提供高技能人才技能训练、技能鉴定、技术改造、技术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四是开展高技能人才训练指导、训练项目开发和训练模式的改革创新,指导全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五是受政府委托购买高技能人才培训和服务成果,执行相关的培训补贴和激励政策。2009 年3 月27 日,高训中心成为深圳首家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单位。原国家劳动保障部还授予高训中心“中国(深圳)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和“国家职业展示中心(深圳)”两块牌子。2009 年高训中心在全国率先创立了先进的“任务引领型一体化训练模式”(“任务引领型一体化”训练模式就是以工作任务为目标,以掌握完成岗位任务技能要求、技术标准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一体化的训练模式。它力求达到培训过程与生产过程零距离;技能等级与实际能力的零距离;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零距离;职业能力与就业能力的零距离。改革现有的能力评价模式,将能力评价分为能力证书的获得和资格证书的获得两个阶段)和“公益性实训与公益性鉴定一体化”这一全新人才评价新模式,试点工作于2010 年全面展开。 为了真正管理好国家花巨资建设的实训基地,深圳市不愧是改革的先锋,他们一改过去那种有名无实、有了好处争着抢、有了责任互相推、最后谁都没责任只有国家认倒霉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理事会是“高训中心”的决策机构,成员由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企业家以及高技能人才等各方9 名代表组成。理事会成立后,相继制定了理事会章程和绩效评估制度、决策失误追究制度等五项基本制度,在形成社会监督机制的同时,基本实现了政事分离、管办分离,行政效率显著提升。高训中心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内设财务咨询委员会、法律咨询委员会、公共服务咨询委员会、高训发展规划咨询委员会。对理事会行使职责给以咨询服务等辅助作用。为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平台职能,中心通过实行“购买服务,成本分担”运作模式,建立起管理类、服务类和开发类三大类购买服务运作体系。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高训中心基本构建了以公益性、先进性为主要特征,以开放性、个性化为主要特色的高技能人才终身服务体系。这一服务体系包含了技能训练、能力评价等九大类型。其中,技能训练平台年度训练能力2013 年将突破万人次大关;能力评价方面,在全国首创公共实训与技能鉴定一体化模式;技术交流的重要载体“技能大讲堂”(包括技术讲座、技术沙龙和论坛),已成为深圳市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的“城市品牌”,近年来相继举办了162 场技术讲座、技术沙龙,为15620 名高技能人才在解决技术难题、继续教育方面提供了公共服务。通过帮助和扶持高技能人才技术革新改造项目,既实现技能成果转化,又服务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创业,是高训中心的又一大服务特色。目前已累计资助扶持25 个技改项目,2008 年以来,高训中心免费组织144 项技能人才的技改成果参加了5 届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通过这一平台,参展的高技能人才共获得1430 万元的合作项目。高训中心公共实训量从2008 年的3664 人次增长到2012 年的8200 人次,为16000 多名技能人才提供了继续教育等公共服务。2008 年以来,高训中心已经累计为135040 人次的技能人才提供了各类公共服务,对填补高技能人才需求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介绍,全市超过80% 以上的优秀高技能人才成长是通过高训中心平台实现的,中心自主研发的高技能人才训练及评价模式已带动深圳4 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已将其在全国正式推广。深圳市逐步扩大政府对职业培训投入,建立就业、培训、鉴定一体化相衔接的培训补贴制度,将职业培训补贴政策覆盖各类劳动者。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员工参加技能培训,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就能够享受金额不等的补贴。该市还认定一批传统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骨干企业,指导做好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并给予一定补助;鼓励企业选拔企业内技能拔尖人才,设立“首席技师”,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和技能创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并给予相应待遇,政府给予一定资助。深圳市还将打破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证书的单一渠道,对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并且对高技能人才入户实现“绿色通道”。深圳市除了“高训中心”外,还有110 多家规模大小不等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包括深圳技师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技校、高校、政府办的高技能人才训练公共服务平台,还包括深圳比亚迪技工学校、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或企业培训机构,以及一些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据介绍,深圳市“十二五”期间将实施“职业素质提升工程”,开展百万劳动者大培训,目标是技能劳动者年增5%,5 年新增技能人才80 万人。该市110 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将是培养这些“高级蓝领”的“摇篮”。深圳市人社局2013 年6 月26 日公布,根据去年底实施的《深圳市高技能人才技能振兴计划重点项目实施方案》,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为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引领和带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重点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技师工作站建设项目、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3 个项目。从2012 年开始,深圳每年建设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0 个,到2015 年,建成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30 个,其中力争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 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 个;从2012 年开始,每年创建深圳市技师工作站20 个左右,到2015 年,建成技师工作站100 个;从2012 年开始,每年建4 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到2015 年,全市建成15 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对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深圳一次性资助培训基地3 万元;对技师工作站一次性给予5万元开办经费补助;对技能大师工作室一次性给予10 万元开办经费补助。我们在该基地考察座谈结束后已经是下班时间,只见实训大楼人来人往,听基地梁主任说这都是从工厂下班直接来参加培训学习的。梁主任说深圳现在已经形成了职工自觉学习新工种、学习操控新设备的风气。掌握了新设备的技能,就有机会调整或“跳槽”到一个能发挥个人特长的地方或岗位,待遇当然也不言而喻了。 4.无锡: 建立在高科技园区的公共实训基地 无锡市公共实训基地定位于为企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培养产业一线急需高技能人才搭建平台,具有引导、补充、置换三大功能,是一个集公益性、服务性、导向性和示范性于一体,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公共实训平台。基地位于无锡(藕塘)职教园区,由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管理服务中心负责运行和管理。试运行当年公共实训基地就为社会提供实训服务1.5 万人次,目前,平均每天接待实训学员近500 人。无锡市公共实训基地是在地方产业转型发展急需高技能人才的背景下,由无锡市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建设的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基地规划占地800 亩,建筑面积35 万平方米,计划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启动区占地78 亩,建筑面积3.75 万平方米,于2008 年11 月投入试运行。目前,启动区已投入使用110 个实训鉴定室,涵盖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电工电子技术等八大实训门类。总建筑面积5.2 万平方米二期建设正在进行中,届时,规划用地扩展到317 亩、建筑面积扩大到20 万平方米左右,年培训规模提高到5 万人次以上。启动区划分为实训项目区、实训工厂区和后勤配套区三大区域,其中实训项目区设立了现代化制造业、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现代电工电子技术、现代汽车业、现代环保、职业素质训练和创业实训等八大中心和六个大师(名师)工作室,建成了拥有多项国内一流水平的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影视动漫、电工电子、水处理等30 个实训室,基本满足无锡职教园区部分学校重点专业培养技能人才的实训需求。基地以公共、开放、先进、效能为指向,按照无锡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的要求,致力于发挥政府平台的公益性优势,为企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培养产业一线急需高技能人才提供公共服务。基地以发挥实训鉴定两大核心功能为支柱,并注重延伸功能的培育和发挥,有效开展师资培训、技能竞赛、技术交流、授艺带徒、示范展示、示范生产等业务,同时坚持服务本地与辐射周边相结,在为本地企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提供公共实训服务的同时,把服务范围向周边地区和外省市延伸、扩展,努力寻求对外服务的结合点。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无锡市公共实训基地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成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并以创建“国际先进公共实训平台”为发展目标,分别被批准加挂“亚太经合组织技能开发促进中心”、“中国(无锡)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全国创业实训项目试点城市”、“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无锡分中心”、“江苏省创业培训示范基地”、“江苏省青年就业和创业培训基地”等牌子,社会各界的认可度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效应正在不断体现。 5. 青岛: 依托职业院校建立的山东省最大的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2006 年9 月开工建设, 历时两年全部建成, 该实训基地占地174 亩,总投资2 亿多元,建筑面积达42150 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 万名学生实习与培训。新建机械(模具)、数控、机电、焊接、汽修和化工等6 个标准实训车间和住宿、食堂、办公等配套设施。每个车间建筑面积2260 平方米,实训设备共计投资4100 万元。建成第一年,该基地就接收来自青岛平度、莱西两个市区职业学校的2000 名二、三年级学生实习实训,到2009 年安排5000 人培训,2010 年达到7000 人,2011 年后逐年达到培训规模1 万人。在校学生的培训费用,由市、区两级政府按照3:1 比例分担。据了解,该公共实训基地突出三大服务:一是服务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提供机电、数控、机械等专业所需的技能人才;二是服务青岛郊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地以接收农村学生毕业前一年实习为主要任务,毕业后帮助安排到工厂就业;三是服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工科在校生。此外,该基地在完成对在校生公益性培训任务的前提下,还可向社会提供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和鉴定、自选菜单式培训等市场化培训。 6.天津市:目前全国最宏伟壮观的公共实训基地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内的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是目前全国首家设施最好、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面向高端技能人才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评价服务的政府单独投资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该公共实训中心投资2.8 亿元,年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能力达20 万人。该基地是为了对应天津八大优势产业结构需求,瞄准国际领先行业技术水平,建有现代制造、现代控制、现代物流、现代电子、焊接、信息和创意设计7 个技术培训分基地。在功能定位上,该中心围绕天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重点在6 个方面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一是坚持需求导向,满足企业需求、院校需求、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二是坚持高端定位,运用高新设施设备和先进的培训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三是坚持训为企用,紧紧围绕企业需求开展培训;四是坚持校企共享,成为学校和企业开展高技能培训的共享平台;五是坚持促进就业,通过技能提升,实现劳动者素质就业、稳定就业、体面就业;六是坚持公共服务,坚持普惠原则,提供公益服务、均等服务、人本服务。该基地对本地急需高端人才实行免费培训,对不同培训人员实行不同等级的培训补贴。目前该基地已经开展近70 个职业( 工种) 的实训鉴定。 7.绍兴:政府和职业院校合作创建的公共实训基地 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成立于2006 年11 月,是浙江省第一座由政府和学校双方合作建成的公共实训基地。基地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由绍兴市人民政府和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按1:1 共同出资建设,首期总投资规模为1.22 亿元,规划建筑面积2 万平方米,设备投入8000 万元,2008 年全面建成。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单独挂牌,由绍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领导,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办公室(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兼任)负责组织实施。绍兴市公共创业实训中心集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创业孵化于一体,分设创业培训区和模拟公司经营活动区两大区域,可同时为400人提供培训,年培训规模可达3000 人。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按照“示范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积极加强基地软、硬件建设,构筑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新平台。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以服务绍兴经济为目标,开设数控、机电、建筑、纺织印染等支持绍兴支柱产业的高技能培训项目。主要包括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织造、印染等三十余个培训专业,近百个岗位工种。同时,基地将根据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要求,不断开设新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以公共性、公益性为功能定位,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基地主要服务绍兴市区,兼顾各县(市),辐射周边地市。一是适应本市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要求,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培养本市急需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是开展在绍高校毕业生的技能训练,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三是开展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实训师资培训,提升实训教师的技能素质和教学水平;四是为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提供技能实训所需的场地和设施设备,切实提高实训质量。五是为各类技能大赛提供优质平台,努力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目前,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列入国家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单位为契机,积极开展基地二期建设实施方案,科学规划基地各项建设内容,在高技能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扩大综合影响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更大贡献。 8.杭州市:功能最全的公共实训基地 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是面向各类院校、企业、培训机构和社会团体,为技能实训、技能鉴定、师资培训、技能竞赛、校企合作、就业服务等提供服务的公益性平台。公共实训基地于2007 年6月18 日经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立项,由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项目建设,并与2008 年7 月28 日正式动工兴建,2009 年底竣工验收,并于2010 年3 月底启动投入运行。公共实训基地占地约30 亩,位于杭州经济开发区、下沙高教园区内。总建筑面积约为40000平方米,总投资3 亿,其中基本建设1.3 亿元,实训设备1.7 亿元。整个建筑实行总体布局,形成一个功能综合体,主要包括实训项目用房、办公用房、办事服务大厅、实训成果、展示大厅、实训学员宿舍、食堂及地下车库等。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功能定位为面向主导产业及企业、面向院校、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平台、以全市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重点,满足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和技能竞赛的需要,成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和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及企业事业单位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成为新技术、新工艺、新职业推广和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基地;成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公益性和示范性的公共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分期实施”的原则,采取“一个中心、多点布局”的方式,逐步在全市形成市级综合公共实训基地企业、院校、县(市)区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功能互补、特色发展的建设格局。实训基地日常的运行管理由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属的市公共实训指导中心负责。在中心统一管理的框架下,实行自行管理和采购服务委托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实训室的维护管理主要由实训资源维护管理单位负责;实训基地物业管理主要由物管单位负责。实训单位进入实训基地需要提交准入申请书,经实训指导中心审核后签订实训协议书;实训前提交实训预约表,由实训指导中心安排实训场地及具体时间,并办理实训设备交接手续。实训过程要严格按照实训计划开展实训,并认真填写实训室使用记录、设备运行记录等实训记录;实训结束要做好实训室场地及设备的整理及复原工作,并办理相关离场手续。该基地由于有着一套科学严谨的管理办法,他们的实训基地的运行工作有序而成效显著。在技能实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师资培养、技术交流、就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9.江西省上高基地:政校合作的公共实训基地 江西省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上高基地是由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上高县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兴建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被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确定为全省首批10 个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之一,占地面积53.45 亩,总建筑面积13800 平方米,总投资2400 余万元。为了保证公共实训基地的运行,2012 年经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在江西省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上高基地的基础上设立江西技师学院上高分校,目前已招收学生184 名。上高基地(江西技师学院上高分校)成立之后,将每年向社会招收200 名三年制职业教育学生,同时面向城乡劳动者中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毕业年度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四类”人员,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训或创业培训,年培训人数可达9000 人次,将成为劳动力转移的“加速器”,定向培训的“反应堆”,企业用工的“人力部”。但上高基地自启动以来,上级只给到位200 万元。其余全由县里垫支(还有一部分是人社局干部职工集资),还不包括县里无偿划拨的五十多亩土地。 二、归纳以上几个省市的公共实训基地,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互有交叉) 1.政府单独出资建设,由政府管理,面向社会(包括各类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实训活动。如上海、天津、深圳、杭州、无锡等。 2.政府依托院校或培训机构,由政府与院校、培训机构共同出资(或政府单独出资)、共同管理,院校、培训机构具体负责实施运行,面向社会开展实训与技能鉴定。如绍兴、江西省上高实训基地。 3.经过政府认定,确定现有的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为公共实训基地,政府给予一定补贴。如青岛、绍兴、广东省的南海基地。以上三种方式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功能相似,但在运行管理等方面却差异很大,东部地区在基地运行管理方面的探索为全国各地提供了多种参考借鉴的版本。 三、考察获得最大收获 一是通过政府扶持建设的面向社会开放式的公共实训基地,的确对经济发达、政策开放的大城市起到了鼓励青年人学技术、掌控新设备的热情和积极性,我们亲眼目睹了深圳市、上海市职工下班后急匆匆来“实训基地”参加学习培训的情景。 二是通过考察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从中体会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由过去行政大包大揽硬要去管而又管不好的局面改为行政主要是提供服务,用他们的话就是“让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去做”。花钱购买服务,比如上海、深圳和杭州、无锡等地的公共实训基地,都是通过招投标形式把整个基地的设备维护、物业管理、固定资产的采购、信息网络维护都分别通过招投标外包给各个专业团队,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行政管理人员压缩到仅仅十几个人就把诺大个基地管理的井井有条,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以后的行政机关的改革提供了样板——行政的功能就是服务。 四、我区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的构想 随着我们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建立公共实训基地的工作已经急迫地提上了议事日程。那么我们自治区怎么搞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哪种模式的公共实训基地,选哪种模式,我们首先要考虑我们自身的环境和条件。首先看我们的经济实力,根据“2011年全国各省市GDP 和财政收入排名”,我区占全国的中游地位,和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不在一个层次上,再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较,内蒙古与上述省市更无法比较。所以,我们只能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我区经济条件的模式。再说我区地域狭长,东西4200 多公里,假如由政府独立投资集中在某地建立一个公共实训基地,顾了东部照顾不了西部,放在中间又离东西两头太远,这些客观实际情况不得不考虑。再假如选取依托大企业或高科技工业园区这种模式,我区的主要工业基本都集中在呼包二市,如把有限的资金都投放到呼包地区,恐怕对东西部盟市的后续发展不利。所以我们在考察了东南部分省市的公共实训基地后觉得我区宜搞依托现有的技工职业院校这种模式。这种模式最适合我区的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实际。一是经费投入少,见效快。在现有的学校实训场所基础上按公共实训基地的“高(高端职业和技能)、新(新兴职业和技能)、长(长周期技能开发)、前(前瞻性技能开发)”的要求扩建场地和配置一些师资和设备,对社会公开开放利用,就可以达到公共实训基地的要求了;二是这样可以兼顾各盟市发展的不平衡现状,有的盟市的公共实训基地不一定都按国际一流水平去添置设备,否则即使购置回来也是闲置——因为短时间用不上,闲置一年半载最先进的产品也成废品了。三是可以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的职业教育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我区现在各盟市基本都有几所技工或职业教育院校,只要人社部门去规划引领和组织推动,重新整合利用好现有师资和设备,公共实训基地这种新型的社会培训机构和全新的运行机制很快就会建立起来。四是可以发挥各盟市的地区经济优势,我区的地域经济优势是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煤。围绕这种情况,各盟市可充分发挥本地支柱产业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在公共实训基地开发和设置适合本地区的专业和添置高新设备,各地既不会重复建设可能还会优势互补,对当地乃至全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肯定会起到促进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