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跟父母的认知差距,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只不过最近这几十年特别严重。 周六我在杭州为大头思想食堂做讲座,现场有位朋友说,他正在为与父母的沟通而头痛不已。他说他生活这个时代,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但父母那一辈的想法还很传统,他们的一些对社会、对事物的观念让他这一代的年轻人无法认同。 比如,年轻人都想去创业,父母却希望子女要珍惜体制内稳定的工作,不要冒那么大风险,安安稳稳过日子才是王道。 这位年轻人很是困惑。现场很多同龄人也心有戚戚焉。 和父母沟通还好,毕竟偶尔分寸掌握不好,父母也不会真心责怪你。最难的是和岳父岳母(公公婆婆)沟通,从小没有共同生活在一起,所以缺少一些共同语言;况且,现代人的婚姻和古时有很大的不同,跨省、跨国、跨民族、跨文化、跨宗教信仰的联姻越来越普遍,那么这个“孝”该如何实现呢? 两代人的思想差异从来没有消失过 两代人的思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现在这个问题更突出了。 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知识更新、社会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年轻人的思维方式也随之改变,这是很正常的一个现象。你现在的生活状态,是你的父母在年轻的时候从来没有、也没敢想象过的。 现在他们老了,接受能力变慢了,思维也定式了,就会和你产生差异。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先不要急躁地责怪他们为什么和你想的不一样,而是时代背景真的不一样了。 与父母沟通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出发点: 相信父母是善意的 和父母沟通过程中,有一个原则你必须知道: 父母都是出于善意的。岳父岳母、公公婆婆也一样。 这个前提很重要,却是很多人忽略的。因为在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如果你知道并且认为对方是出于善意的话,就会把整个事情导向一个正面的结果;但如果你不这样想,认为他们是故意找麻烦,事事针对你,那样就会生活得很累了。 与父母有效沟通的终极解决方案: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大多数时候父母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子女能够快乐。 如果你活得不快乐,他们就会很担心,你们之间也会增加一些摩擦,沟通自然就会出现问题。 如果你能让自己过得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父母觉得你有这个能力照顾好自己的生活,他们自然也就放心了。 所以,相信你的父母对你担心的前提是出于善意,并且能让他们看到你有能力让自己过得好,你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也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和岳父母、公婆也一样,让你的妻子、丈夫快乐,让你们的孩子快乐。如果你的岳父岳母、公公婆婆看到你们一家人过得和和乐乐,所谓的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和不同的规矩就都不是问题了。 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学生,他的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并且希望他也能信仰基督教。但他无论如何都培养不出对基督教的热忱,就问我该怎么办。我回答:“向你的母亲证明,即使你不去信仰任何宗教,依然也是一个正人君子,会做人处事,会给社会做贡献,并且能活得快乐。” 他按照我的方式做了,他的母亲也意识到儿子的转变,自己的思想也改变了很多,她说:“我希望你信仰基督教,是希望将来有那么一天母子可以在天堂重逢,你现在既然不信仰基督教也可以生活得很好,看起来也不像会下地狱的样子,我就放心了。”从此也就不再强求他信仰基督教了。 连宗教信仰这么严重的问题,最后都能因为他有能力让自己活得踏实、过得快乐而获得母亲的理解,还有什么问题不可以沟通解决的呢? 与父母有效沟通的终极解决方案: 和颜悦色 现在还是有一些年轻人,和父母沟通时表现得不耐烦。我有一句经验和大家分享: 有时候父母不必要的担心确实会让你很烦恼,但当有一天父母不在了,你才会发现,被人担心,有人记挂,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论语》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学生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孝顺出于子女爱父母的心,这种爱心自然表现为和悦的神情和脸色,这一点确实远比为父母做事,请父母吃饭要困难多了。所以孔子认为,和颜悦色最难。这个脸色不是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从内心生发出来的。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怎么才是这个时代子女与父母间需要的有效沟通: ● 相信父母是善意的,把沟通往好的方面引导; ● 让自己过得快乐,并让父母看到并且相信你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快乐; ● 从心里爱父母,沟通时保持和颜悦色,这需要修炼自己德行。 5月20日下午,傅老师应杭州“大头思想食堂”邀请,与会员分享《哲学与人生》。 5月21日上午,傅老师应杭州隐居酒店邀请,在隐居江南运河雅院与会员分享 《心灵的旅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