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444期:吴式太极拳马歩中定式太极劲技理解析

 狼子村村民 2017-05-24


作者/王恒安 ⊙ 编辑/张宏婉


导读1、太极劲——圆与方组合运动混合而成的松沉劲。

2、马步中定式动作的技术特点为:上下对拔、左右对拉。中定、对称、平衡。

3、马步中定式从身体的整体来看是上下分虚实。

4、马步中定式通裆劲循径找脉、阴升阳降。

5、圆的旋转力与杠杆的拨撬力使马步中定式呈现通鞭劲。

6、上下对拔、左右对拉使马步中定式呈八面支撑与八面转换贯穿劲。


本文10月31日在威海“吴式太极拳健身益寿研讨会”上获三等奖,并入录《长寿拳探秘》一书。




吴式太极拳马歩中定式太极劲技理解析


马步中定式是在吴式太极拳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招势之一,较突出地体现了吴式太极拳的特点,直观、生动地体现出吴式太极拳由杨式太极拳演变、发展而来的特色,是吴式太极拳较为重要的招势之一。解析吴式太极拳马歩中定式太极劲技理,对掌握吴式太极拳之精髓,了解、掌握、运用太极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吴式太极拳呈马步状态的招式

吴式太极拳的单鞭、闪通背、十字手等定式都是呈马步中定状态。这些招式太极劲路、技理是基本一致的。本文以单鞭为范例进行分析,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吴式太极拳单鞭招式的动作分解

杨禹廷在《太极拳动作解说》中将单鞭分解为两动:


(上接揽雀尾)

1、右掌变钩:右腕松力,右掌五指指尖聚拢成钩,右腕向上凸起,钩尖向下松垂;视线换在右腕;左脚向左后方斜撤,脚尖虚着地;重心仍在右脚,视线与意均在右腕(图1)

2、左掌平捋:左掌以食指引导由右腕下逐渐向左(走外弧形)移动,掌心与眼相平,眼看左掌食指尖,左掌移至两脚正中时,左脚跟向右收落平,腰部松垂,重心在两脚,左掌以小指引导掌心逐渐向外翻转,至左脚尖前为止,掌心向外,指尖向上,视线在左掌食指尖,意在左掌掌心。(图2)

至此,单鞭形成定式,是典型的中定式。

三、吴式太极拳单鞭马步中定式状态分析

单鞭经右掌变钩、左掌平捋而形成中定式,从技击的角度来看,此势发落完成。运行过程由于圆与方的组合运动而形成了混合劲,即太极劲。产生太极劲的现代物理力主要有:圆的旋转力(向心力、离心力)、杠杆力、弹簧力(反作用力)、螺旋力、对拉力、三角力、力偶等。

单鞭运行过程上肢先后产生了采、挒、肘、靠四种劲。定式双肩前合对拉,肩井对环跳。

身体在右腿的支撑下,由右实左虚转变成左右平衡,上身完成了平圆的旋转,定式立身中正,重垂线居中。

大腿与小腿形成合理的夹角,构成腿弓,既有利于中定式的下盘稳固,也为下步的转换创造了条件。

小腿垂直,双脚略呈外八字着地,膝与脚同向。双腿有一种由外及里的顺缠之感。

裆与下肢呈骑马状,裆圆有拱形之美,形成力与美的结合。尾闾微向前撬,胯尖微向前翻,双胯对拉。

从步法上来看为典型的马步。左右平衡。

从整体来看马步中定式上下分虚实,左右讲对称,中定而平衡。(图3)

四、吴式太极拳马步中定式太极劲技理分析

1.马步中定式的虚实呈上下之分。何谓太极拳之根本?《太极轻重浮沉解》中指出:“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中指到:“开合虚实即为拳经”,杨澄甫大师在太极拳“十要”中把分虚实作为第一要义,可见太极拳术“分虚实”是何等重要。因此,太极拳界有“要沉、要轻、要半,不要重、不要浮、不要偏”之说,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太极拳多功手少病手,才能使行拳更具神韵和气势。吴式太极拳的“虚实”,从整体来看,多数招式的虚实是左右之分,而马步中定式的虚实是呈上下之分。

从《太极轻重浮沉解》可知,“双轻”、“双沉”、“半轻半重”分别为功手或平手,其余则为“病手”。马步中定式形成时头部应有虚虚上顶之意,以成虚领顶劲,意、气从腰胯部自上而下节节贯穿微微下沉,双脚似有“入地三尺”之感。现时以腰为中,上下对拉,上虚下实,上下对称。“腾虚”之感就会油然而生。此时呈现出的正是那种“双沉”或“双轻”功手。正是虚领顶劲与“入地三尺”的松沉劲化解了太极拳马步应避免的病手——“双重”。随着水平的提高“双沉”也会阶及为“双轻”。吴式太极拳是对杨式太极拳的继承与发展,吴式太极拳能有更多的机会体会到“腾虚”之感,有更多的机会打出“双沉”、“双轻”之功手,从马步中定式这个侧面也可看出吴式太极拳的进步与发展。

2.马步中定式通裆劲的走向。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太极拳讲究:内运外动,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运动中,在意念的支配下,气血的运行既有节节贯穿的动感,也有循径找脉的规律性。这既有利于增强内功,也更有利于养生。吴式太极拳马步中定式的马步及圆裆可使人体的下盘构成一个流动的气血圈,这个气血圈就是我们所说的——通裆劲。通裆劲运行的轨迹与中医经络运行的轨迹一致,规律相同。其轨迹能够循径找脉,能够遵循人体经络运行的规律——(大周天)阴升阳降、(小周天)阳升阴降。通裆劲运行可封闭成圈,具有循环性。通裆劲的阴升阳降是交叉进行的,即一腿阴升一腿阳降,具体到经络上即足三阴升足三阳降。通裆劲是习练大周天功而应首先习练的功法。

通裆劲运行的轨迹为:以左脚为例,左脚利用“入地三尺”的的反作用力,从左脚内侧→左小腿内侧→左大腿内侧→左大腿根→右大腿根→右大腿外侧→右小腿外侧→右脚外侧→右脚底,至此完成一个半圆。接下来是另一个半圆:从右脚内侧→右小腿内侧→右大腿内侧→右大腿根→左大腿根→左大腿外侧→左小腿外侧→左脚外侧→左脚底,至此完成了另一个半圆。

通裆劲的运行与拱形结构受力的原理相符,通裆劲促使随遇平衡的应用更加灵活,更有利于人体的平衡、稳定及下盘稳固。

3.马步中定式通鞭劲的走向。《十三势说略》中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单鞭第二动(左掌平捋)的劲源应在右脚底部,由于杠杆的拨撬力和圆的旋转力,左手在贯穿力的作用下形成一种鞭梢劲,随着双肩双向对拉,形成一种通鞭劲。通鞭劲的路线为:右脚→右腿→命门→夹脊→腋下→左右手。其要领为:先左肩井找右环跳;然后左肩井找左环跳,右肩井找右环跳。

4.八面支撑的贯穿劲。吴式太极拳呈马步中定式时,上有虚领顶劲,下有松沉劲,裆呈拱形,双肩、双胯左右对拉,此时以华池穴为中——其上下、左右、前后呈现出对应、平衡、拔长状态,此时的状态因中正的身躯与周围的所有的距离相等,故称八面支撑、八面转换。

吴式太极拳马步中定式动作呈上下对拔、左右对拉。身体呈对称、平衡而中定。圆与方的组合运动而形成混合劲,丹田鼓荡劲、通裆劲、通鞭劲、八面支撑与八面转换贯穿劲形成力与美的结合。

作者简介:王恒安,男,1950年11月出生,河北省临西县人,大专文化程度,有23年的从军史,转业后就职于邢台机械轧辊(集团)有限公司。有二十多年的太极拳习练史,先后习练简化太极拳、竞赛套路太极拳、杨式传统套路太极拳。2011年投入太极拳名家、吴式太极拳专家晏慎余的门下,开始习练吴式太极拳。现任邢台市武术协会委员、邢台市桥西区武协副主席、邢台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