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晓红 ——周鹏程 【人物简介】 周鹏程, 四川通江人,现居重庆。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西南作家班学员。出版个人诗集3部,报告文学集1部。主编《中国实力诗人作品选读1940-2015》《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等多部诗歌选本。 与写作结缘 周鹏程是从大巴山通江走出来的农村孩子,故乡的土豆和红薯片,养壮了他的体魄,他像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鹏,飞出大山,飞进了城市,并用大学课本喂肥了自己的思想和才情。他既是居住在城巿的乡下人,又是根系乡下却逃离了乡下的城市人。他常常穿行在乡村和繁华的都市之间,把文字的花朵,开在他去过的每一处土地之上。正像作家王明凯评论他的诗歌时所说,“他的爱和怨、喜和忧、疼痛与坚韧,总在一座城市和一个地名的高度上手挽手,心连心,沉重而艰辛地呼吸。” 大学毕业后的周鹏程一直从事记者、编辑工作,20多年的媒体工作,让他悲喜交加,而写作则让他收获颇丰。他获得过中华文学年度诗人奖、重庆晚报首届文学奖、鲁藜诗歌奖等奖项。他的作品曾在《重庆日报》《重庆晚报》《华西都市报》《四川文学》《散文诗》等报刊发表。谈起和写作结缘的过程,周鹏程说,自己读小学时就喜欢语文,上中学时作文常常被老师当范文在班上诵读。读高中时就在学校办油印刊物,还组织校园文学社。也许这时就爱上了写作。大千世界里,他觉得自己常常听到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许多痛苦的呻吟,常常不敢回首,人世间痛恨并存,但又无能为力,只有在文字里为他们祈福。 做一个有诗意的人 “不一定要做诗人,但一定要做一个有诗意的人。诗歌不仅仅属于诗人,它应该属于诗人以外的更多人。我的诗歌第一次走进校园,朗诵会得到了在场听众的好评,这说明诗歌是可以回到生活中的。”在重庆市38中举行个人专场朗诵会后,周鹏程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此次朗诵会上的26首诗,都是周鹏程近年公开发表过的。其中,《秋风吹过的村庄》是从他去年获得晚报文学奖的组诗里挑选的一首,这个标题也被重庆晚报副刊2016年的优秀作品集选为书名。自己的众多作品中,周鹏程比较喜欢的还是《欠条》,它觉得这首诗写出了繁华市井背后诗人真实的内心世界。他说:“每个人扪心自问,一生中有多少亲情,多少温暖陪你走过,难道我们不应该胸怀感恩之心?而我们自己又为别人做了什么?” 在周鹏程的写作生涯中,有两位前辈最让他感动:梁上泉创作了半个世纪,新旧体诗歌写了几千首,至今仍然在写诗、读诗、出诗集。他永远都在为诗歌忙碌奔波。周鹏程说:“在梁老师83岁时我去看他,他正在房间整理作品,精神饱满,还为我的报告文学集《青春踏歌》题写书名。他永不停息刻苦写作的精神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另一位让周鹏程感动的人,则是季羡林先生。他觉得,季羡林超丰厚的生活阅历和才华让人望尘莫及。事实上,对周鹏程的写作影响最大的事,莫过于故乡情怀。周鹏程的故乡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他的老家在麻石乡瓦尖山村。居大巴山南边,不过现在那里的房屋已经破败,阔大的院子早已无人居住,整座山快成为原始森林了。只有祖坟还在那里守望,与野草和飞鸟相伴。“实际上我已经不是那里的人了,我的户口连同家人的户口早就迁到了重庆,但是我迁不走我的童年,迁不走我在那里的父亲母亲的墓碑,迁不走房前屋后的树林竹林,迁不走故乡的春夏秋冬,迁不走故乡的梦!”周鹏程感叹道。 文学创作的多面手 无数的文字因为灵感需要,把他们组合在一起,或成歌声,或成美文!这就是一个作家毕生完成的事业。当然这种组合的原动力在于生活的阅历,手段和方式在于作者的思想。周鹏程正是把自己的灵感与文字运用到极致的作家,他的故乡,在他的诗歌里高耸入云;他的城市,在他的诗歌里五彩缤纷,高尚优雅。 “在文学创作上,周鹏程是个多面手,他不仅写诗,还写散文、写评论,他编书、编报纸,样样在行。他的作品来自生活体验,也来自长期的自我积淀,充满灵性而又具有底蕴,忧患意识、自嘲自省意识时常从他的笔下流淌而出。他不以追随潮流、张扬时髦取胜,而是在朴实之中透露出机智,在平常之中蕴含着奇崛,在细腻之中包含着豪迈,丰富而有层次……”诗歌评论家蒋登科教授评价周鹏程时毫不吝奢自己的赞美之词。是的,这就是周鹏程,从大巴山的褶皱中走出来的周鹏程,从匆匆奔走的媒体生涯中走出来的周鹏程,他的爱,他的痛,他的泪,他的坚韧与执着,和他的脚步一起,在城市和乡村间深情地行走和呼吸…… Q A 书香重庆网 周鹏程 【访谈实录】 Q 随着大众流行文化的发展、网络新媒体的普及,您认为作家应该坚持做纯文学的开拓者和传播者,还是尽量努力写出迎合市场口味的通俗流行文学产品呢? 周鹏程 我从来不反对文化与市场结合。新媒体的出现是必然。但无论如何,作家必须坚持自己的写作向度。我再次重复这样的看法:就拿诗歌来说,百年新诗,今天面临的却是严重边缘化,在物质与精神的较量中,诗人的声音逐渐沙哑,我用宽阔的心去原谅人们对诗歌的遗弃,但是我却无法容忍一些伪劣的诗人无病呻吟。在诗歌缺少,诗人泛滥的当今,人们彷徨:什么是诗人?胡乱的拼凑几段文字,坐在自己的衣兜里嚎啕,就自称诗人,这不仅是愚弄读者,也是对诗歌的幼稚诠释,更是对诗人桂冠的极不尊重。诗人是受人尊重的,诗人是有尊严的。诗人与写诗的人是有界限的。在物欲横流的浪潮里,诗人欲说还羞,诗歌的穷途末路便是自然而然的了。诗歌成不了卖钱的气候,一些诗人谈钱色变,以为诗歌天生与经济绝缘,以为只有与钱绝缘的诗歌才是诗歌,才是诗人的风度。于是,诗歌永远生活在低处,生活在潮湿阴暗的角落。那些可悲的诗人还在孤芳自赏,自命不凡。一些见光死的诗人,在虚拟的世界里,把诗歌与读者隔离,把现实与幻想隔离,把生命抽象,用无数虚幻的头衔鱼肉网民。一些评论家、一些学者、一些诗派的倡导者用心良苦,可是他们的蚂蚁之力挽救不了一大群不争气的诗人,更挽救不了这个“敌视”诗歌的岁月。但是,我相信必定有一批诗人不计名分,不计得失,正在超凡脱俗地前进,突围诗歌的怪圈! Q 很多人说单靠写作根本不能养活自己,是什么动力让您一直笔耕不辍? 周鹏程 对人性的挖掘,对生命的疼痛,是我写作的动力;也许我的写作有点自我意识,常常把自己的爱恨情仇毫无保留地全盘托出。甚至过早还亮出自己的底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怀揣美好理想的青少年,对文学期望值太高,想一夜成名成家。于是兴趣盎然勇闯文学这座独木桥,有些放弃工作,有些丢弃生意,以为稿费可以过日子。结果被别人视为“酸文人”。我在大学期间写过小说、诗歌,办过文学社。但是大学毕业后,迫于生计,放弃了几年写作。直至生活、家庭基本稳定后又重新开始写作。算不上“回归派”,只是重新捡回自己的爱好。写作可以让自己向人们诉说,可以把心灵的河道疏通,所以我一直坚持练习。 Q 作为政协报副刊的主编,您的选稿标准是怎样的?你心目中的好文章必须具备什么要素? 周鹏程 重庆政协报副刊主要栏目有《乡愁悠悠》、《闲情山水》、《往事回录》、《城市笔记》、《心灵档案》等。主要发表重庆本土作家作品。内容以写重庆山水、人物、故事为佳。百度重庆政协报网上投稿系统即可投稿。我个人选稿只有三把尺子:政治上过关,不涉及一些禁止和敏感话题;文本上无语言语法错误,思路清晰;杜绝抄袭或模仿过量。要说好文章的必备要素,我认为只要读者喜欢就行。 Q 2016年,您用了一年时间来搞“中国新诗百年·重庆诗人作品选展”,影响颇广,可以说引起了“重庆诗歌地震”,能分享一下您主编这部诗集的初衷吗? 周鹏程 《中国实力诗人作品选读》这本诗歌选本最大的特点在它不仅收录了作者简介、照片还收录了作品赏析,365首经典诗歌,附有解读。赏析对诗歌入门很有帮助。《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全书分上中下三册,收录1200名当代诗人的代表作。是对中国新诗的一次集体检索。有收藏价值,有珍藏意义。在新诗百年之际,重庆政协报副刊,开辟栏目“中国新诗百年·重庆诗人作品选展”,陆续推出百名重庆诗人作品,最后结集出版,这是对重庆诗人的集体检阅。这些诗歌公益行动目的是努力把诗歌拉回到人们的视线里,让人们在浮华的现实里享受诗一样的生活。 【周鹏程作品】 欠条 我欠尘世太多。现在,就写一张欠条。 我欠人间一首好诗,长期占用稀缺的诗人席位:占用采风、占用座谈、占用朗诵、占用出版。 我欠那个天天在人防洞口伸出鸡爪手的人,一张钞票。他有毅力,无怨无恨,相信未来。我欠他一个回眸,欠他一个硬币掉下去的脆响友善。欠对《如丐》的作者说一声:谢谢你关心他! 我欠母亲一块墓碑,她在屋后的泥土堆里等了10年。望不见村外的灯红酒绿,盼不回复活的炊烟。清明的两滴泪也被时间偷走。我欠母亲一张毕业证书。 我欠尘世太多。欠你一封情书,欠你一个奢华的婚礼。欠你一次坐下来好好说说话的场景,欠你在春风里一次绚丽的绽放,欠你一次在梦中陪你一起聆听故乡的哭泣...... 我欠尘世太多。欠江湖一杯酒!欠花开一次鼓掌,欠花落一次沉默。 欠被我的词语伤害过的陌生人一个道歉! 诗意的生活,快乐的阅读 书香重庆与你一起点亮梦想 编辑部电话:023-63066273 投稿信箱:71155116@qq.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