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块隔世的逍遥乐土--沙面沙面是一个宁静的欧陆风情社区,一块隔世的逍遥乐土。 与上海汉口天津等大城市的租界不同,那些城市的租界已融入闹市之中,成为城市商业的一部分。 但是沙面却已远离闹市成为住宅区,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个社区广州仍然很有示范作用, 一百多年过去了,广州还找不出第二个社区会象沙面那样布局设施存在恒久的魅力,这在全国34个租界中是绝无仅有的。 沙面的布局很美,看路边那幅“沙面交通旅游示意图”,沙面就象一艘停泊江边的巨轮,绿水环绕。 仔细一看就知道这块土地经过周密的规划和精心的建设,街道布局三横五直,三条东西向的大街现叫沙面北街、沙面大街、沙面南街,南北向的五条街从东往西沙面一街到沙面五街叫过去。 全岛以这些道路分成大小不等的12个区域,建筑物均沿主次道路建设。 沙面大街最为宽阔,建成街心公园绿化带;北街建为临河林阴道,南街建为临江的沙面公园。 沙面适宜漫步,它东西长只900米,南北宽只300米,来回走上两圈也不会累。 今天,沙面处处树木葱茏,路灯、雕像、凉亭、花圃、木椅和喷水池都是西式的。 它宁静优美,道路四通八达,而且没有什么车辆来往,天南地北的游人可以忘情地欣赏风景。 没有目的,没有寻求, 我习惯性地用尼康相机记录每一处景物每一幢房子。 走进那幢门口写着1915现为名人婚纱的建筑,无意拍婚照,却在那些相片中发现了沙面蕴含丰富的摄影元素。 相机帮我们发现美,沙面的每一幢房子每一处景观都很耐看。 猜想那个年代这屋子里该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沙面的每一幢房子,你可细细地看, 也可匆匆而过,但是留给你的还是那样深刻的印象。 你不必去细究哪幢是新古典式, 那幢是折中主义, 那幢是券廊式 和那幢是仿哥特式, 但是当你走完一圈的时候, 150幢优秀的建筑在脑海里叠加, 渐渐汇成群体性的震憾! 这里是具有异国风情的广州沙面岛。 “沙面”这个地名,它在国外的知名度远远大于它在国内的知名度。 毕竟,一个多世纪以来,他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活、繁衍,对这里有着特别的情感。 沙面,是广州一块很特别的土地。 它作为近代的英、法租界,稍对广州了解的人都知晓,然而这个地方的来历就鲜为人知了。 时光倒流到二十多年前,沙面这座岛屿上是没有白天鹅宾馆的, 倒流到一百五十多年前,岛上见不到一座像样的楼房, 更别说那一百多幢西式洋楼,这里也就不能称其为岛,而是称之为拾翠洲了。 这里原来并不是一个岛屿,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珠江流沙冲积形成这一片沙洲, 根据档案资料记载,这一带最早提到拾翠洲名字的,是在中国的唐代。 唐朝诗人陆龟蒙送朋友赴官上任的故事今天仍然有人提起, 在《送李明府之任南海》诗中写到:“春尽之官直到秋,岭云深处凭泷楼。居人爱近侵珠浦,候吏多来拾翠洲”。 从全诗的内容看来,拾翠洲这里应是个风景名胜之地,是文人骚客喜欢聚集的地方。 直到中国的明代,拾翠洲建起了“华节亭”作为对外通商的码头, 这里逐渐成为广州外国商人重要的集结地,这个地方也就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而名声远扬。 优越的地理位置,让拾翠洲这一带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从此,沙面这个地名和这里的事件一起载入了中国近代史册之中。 广州沙面,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它的名字和这里的建筑群一道今天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 1996年,沙面定为文物保护区,这里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如今,沙面犹如一颗璀灿的明珠,点缀在广州珠江白鹅潭北岸。 |
|